太湖西山古村—明月湾

太湖西山古村明月湾

浩渺万顷的太湖,据说有72峰,42个小岛屿,而其中就数在太湖以南的西山岛最大。西山岛北现建有太湖大桥与陆地相连,在西山岛的南边,有一个仅有百来户人家的传统古村落,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就是古村明月湾

明月湾早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其中皮日休所写“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直呼其名。

没有了诗人和诗,也就没有了游人向往的远方。因此西山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太大的惊艳,即使在现在,也不过是一处因其地处西山环岛游环线中太湖畔的中点位置,以及浩荡的湖景和美味的湖鲜,引人就餐驻足之地而已。明月湾古村近来闻名是因为《都挺好》和《何以笙箫默》曾在此取景,因此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明月湾是因为电视剧取景地而闻名,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悲哀。

而我并不是奔这网红打卡点而来,而是这千年古村古韵让我神往,因而才有了此行。

明月湾,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它的名字源于绝代佳人西施的传说。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即明月湾古村因春秋时吴王夫差携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因此说,明月湾是一个有历史故事的地方。

千年古樟、花岗岩石板老街及湖边古码头,被誉为“明月湾三绝”,它是中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传统村落。村口门楼两侧一幅对联:“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出自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 《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明月湾古村,毗邻太湖,依山而建,山环水绕,绿林掩映,明清房舍,错落有致,斑驳苍古,道路纵横,街巷交错,通山达湖,有着独特的棋盘式村落建筑格局。

古村山林绿意葱翠、枝繁叶茂,可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池水泛绿波,小桥连村落。因此,月亮湾古村,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村口的千年古樟,传说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树龄约1200多年,传说是否属实也无法考证,但它俨然成为了古村的地标之一

古树植于唐朝,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约25米。据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土匪相互勾结,以砍伐古树相要挟,进行敲诈勒索,至今还有抹不去的伤痕。古树一侧因遭火焚、雷劈成为枯木,后发枝干依背而生,民间戏称“爷爷背孙子”。

古树苍翠,遮天蔽日,已逾千载,它就像一把巨伞,千百年来它就一直挺立在村口,成为千年古村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明月湾村口沿湖有一个偌大的一个广场,那块地原为各族共有,称为众家地,长满了参天大树,使得在太湖中行船很难望见明月湾的房子,这给夜晚归航的船只带来了不便。为此,明月湾人在众家地立了一对一米多高的旗杆石,立起十多米高的旗杆,杆顶用滑轮和绳子升降灯笼,每天晚上由更夫点好灯笼升上旗杆,作为明月湾归航船只的航标,原旗杆于1939年被日军砍断,现在的旗杆是2005年重立的。

重新树立起来的旗杆灯笼已经被现代电力灯泡所取代,其船舶导航功能基本丧失,但却能给在古樟树下歇息的村民提供照明的同时,也继续指引着明月湾古村走向未来。

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名为“清风亭”的古亭,原为土地庙,庙内供奉的是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土地是中国民间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职责为在暗中勘察村民的日常行为及邪正善恶。原庙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2005年重建,亭内立有一块“后土之神”的石碑。

我们经常说的“皇天后土”中所说的“皇天”是指伏羲,“后土”即指女娲。伏羲为管天的昊天上帝,女娲为管地的后土圣母。作为天神的伏羲和作为地神的女娲原本是一对夫妻,他们管天控地,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和利用自然知识获得生存的能力。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深知土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土地视为人类共同的母亲,把后土圣母尊为可以承载万物和滋养万物的始祖,是炎黄子孙最深的“根”、最老的“源”。因此明月湾古村在此建庙祭祀,也反映出明月湾古村村名对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神圣的眷恋和敬仰。

清风亭内有新老碑石各一块,老碑即 “明月湾修治街埠碑记”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明月湾民众公立,碑原存于明月湾东侧的明月寺内,2005年移出立于明月湾村口。主要记载当年明月湾全面整修街道、河埠等公共设施的经过,是明月湾保存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
新碑即“明月湾古村保护整治碑记”碑,2006年由西山镇古村落保护整治领导小组立。碑文由古村落保护专家、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原主任王仁宇老先生撰写,文字由西山书法家胡柏林老先生题写。主要记载近几年来明月湾古村落保护整治的经过。

通过这两块新旧石碑山歌碑文,让我们对古村落的过往和如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后土之神碑石两侧有一楹联:“凉风善待多情客,明月愿伴有义人”。寥寥数语,道出了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多行善事,保有情义,清风朗月愿陪你走完这一场的人生意境。

