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安门内大街为界,这条大街西边的米粮库胡同,留下了大量名人足迹

以地安门内大街为界,东边是东城区,西边是西城区。这条大街西边的米粮库胡同,留下了大量名人足迹。

米粮库胡同因储存粮食的仓库而得名。在明代,那里称作米盐库;到了清代,改称米粮库。如今,仓库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地名。米粮库胡同长约三百米,曲折多弯。从地安门内大街向西进入胡同后,在或新或旧的民居间拐来拐去,直到与西边南北走向的恭俭胡同相交。这条短短的胡同内,一度是文化名流云集之处。

淑园之中文人多

在米粮库胡同东口,我向一位戴蓝色棒球帽的居民打听胡同里的名人故居。她抬手朝西北方向划了一个圆,嗓音温和地说:“这一片,曾经是史地学家陈宗蕃的私宅。”

明清两代,米粮库有特殊的作用,要供应皇亲国戚的日常所用。根据《明宫史》的记载,“内宫监所管十作曰木作、石作、油漆……并米盐库、营造库等。”明代称作米盐库,到清代改称米粮库。从清代《乾隆北京城图》可以看出,米粮库和油漆作相邻。

清朝灭亡后,米粮库的作用逐渐消失,昔日的粮库中不再存粮,便改造为民居,定名为米粮库胡同。与此相同,曾经是内宫监所属油漆作坊的油漆作,也改为油漆作胡同,逊帝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就曾居住在油漆作胡同21号。

《燕都丛考》的作者陈宗蕃曾居住于此。1923年,陈宗蕃在米粮库胡同东口路北(即现在的1号和3号)置地十余亩,自行设计,建成花园式住宅,取名“淑园”。园内有假山荷塘,花木茂盛。陈宗蕃专门写了《淑园记》一文,其中自述:“旅京二十年,节衣缩食,薄有余禄,岁癸亥乃择地地安门内之左,曰米粮库者而居焉。”陈宗蕃在建造“淑园”时留有旁门,旁门正对着油漆作胡同,对面就是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家的大门。根据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记载,庄士敦把这个小院布置得俨然像一所遗老的住宅。一进门,在门洞里可以看到四个红底黑字的“门封”,一边是“毓庆宫行走”“赏坐二人肩舆”,另一边是“赐头品顶戴”“赏穿带素貂褂”。

辛亥革命后,陈宗蕃曾任国务院参事、中华懋业银行北京行经理、北平市参议员,以他的职位,仍需要节衣缩食才能购置到这块地,可见地段和面积都非一般住宅可比。作家肖复兴在《京城短札》中讲到,陈宗蕃所建淑园的一大特点,是它东墙与皇城城墙紧紧相连,淑园建成不久,内务部下令拆除皇城,这一段红墙被陈宗蕃出资买下,方才得以保护。据了解,陈宗蕃买墙一事发生在1927年。当时要将部分皇城墙分段招商拆卖,陈宗蕃便个人出资买下这段既是他家东院墙,也是分段招商的皇城墙。

陈宗蕃著述颇丰,最重要的著作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燕都丛考》,这部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的专著就是在淑园完成的。后来,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北大教授傅斯年也曾在淑园居住。傅斯年于1930年至1933年借住在淑园北房,而陈垣则是1933年至1937年间借住淑园南房,这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居所。差不多同一时期,胡适住在米粮库胡同4号。1937年,陈宗蕃将此宅卖掉。

曾住在淑园南房的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对于陈垣在米粮库胡同居住的情景,北平《世界日报》记者贺逸文在1936年1月曾到陈垣先生府上采访,采访记《历史学家陈垣》描述了米粮库的居所:“一个很宽敞的院子,一所中西合式的房屋,配着许多的小房,是很好的住处。我进门后,好像入了图书馆的书库,全屋充满了书橱……”

傅斯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组织了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傅斯年还将明清大库档案资料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进行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米粮库胡同居住时,傅斯年经常到邻居家串门。他的邻居,就有住在米粮库胡同4号院的胡适。

