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透析|“西楚霸王”项羽威名四方 为何却被刘邦统一了天下?

西楚霸王项羽,一直以来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失败者自居,却被后世之人视为英雄的人物,而汉高祖刘邦,虽拥有大汉万里江山,成为“楚汉战争”中最大赢家,但人们却常常以“痞子皇帝”的形象来看待他。甚至可以说,在”楚汉之争“中的项羽与刘邦,他们二人抒写的历史简直就是“人格”与“功业”上的互补,彼此都有点完美而不尽完美的缺憾。特别是霸王项羽的一生,他获得了世人的称颂,却为何失了江山?

项羽(右起一)

比拼人格魅力,项羽“霸王威名”绝对完胜刘邦“痞子”形象

对比刘邦,有人将项羽比作楚汉时期的“无冕之王”,而刘邦虽是“有冕之王”,而且在历史事件中他是成功了,但是在人们的谈论中刘邦的名声却是糟糕的一踏糊涂。

为何说项羽是中国古代最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之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都会遵循着“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规则,而成王败寇的鲜活历史事件也不止一次的被验证和说明。然而,当人们提到西楚霸王项羽时,这一规则的常规底线就开始被打破,后人对项羽的评说,都觉得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最不该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

古往今来,众多诗作都在为项羽在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以作明证。如唐代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也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近代柳亚子《太平天国战史》更是如是提到“楚歌声里霸图空,……莫将成败论英雄。”等等,这些都给了楚汉人物项羽极高的评价。

李清照笔下的楚汉英雄人物——项羽

在大家的是非观中,虽然项羽在与刘邦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中最终败北,但似乎这丝毫并没有折损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真心英雄”形象。

特别是,当有人每每将项羽与刘邦放到一起来谈时,赞扬项羽贬低刘邦的声音立马就会有。这不得不说,项羽,他以这样独特的方式鲜活于人们千古畅谈不休的话题中,也是为世极为罕见了。就是说,不论后人如何评价是非曲直,项羽都是有着自己的“资本”立于不败之地的。

今日视角: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流行“美化项羽,丑化刘邦”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对刘邦的评价,最直观的反映是在一些影视剧的剧情演绎中。现在出现的一种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出现了“一边倒”现象,大有“美化项羽,丑化刘邦”之势。

影视剧中的刘邦(右起一)

影视剧中重点渲染“丑化刘邦”之“弃儿”事件

这说的是在“彭城之战”中,刘邦与项羽两军交战,刘邦大败而逃,项羽狂追猛打,刘邦在逃命途中,为了减轻车子的重量来使得自己逃跑得更快些,他好几次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不要了。好在有大臣夏侯婴硬是三番五次的又将孩子抱上车来,最后才没扔得掉。

影视剧中重点渲染“丑化刘邦”之“羞儒”事件

这件事说的是刘邦在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上,蛮横无尊,流氓气派尽显无遗。

一次,许多带着儒生帽子的人来见他,刘邦却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将尿撒在里边,谈着话骂着人……

影视剧中重点渲染“丑化刘邦”之“烹爹”事件

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决战中,两军对垒,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并绑起来架到一口大锅前威胁刘邦投降。而这时候刘邦的反映让人惊讶无比,他不但不惊慌,反而面不改色调侃起项羽说到:“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今天煮了我们的老子,我希望你分我一碗肉汤喝”。最后项羽拿他无奈只好作罢。

影视剧中重点渲染“丑化刘邦”之“屠臣”事件

刘邦在成功建立大汉天下之后决心杀掉一大帮臣子,如韩信、英布、彭越、陈豨等,一个个盖世功臣都死于刘邦的各种屠戮之下。

尤其是,就连在“鸿门宴”和楚汉战争中多次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的救命“大恩人”的樊哙,刘邦在临死前都不忘要除掉他。

尽管,一些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人们总觉得,以前说项王坑杀二十万秦军残暴,但回放历史镜头,刘邦的薄情寡义和无情无义,还有过河拆桥的绝佳本领,哪一样,都比项羽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刘邦的残暴比项羽隐藏的更加深沉罢了。而且是先利用完后再一一收拾。也正因此,人们对刘邦的印象和感觉,大多都是十分的不爽快的。

总而言之,所谓“不见平地,不显高山”,如此一来,在刘邦的反衬之下,这更加加深了项羽在人们心中的霸王地位,以及刘邦在人们心中的“痞子”皇帝的形象。总之不管怎么说,不论从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上,还是今人在电视剧的刻画上,项羽的霸王气概都是值得后人所敬仰。

历史观阵:品论楚汉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成与败”!

人们都曾听说过,人们在评价韩信的一生时往往会这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就是说韩信的成功从萧何而起,而败亡也是从萧何而终。那么,面对比韩信更有名气的历史人物项羽,我们又该如何评论他风云跌宕的一生呢?