明月湾古村前有湖后有山村有塘,河渠绕村,塘湖相连。池塘里,绿水泛波,湖光山色,尽在其间;池塘边,石阶石径,与村舍相连,绿树相映,垂柳摇曳,清风徐来;池塘直通太湖,得天独厚,既有着江南水乡的魅力,又有明月湾独特的风韵

池塘边一座石桥通向村里,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建。相传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桥上共赏明月,故石桥得名为“明月桥”。一段传说,赋予了古村久远的历史,一个久远的故事,让这里有着诗意般的名字,就连这座石桥也不例外。

拾阶而上,不远处就是邓氏宗祠。邓家祠堂临河而居,占地不足一亩,依次为门厅、享堂、寝堂,沿河石栏雕刻精美,原是南宋清官邓肃后裔所建,现改为一代廉吏暴式昭纪念馆。门前有一块高3米、重8吨的花岗石,上刻“世上穷官谁与比,罢官不见炊烟起”的文字。

据载,邓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原建筑大部分毁于上世纪70年代,仅存照壁、门楼及厅堂遗址。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于原址重建,基本恢复原状。坐南朝北,占地950平方米,依次为门厅、享堂和寝堂。建筑宏敞高大,门前沿河石栏雕刻精美。明月湾邓氏祖籍河南南阳,南宋左正言邓肃为迁山始祖,其六世孙邓迁,于南宋末年由本镇绮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清两广总督邓廷桢为邓迁之后,于嘉庆八年(1803)返乡寻根问祖、拜谒祠墓。

裕耕堂

明月湾古村阡陌纵横,屋舍俨然,处处展示出独特的江南乡村风貌。其中村里这条石板街堪称江南一绝,街道从金家坞嘴至湖埠,宽3米,顺着交错的石板街,可以细细地将这明月湾古村走一遍。

礼和堂

明月湾古村现存的这条石板街,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总长达1140米,共用4560余块金山花岗条石铺成,居民称这条石板路为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的最大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数米深的排水沟,行走在上面可听到潺潺的溪水声。

据《明月湾修治街埠碑记》载:“我里东横峻岭,每际大雨滂沱,山水下注,涧壅而溢,泛滥道途。”“爰于(乾隆)三十五年九月,鸠匠石,集群工,里之诚实者董其事。邪许同发,一时并进,移旧涧于街中,而复深之广之,疏通水道,纡迴蓄缩,至末流而复归于一涧。上覆以砂石,比次整齐,平莹莫匹而街道一新。功既竣,容有致。”
明月湾的古建筑和古街道,在西山岛上是首屈一指的,民谣中有“花墙头(指有砖细贴面的墙壁),百子格(指雕花的落地长窗),前门后门砂条石,洞庭西山第一家”及“明湾石板街,雨后着绣鞋”的说法。

明月湾以环境有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著称。南宋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到西山隐居,到明月湾定居。明清两代,大批明月湾人加入号称“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靠外出发家致富,清乾隆嘉庆年间,明月湾达到鼎盛时期,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具地方特色。现存的古建筑,多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总数有20余处,面积近一万平方米,有礼和堂、礼耕堂、瞻瑞堂、瞻禄堂、汉三房、薛家厅、金家厅、邓家祠堂、吴家祠堂、黄家祠堂和秦家祠堂等。其中 瞻瑞堂、裕耕堂、黄家祠堂、明月寺等4处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礼和堂、秦家祠堂、古码头、礼耕堂、瞻乐堂、凝德堂、汉三房、仁德堂、姜宅等9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分为前后两进,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四合院落,由门廊、门厅、廊房、正厅、议事厅、辅房、花园等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一千平方米,其中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为原构。正厅为抬梁式构架、单檐悬山顶、楠木大柱。保存有大量清代的砖雕、木雕、石雕,精致典雅,富丽堂皇,是江南地区清乾隆年间乡村祠堂建筑的代表作,也是西山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现为古村村史馆,介绍了村中金、邓、秦、黄、吴几家望族作为宋代遗民的迁徙家族史。

敦伦堂

敦伦堂即姚家老屋,明代普普通通农户住宅,占地190平方米,前后两进,第二进为楼房,楼上做卧室用。布局紧凑,富有实用价值。这类古民居还有数座,均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维护。

范蠡文化馆进门是天下第一福字石碑,里面是明月湾财神殿,始建于隋朝末年,供奉的是文财神范蠡 (陶朱公)。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越国相国、上将军,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 宋朝时期,配享武庙。

范蠡一生艰苦创业、三致千金, 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在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当然野史里也流传着范蠡与西施两人忠贞爱情的悲壮故事。