胡适在4号院住过六年

胡适当年居住在米粮库胡同4号院,但现在对这座院落的位置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当时的4号院就是现在的4号院,距离胡同东口不远,在胡同南侧。也有人认为,当时的4号院是现在的3号院,在胡同北侧,门牌号由4变成3,是重新编排造成的。时过境迁,不论在哪个位置,房屋都已几易其主,数次翻建,早已没有了胡适居住的痕迹。米粮库胡同的胡适故居及其当年的生活场景,也许只能到史料和传说中去寻找了。

1930年,胡适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后,由上海迁居北京,与家人租住在米粮库胡同4号院。他在北京居住多年,从未购买过住房,都是租赁或学校分配。他的北京旧居多达8处,而居住时间最长的是米粮库胡同。那是一座很大的院落,除了一幢三层楼房,还有车库、舞厅、锅炉房等,比他住过的其他几处房子都宽敞。历史学家罗尔纲曾师从胡适,青年时期长住胡家,他在《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一书中,对当年的胡宅进行了详细描述:“米粮库四号是一座宽绰的大洋楼。洋楼前是一座很大的庭院,有树木、有花圃、有散步的广场。庭院的左边是汽车间。从大门到洋楼是一条长长的路,从洋楼向右转入后院,是厨房和锅炉间,还有一带空地,后面是土丘,土丘外是围墙。洋楼共三层,一楼进门处作客人挂衣帽间,进入屋内,左边是客厅,右边是餐厅。客厅背后很大,作为进入大厅的过道……从那里向东就进入大厅,这个大厅高大宽阔,原来大约是一个大跳舞厅,胡适用来作图书室。大厅的南边是一间方形的房,是胡适的书房。”

书房是胡适读书的净土,而客厅则是他广交朋友的地方。胡适好客,热情豪爽,他的家成了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徐志摩是胡适的老友,交情深厚,他与陆小曼结婚后,胡适特聘他到北大任教。由于陆小曼不愿离开上海,徐志摩经常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为此,胡适特意在家中为徐志摩准备了客房,以备随时入住。徐悲鸿回国后,只要到北京,就住在胡适家里。傅斯年到胡适家串门从不预约,敲门就进,像进自己的家门。一位常住胡家的亲戚回忆:“傅斯年经常到胡家来,胡在家即与胡谈,胡不在家,即与其家人谈。我们都喊他‘傅胖子’。”另外,陈垣、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叶公超、马君武、罗隆基、顾颉刚等也是胡家的常客。有人评价胡适是“大师中的大师”。李敖说:“四十年来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除了胡适,没有第二个。”而对胡适的为人处世,曾有人评价:“完全学者相,完全君子相。”

每个周日,是胡适专门的会客时间。不管是老相识,还是初次见面的新朋友;不管是老学究,还是青年学生,都可以不经过门房通报,直接进入庭院。这一天,会客厅里的客人络绎不绝。他的夫人江冬秀戏称为“做礼拜”,而他则称之为“磨刀会”。大家切磋学问,各抒己见,不同的见解时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胡适的好友黎东方回忆说:“适之先生在北平,住在米粮库。每个星期天,他一定在家,而且客人可以不经守门的老仆传递名片,直入书房。”无论访客是什么身份,胡适一律称之为“朋友”。所以有人说,胡适的朋友遍天下。而“我的朋友胡适之”,成了那时带有调侃意味的流行语。

胡适曾在米粮库胡同的家中庆祝他的40岁生日。那天,高朋满座,热闹红火,朋友和弟子们联名给他送了一块寿屏。赵元任送的是《胡适之先生四十正寿贺诗》,宣纸装裱,衬以红色锦边,在满屋对联中显得格外抢眼。魏建功送了一篇贺文……《胡适之寿酒米粮库》,由钱玄同手书后裱成长幅,与赵元任的贺诗一同挂在寿堂,相映成趣。胡适的四十寿辰,成了京城文化界的一次大聚会。

“七七”事变前夕,胡适离开北京。至此,他在米粮库胡同居住了六年。

(文中图片为岳强摄影)

(原标题:在米粮库胡同 住过的名人)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岳强

流程编辑:U02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胡适   北平   皇城   胡同   历史学家   明清   北京   油漆   足迹   大厅   大街   名人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