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自动驾驶的巨轮,要翻?

如何从自动驾驶的泥潭中抽离出来,成为当下科技公司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当ChatGPT的横空出世,AI模型俨然成了这些企业们的新宠。

回顾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三个热词,离不开“裁员、倒闭、市值暴跌”。进入2023年后,这种情况似乎仍在延续。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阿里达摩院将自动驾驶实验室整个并入菜鸟;自动驾驶不再以探索前沿科技探索为主,而是转向场景业务的落地实战。

同时,也有报道显示,阿里此次业务调整仅有近百人转入菜鸟,其余近200人被裁,约占团队总人数的70%。此后,达摩院不再保留自动驾驶项目。

从2021年1月首位项目负责人王刚离职,到今年年初曝出继任者陈俊波再度离开,早已为阿里自动驾驶项目的去留问题埋下伏笔。至于项目在未来又该如何推进,我们不得而知。

相比于自动驾驶技术,眼下的阿里有着更为实际的打算,那就是AI大模型。按照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的想法,阿里正在全力将阿里云智能化改造转向大模型。达摩院在今年4月正式推出AI大模型——通义千问。

AI模型要取代自动驾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摇摆不定,眼下的阿里如同其他科技巨头一样,选择了后者。

自动驾驶遇冷,陷入僵局

“ChatGPT的火热将会对今年的自动驾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解放很多测算门槛,加速这一赛道的全面提速。”可当下,AI模型发展的确在提速,自动驾驶境况却变得愈发紧迫。

谁也不曾料想到,自从自动驾驶火了那一刻起,企业们投放了那么多的资金,到最后仍是两手空空。

2009年,谷歌旗下的Waymo拉开了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序幕。2013年,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成立。在2015年,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国内首次实现城区、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从此,各类自动驾驶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遍布太平洋两岸。

相比于国内的百度、腾讯这些巨头,阿里进军自动驾驶领域不算早,也谈不上晚。直到2018年4月,阿里正式宣布入局自动驾驶。

时至今日,自动驾驶依然处在寒冬。这些科技巨头中,无论是谷歌、百度、特斯拉还是苹果、亚马逊,亦或是汽车头部的大众、福特,不是在停掉自动驾驶项目,就是在裁员的路上。“收缩自动驾驶项目”已然成为当下巨头们最真实的写照。

细数下来,去年10月,亚马逊宣布关停无人配送车项目Scout,400人的团队被解散或调岗;11月份,大众和福特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宣布关闭;12月,苹果被曝已放弃推出“L5级”全自动驾驶车辆。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让业界对于自动驾驶的期待在降温。

进入2023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 3个月经历两轮裁员。先是今年1月份,Waymo裁员约涉及72人。2个月后,Waymo 迎来了第二轮裁员,达到137人,且裁员范围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岗位。两轮下来共裁员209人,占到其员工总数的8%,并且一半以上都是行业内非常抢手的工程师。

对于如此大规模裁员,Waymo回应道,本次裁员主要是出于公司“财政制度”的考虑,并解释:“我们采取了深思熟虑的方法,并有信心通过这次过渡为这些前队友中的每一位提供帮助。”简单来说,Waymo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时缺钱了,所以通过裁员控制成本。

同样在今年1月,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IDG)启动岗位裁撤,裁员集中在智能交通事业部(ACE)下属的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业务部,裁撤比例较大。并且,ACE部门已被通知全员没有年终奖。

除此之外,伴随着自动驾驶的遇冷,二级市场也同样遭受重创。已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市值要么大幅度缩水,跌跌不休,要么处在退市的边缘疯狂试探。

烧钱不止境,回本无限期

围绕自动驾驶的研发和落地,业界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

一类是,跨越式路线,以百度、谷歌等互联网大厂和一部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为代表,主要目标是通过纯无人驾驶技术来取代人,从L4 Robotaxi切入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好处是不用经历从低级到高级自动驾驶算法演变过程。但缺点就是这条路太漫长,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

另一类是,渐进式路线,以特斯拉、小鹏等车企和一些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为代表,从相对基础、难度较低的辅助驾驶入手,逐步实现L2、L2+辅助驾驶功能,最后再向更高等级的无人驾驶转变。

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和科技巨头都已经布局了自动驾驶项目,大家摩肩接踵准备大干一场。

Alphabet旗下的Waymo,早在2015年就成功烧掉了11亿美元;据估算,如今Waymo每年的资金投入要10亿美元以上。

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已经相继烧掉了福特投资的10亿美金和大众投资的26亿美金,如果不是项目终止,恐怕这个数字将会是无底洞。

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的钱也同样是只进不出,每年的花费约20亿美元……

2021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对媒体表示,他们都低估了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百度仅去年(2020)一年就投入200亿,而这可能需要10年乃至20年的长期投入。

据麦肯锡2021年的统计,2010 年以来,科技公司和投资机构在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上的投入已经超过 1000 亿美元。结果却是,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靠它真正赚到钱。

除了赚不到钱,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运行,横贯在行业者中间的技术难题、法律规划、协同合作、安全责任划分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需要解决。正如业内点评,自动驾驶走完了99%的场景,最难的却是那1%。

在这一背景下,资本和市场的冷落已经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数据中。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融资规模出现断崖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投资事件发生了128起,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近200亿元。相较于2021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144起投融资事件,融资规模的932亿元,2022年融资规模缩水近五分之一左右。

早在2021年,前华为智能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苏菁就曾向行业泼过冷水。他毫不避讳地说:“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

不久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发表了类似观点,将无人驾驶技术比作“皇帝的新装”,更是直言无人驾驶都是扯淡,都是忽悠。

巨头们的接连转身,已经给自动驾驶这条明星赛道覆盖上了一层迷雾。企业家们纷纷自保,选择从自动驾驶的泥潭中抽离出来,然而AI大模型会是行业竞相追逐的下一个风口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达摩   福特   巨轮   阿里   巨头   模型   项目   行业   科技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