月亮湾古村,在此以范蠡之名设馆,其宗旨应该是弘扬范蠡营商之道,处世哲学,忠贞爱情,朋友情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有三:为人不忘本,为官不恋位,为商人不贪财。范蠡曾留下过:“天道盈而不溢,胜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等许多哲理名言,表明他深通天道,人道,地道,并以此指导,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范蠡灵魂强大,人格完美,无欲则刚,至今都是现代人引以为鉴的精神偶像。

沿着石板街而走,两侧民居、祠堂毗邻相连,高低错落的明清建筑,幽深的弄巷,斑驳墙壁,无不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礼和堂吴家祖宅,坐北朝南,东西两路,堂高双层,分东西两路口。南街为主轴轴承,先后设大厅和内厅;大道为过厅和书斋。阔气得紧,南寿轩书斋为独特的花篮厅结构。

詹瑞堂

詹瑞堂,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坐北朝南,占地1083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主轴,前后二进均为楼房,东路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面阔仅两间,西路为书斋。建筑空间分割合理附属建筑功能齐备,为古村典型的清代住宅, 是村民居住、生活的真实记录。

月亮湾现存多处宗祠建筑和多处明清宅第,是月亮湾古村多家姓氏和睦相处、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和典范。也正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构筑了一幕幕 水乡山村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

这里有着江南水乡的娴静淳朴,也有着千年古村的神秘幽静,如画一般的美景中承载着悠悠的乡愁。

明月湾古村另外一处形胜之地就是古码头了。

明月湾水连太湖,穿过桥洞舟船可直通太湖。

花岗岩铺就的古码头蜿蜒斜向伸入烟波浩渺的太湖,湖畔摇曳的芦苇昂首望天,那里既是村民们买卖鱼虾、螃蟹、晾网、补网之地,也是装卸货物的地方。

在明月湾千年历史中,对外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水路到吴江、湖州、宜兴、常州、无锡都在一日航程,古码头在古代既是明月湾村民出行登船处和村民捕鱼归航的上岸点,也是外出经商的商船回乡的泊位。古码头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有记载的是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75年)村民曾集资重修过。

古码头全长57米,宽约5米,用花岗岩条石铺筑而成,上面有许多栓船石桩。从码头石缝中钻出的小树,也长得有两人合抱粗,成了系船带缆和晾补渔网的天然设施,也印证古码头悠久的历史。

如今的太湖西山岛已经通了桥,交通已经十分的方便了,明月湾也不再是藏在深闺的秘境,行走在古村街巷,不仅能欣赏到江南古村落的韵味,也能感受到江南鱼米之乡的乐趣。

在明月湾,无论是粉墙黛瓦,还是幽深小巷,抑或是青青石板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都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行走在这古村里,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历史时空隧道之中,感受到久违了的从前的那种慢时光。

明月湾古村,一个留下吴王与西施赏月传说的地方。

吴王西施是否来过这里赏月?又为何要在这里赏月?它已成千古之谜,难以考证。明代诗人高启曾经如此解读:“明月处处有,此处越偏好”。

洞庭西山位于太湖之中,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西山处于吴国战场前沿,留下了许多吴王传说和遗迹,因此为吴王与西施到明月湾赏月,留下了极大的想象和演绎的历史文化空间。

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月湾村名依旧,村落村址和格局依旧,是村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千百年之后,它再次惊艳入世,更续写着曾经的传奇。

如今她披着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轻轻地揭开,它绝尘脱俗的娴静、淳朴和散发乡土气息的江南水乡古村韵味,让人痴迷和留恋。

此时那首邓丽君演唱的经典歌曲《小村之恋》仿佛回响在了耳边:

“弯弯的小河 青青的山冈

依偎着小村庄

蓝蓝的天空 阵阵的花香

怎不叫人为你向往

啊 问故乡

问故乡别来是否无恙

我时常时常地想念你

难忘的小村庄

在那里歌唱 在那里成长

怎不叫人为你向往

啊 问故乡

问故乡别来是否无恙

我时常时常地想念你

我愿意 我愿意

回到你身旁 回到你身旁

美丽的村庄 美丽的风光

你常出现我的梦乡”

太湖西山的明月湾,它不仅仅是一个太湖洞庭彼岸的小山村,更是一个有着诗一般的名字,画一样美景的湖岸古村落。它因绝代佳人西施赏月而得名,因此更显香艳;这里曾经留下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遗存,因此它有着史诗般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深藏太湖彼岸,犹如一个隐士,一藏就是千百年,而它依山临湖,空灵绝尘的古村美景,使之既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又有古村行胜的美景…

它是一个值得游览和留恋的美丽地方,也是寻找诗和远方以及梦乡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西山   太湖   吴王   明月   西施   后土   旗杆   祠堂   码头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