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以颜色翻飞出的穿衣时尚

女人生来爱洁,自古皆然。女人之衣,向来也是比男人的整洁干净的多。所以,古代的女性,穿衣有一准则是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这要求并不算高。无论穷富,衣服干净整洁,有雅气,与容貌相映得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倒颇为不易。懒女人自然是做不到的。

绫罗绸缎,蒙尘沾垢之后,也是比不上粗布麻衣的,所以,衣服之整洁,是第一标准;

颜色过深过艳,虽然也有娇艳之美,但多数人是不好搭配的,所以,浅淡之色,最是合适。贵雅不贵丽,便是这个道理;

古代女子的穿衣审美,花心思最多的是在颜色上做变化,别出心裁,五彩翻飞。



衣服也是与人气质有关系的,古之贵族妇女,衣服多披文采。文采是色彩贵相,错杂而艳丽,喜事是少不了它的,“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三国演义》中有一美女,名曰貂蝉,人是极美的,实则貂蝉本是“朝服”。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焕,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自然是指其轻薄如蝉翼了。衣服有文采,自然是非常华美贵气的衣服了,恰适合贵门之女。但富家因为有钱,也尚文采,汉代的晁错就对皇帝说:“﹝商贾﹞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有钱的人,自然是无须织布干活,便可以穿华美衣服了。而具有“文采”之服,制作上,却也颇费功夫,所谓“风波玉露仙人掌,文彩云机织女梭。

贵门妇女衣饰文采,当然是与其气质相称的。反之,古之偏见,寒俭之家,该穿缟素。

这是以身份地位而规定穿衣,很道理的。

但容貌与衣饰相配,是极有道理的。衣色要能衬托面容,容貌要适宜衣服,这是自古以来女子穿衣不变的准则。一堆女子,选定一件衣服,让其轮番试穿,必定有穿着好看,穿着不好看的,并非衣服有所偏私,只是各人气质、容貌有与此衣搭配或不搭配而已。

所以,古代女子也跟现代女子一样,在选衣服这件事上,颇费周章。但古人也偏向美貌女子,因为他们认为肤色白嫩、体态轻盈的美女,穿什么衣服都好看。

因为人美身材好,所以她们穿浅色,能显出衣之淡素气质;穿深色,更能显出衣色之淡;穿名牌,能显出其身形娇美;穿粗布衣服,更能显出其素美。

当然,这种绝色美女,无论古今,都是不轻易有的。

所以,古人还有几条通规如下:

首先,只要不是太丑,便可以相体裁衣,不能胡乱搭配。相体裁衣,需要看裁缝的本事,这玩意儿无固定之法,但大体规则是,

1.肤色略白的,衣服颜色可深可浅;

2.肤色偏黑,衣服颜色要深,颜色浅,就更显得皮肤黑;

3.皮肤光滑的,衣服制作可精可粗;

4.皮肤粗糙一点,衣服也得糙一点。

这当然也是对富贵之家说的,一般贫家女子,很难任性挑选颜色深浅衣服精粗的。她们一般选不了绫罗绸缎,衣服主料是布。所以百姓也叫布衣。

但布有布的精粗深浅,绫罗绸缎的文采也有精粗深浅。所以,料子不同,并不等于衣服便有差别。那么无论是选布还是选绫罗,也是有方法的——

绸缎体质不光滑、花纹凸起,那便是精中有粗,深中带浅。布匹纱线紧密、漂染精致,那也是粗中有精,浅中带深的。

无论穿绸缎还是穿布衣,衣服干净整洁,还是必须的。

古人对衣服颜色很讲究。大概是因为古衣颜色并不多,所以更加看重颜色。据清代李渔的说法,大家富室,爱穿青衣。无怪我们读的故事里,女鬼不穿青衣,便是白衣。



青色好搭配,也是重要原因。青色介于深浅之间,皮肤白的穿着,脸更白;皮肤黑的穿着,脸也不觉得黑。少女穿青衣,年纪更轻,老妇穿青衣,也并不觉得她年龄大。

而且,青色非常耐脏。其他颜色,染上茶酒油腻,便很突兀明显,青衣却能减轻这点。

但古人也并不一味的喜爱青色。一个有趣的说法,每逢改朝换代、革故鼎新,女子衣服颜色便有变化。清代的李渔便说,他年少之时,发现少年女子多穿银红桃红颜色的衣服,中老妇女爱穿月白色衣服。但世道慢慢在变,到后来,银红桃红,全变成大红色。月白色变成蓝色。到天下有事,则大红变成大紫,蓝色变成青衣。清朝稳定后,便崇尚青衣了。不但女子如此,男人也是这样。