在此,笔者也可以送句总结性的话,那就是:“成也奇战,败也奇战”。也就是说,项羽成就于两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役中,最后也败亡于以少胜多,而这次出奇却没能制胜的战役中。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成就时刻:项羽一人打赢中国历史上两场“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霸王威名一夜乘风而起

项羽,大家都知道,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个很响亮的名号,叫做“霸王”,当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独号”,除此之外,没有人再可以这么称呼得起。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中国历史上两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都是项羽创下的。一个是项羽对战暴秦的“巨鹿之战”,另一个是项羽对战刘邦的“彭城之战”。

项羽对战暴秦的“巨鹿之战”:

在“巨鹿之战”这场战役中,“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项羽“破釜沉舟”以5万楚军将40万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其中的战比为1:8。也正是这场战役,不仅彻底摧毁了秦军的主要战斗力和军心士气,而且让项羽登上了诸夏联军的盟主。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项羽拥有了“霸王”的威名,威震四方。

项羽“巨鹿之战”奠定霸王地位

项羽对战刘邦的“彭城之战”

在“彭城之战”这场战役中,项羽以3万大军大破刘邦56万联军,而且打得刘邦落荒而逃,甚至逃亡路上几乎连孩子都扔掉了不顾。这次在两军对垒的人数上,项羽对刘邦的比率约为1:18.7。战绩可谓壮哉。

项羽“彭城之战”打的刘邦欲弃子而逃

当然,也正是这么两场著名战役,项羽天才的军事指挥家才能彪炳史册,“西楚霸王项羽”这样的称呼从此永载史册!在后世为人所不断称扬。

项羽的败亡人生:一曲“十面埋伏”与“四面楚歌”道尽霸王“奈若悲歌”!

前面说过,“巨鹿之战”与“彭城之战”的著名打法成就了项羽霸王威名,使得他成为天下名副其实的霸主,此时的刘邦对于霸王项羽来说,对付他,应该也只属于小儿科。

然而,项羽正是在这样辉煌的人生历史时刻,一场“楚汉战争”的关键对决战役“垓下之战”,项羽用了相比前两场战役更强的兵力,以10万大军对刘邦60万人,占比只是1:6的情况下,最终却遭遇“十面埋伏”败得一败涂地。而且,最后在“四面楚歌”声中又落了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项羽垓下之败

对此,宋代词人李清照评价的笔触极尽凄婉: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既表达了对项羽战事失利的惋惜,更表达了对项羽这样英雄人物的思怀之情。这里只能说,项羽虽败尤生。因为有人怀念他,至少,仗打败了,而威名并没有随之在人们的心目中消除。乃至于今天,大家依然还是那么称呼他:霸王项羽,霸王项羽!历史没有之二。

历史问政:项羽拥有霸王威名 却为何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输给了刘邦

当然,在长达四年之久项羽与刘邦对决的“楚汉战争”中,人们觉得,如果单凭实力,项羽是绝对的赢家,而且,项羽确实在获得霸王威名的那阵子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天下霸主,离天子的地位实际也就只有一步之遥。而刘邦,不论从军事指挥、出谋划策、个人威望上都还远不及项羽。

但历史的剧情往往也和生活一样,也常常会遭遇反转。“垓下之战”,这个原本令人看着不起色的刘邦,竟然咸鱼翻身消灭了项羽,从此入主中原而为天下主。

项羽人生之败:残局老早铺设 而非此“垓下“一役

细追历史的细节,人们认为项羽的人生失败仅仅是“垓下之战”一役没有把握好而造成的结局。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垓下之战”的指挥者是很会打仗的韩信,而非最不会打仗的刘邦。当刘邦加上韩信,这两人合作在一起,于是项羽就败了。

当然,如上只是从战争的表面去分析,项羽为什么会败于“垓下”。如果要严格来讲,其实,韩信曾经也是项羽的手下败将,如果只是说“垓下之战”仅仅只是因为韩信的主帅运筹功夫占据了项羽上风,此种说法就有点显得偏颇了。

笔者认为,项羽之败,并不是仅在垓下一役,垓下一役只是收局。因为项羽之败实际在之前的一些历史细节中就已经为其埋下伏笔,以至于最后陷入孤军奋战、孤掌难鸣中。

世人认为的项羽之败:“勇武而不谙机谋”和难成气候的“妇人之仁”

这类评价主要的依据来源是,基于项羽力拔山兮气盖的勇武,且只会在用武上下蛮力,如那前两场打得旷古未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另外还有,做事不动脑子“不谙机谋”(如“垓下之战”中楚大司马周殷被诱降,项羽又在逃亡途中遇到一位种田的老头误指道路令其陷入沼泽地而迷路);再一个就是“妇人之仁”,韩信也曾在给刘邦分析项羽弱点时说项羽的缺点是“妇人之仁”(后来在鸿门宴放走刘邦似乎也正好验证了这一点)。