可见青衣在清代,是极受喜爱的。

贫家女子,衣服少,没那么多可以搭配的,但如有一件青衣,则受青色相覆,里面衣服便不至于露出来,假设外面是件月白色,里面却是红色,远远就能看到白里透红。

那么贫家女子选择青衣,多数是为了方便,为了遮丑。

富贵之家不会这么想,但青色可以掩盖更多内里五颜六色的衣服,而且,穿起来有仙气。那二八的佳人,在青上洒一条线,堆几朵小花,更加鲜艳可爱。

但衣服终究是人穿的。谁爱穿什么,别人也管不着。所以,无论什么颜色,裁缝合适的才是好衣服,因为衣服都是要缝的,只有天衣才无缝。




古代女子穿衣搭配极多,颇为繁复。

比如,有云肩,也即是披肩。最先是讲究功用的,不沾油是重点。但一块布放在肩膀上,总得跟衣服搭配,看起来舒服。所以要与衣服同色或近色,近看则有,远观则无。

衣服是深色,来一个浅色的云肩,或者浅色衣服,加一个深色云肩,看上去便有“身首分离”的感觉。

更讲究的,还要里外合一。因为衣料必有两面,染色不能只有一面,外面是青色,里面也得是青色,外面是蓝色,里面也必为蓝色。如若不然,女子总不能整日待在闺房里,必定会出去,遇上吹风什么的,云肩翻上来,却是另外一个颜色。那是极不好的,犹如风卷荷叶,美人之身,便有了离乱萧条之象。里外一色,便不用担心了。

当然了,聪明的女子,出门所用之云肩,肯定会用暗线固定。



古代女子嫁妆,因为娘家的穷富,各有不用,但无论穷富,两件东西必不可少。


一个叫半臂。

半臂即是衣服去掉袖子(一半袖子),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据说秦的时候就有了,“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于衫,身于衫齐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绣镼”。魏晋比较流行,干脆叫半袖。唐代多用锦料,女子多用,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衣领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女子穿用半臂时,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风衣一样。清代把这个叫“背褡”。



另一个是束腰之带,俗称“鸾绦”。

鸾绦,即是腰带,只不过是丝织品。


嫁妆里有这两个东西,首先是可以打扮得自己美美的。除了少数朝代少数时候,古代也是喜欢瘦女人的。至少身体不能太宽,她们的衣服,本来就宽大,所以,半臂一穿,身体简直立即变窄了,显得苗条。



即便是尚胖的朝代,也绝不喜欢女子腰粗的,所以鸾绦往腰里一束,腰立即变得细了。只不过,古代女子腰带多系在外衣里面,很难瞧见。就像现在的内增高,有隐其人工,冒充天然的作用。

古之衣服,其实只是指上衣。女子着衣,必有裙子。

这玩意儿向来讲究。古人的讲究,是看裙子的折纹多不多。折纹多,则走起路来自如流畅,不显得局促,至少不会缠到身上或绊着脚。因为古之女裙,非常复杂,也绝不可能短到只有半尺的样子。

料子也没那么多,游猎民族,如孙悟空穿虎皮裙的另说。

她们在裙上做出一些折纹,非但为了方便,而且好看,微风一吹,或者莲步轻移,便见裙纹如湘水微波,大有飘摇如仙之感。纯粹一片料子做的裙子,则比较呆滞了。

诗云:裙拖八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可见裙子还需有“幅”,而且太少不行,六幅是起步。唐的裙幅以多为佳,且有作间色裙者。裙幅,是裙子的分幅,据说“两头缝断,自足而入,阑班厚重”。作用大概是要将裙子撑起来,让它有立体感。现代裙子可没这么复杂。

而且,裙幅的下半段,对颜色要求比较高,要么纯红,要么大绿,“西汉夫人下太虚,九霞裙幅五云舆。”这句唐诗就说的是裙幅大红若霞。“裙拖六幅湘江水”,裙幅自然是绿色的了。

但这玩意儿,据说越多越好。清代吴地(苏州)即流行“百裥裙”,前面裙门绣花加花边栏干,左右打细裥,相合恰好是一百裥。

还有一款,叫“月华裙”,这是以颜色搭配为两点的。它的一裥,也就是一个褶子上便有五种颜色,这褶子,配上白裙子,犹如月光之下,光华灿烂。可算是怪异的流行风格了。



对于女子之裙,古人的审美是越往后越素越淡。


唐诗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注:萱草,就是忘忧草)

宋诗说:飘飏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断送,指红裙美女荡秋千,被推飞上天。)

可见唐宋女裙,都爱红色,而且唐人是红配绿(眉黛之绿,胜过忘忧草的绿茎)


到了明清,裙子颜色便淡了很多,似乎他们喜欢简约风,清代甚至有“弹墨裙”,也叫“墨花裙”,以弹墨色而成。

这也雅致,想象一下,纤指微弹,一缕黑墨飞上裙口,像极了一幅水墨画,可也雅素的很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飞出   古代   颜色   女子   青衣   文采   青色   清代   古人   裙子   衣服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