鸿门宴

当然,对于此种观点,依本人所见,既不批判,也不完全继承。

项羽错失天下的主因: “两容三不容” 胸中“器量”不足以入主天下

项羽之所以称得上霸王,霸在他的“人杰”和“鬼雄”。项羽之所以没有取得天下,败在垓下,并不是单纯败给他的“有勇无谋”和“妇人之仁”,恰恰相反,这两个他都不占。而是败在他的“器量”不够,还有他的自负。

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肚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就可以做家长;容得下一村人,就可以做村长;容得下一国人,就可以做国君。

如上话,正说的是由一个人的“器量”看他未来可以发展的高度!

那么,项羽的“器量”如何?

从历史角度来看,在项羽的心中,他只容得下并对“江东父老”和“兄弟”展现仁慈,而对天下人却不等同,反而展现出更为残暴的一面。另外,还有他的自负。总归一句,在收揽人心方面,相比刘邦,项羽做的有点不够。

《太史公自序》如是评价项羽: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

从历史事件来看,项羽有“两容三不容”。

(1)两容:

其一、项羽的心里可以容得下“江东父老”。其二、项羽的心中容得下他之前自认为的兄弟刘邦,以至于鸿门宴都不忍心杀他。

这是他器量中可以容下的人。所以,项羽成就霸王威名,十分恰当。

(2)三不容:

其一,项羽的心里容不下秦降王,杀秦王子婴。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主动请降,刘邦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后来项羽来了,他一进入咸阳城,立即就把子婴给杀了,而且展开屠城模式,火烧阿房宫,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在这一层上,项羽在拉拢人心方面,又输给了刘邦。

其二、项羽的心里容不下义帝楚怀王,将其杀之。对于项羽杀楚怀王一事,人们的评价是,如果当时项羽不杀楚怀王便会被楚怀王所杀,也是无奈之举。当然,也正是项羽自己唱了这么一出,才为后来善于收揽人心的刘邦抓了一个大大的把柄,这也成了“彭城之战”刘邦向项羽开火的由头,以项羽杀义帝楚怀王为口实,分派使者向诸侯传檄宣称:“天下共立帝,而项羽竟杀害他,真是大逆不道。愿尽发关中之兵,与诸侯共击项羽,为义帝报仇。”,结果,经过两场战役后,刘邦彻底将项羽最终给扳道了。

其三、项羽的心里容不下秦之降兵,“新安杀降”。这主要体现在“巨鹿之战”后,章邯投降,项羽“新安杀降”事件。一夜之间,项羽将秦军二十余万降兵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其实这已为之后的“垓下之战”刘邦人心所向,项羽孤立无援,“四面楚歌”埋下伏笔。

项羽“新安杀降”

至少,通过如上项羽的“三不容”事件来看,说项羽是“妇人之仁”一点都没看出,相反还是相当残暴的。就仅“新安杀降”一个不容,一夜坑杀二十余万秦军降兵。

首先,仅“新安杀降”一件,这要让多少家庭魂断愁肠,首先不得秦军将士及其家属所支持。而且这一出,项羽无形中不知已经得罪了多少人,而且也在向天下宣告“项王残暴”这一不争的事实。

何况,自秦以来,人民水深火热,已经被暴秦虐的不成样子,自然,作为人民大众的角度出发,没人希望下个君主也是个残暴之人。因此,在“垓下之战”中说项羽遇到“田父欺骗”是因为不谙机谋造成,实则并不尽是,大多也和他的残暴不得人心有关。

再者,自古杀降不祥,从此无人敢降项王。如此虐待俘虏,以后还有谁敢再投降的呢?在敌方士兵看来,自然,是宁可战死也绝不能再降项王。因为不投降是死,投降也是死,那么不降终归还可以落得个忠君的名节,就算愚忠也比降了又被杀好。

而刘邦与项羽相比,他在“得人心”方面可就相比项羽要受欢迎许多了。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结语:

项羽,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生

在帝王权术中,不管你多么有能耐,要想得众星捧月,必须首先得其人心。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因此,打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在“垓下之战”最后一役,刘邦最终完胜是早就奠定了的事情。或者有人会说,如果当时在鸿门宴中,项羽再狠一把杀掉兄弟刘邦,他就可以入主天下。其实未必,如果杀掉刘邦,以项王之前的“三不容”,他既然心里只“容两”,不“容三”,也就是容不下天下,自然还会有另外一个容得下整个天下的人出来继续代替刘邦的位置。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自序》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项羽   威名   刘邦   巨鹿   霸王   新安   器量   天下   残暴   战役   深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