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投资科技股?

原创 林昌华

#知识体系

前几天写了一篇《最适合A股的3大投资策略》,指出科技股、消费股的投资方法是不同的,传统价值投资策略很难用于投资科技股,这就为什么巴菲特偏好消费:一方面,消费确实好理解,另一方面,按自下而上的标准,很多科技股根本就没有办法投。

比如我在Wind上按条件选股,要求不高,仅要求最近3年ROE都大于15%,资产负债率小于40%,就这两个条件。但即使是如此宽松的条件,含沪深京三市,符合要求的也就193家,其中行业分布如下:

如果把医疗也归入消费,那么泛消费占比高达44%,其次是IT,毕竟软件行业也非常赚钱,所以价值投资者为什么都喜欢医疗、消费,不是没有理由的。你可能会好奇17%的工业公司是什么,名单如下:

也就是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硬科技龙头,什么宁德、隆基、比亚迪什么的,还有半导体的各种“XX微”,根本就不在此列。

1,为什么?

价值投资和科技股,本身在逻辑上就是冲突的。

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一般是自下而上选股的,要求ROE高且稳定,盈利能力强,最好是行业龙头,格局稳固。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字:稳。

我要求你ROE要高,要稳,现金流要好,格局也要稳,护城河要深,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往往处于成熟期或者成长后期的公司,才有这样的特性。

而且一个不小心,还会捡到生命周期更靠后的公司,掉入所谓的价值陷阱。

而科技股往往处于早期,才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才方便编故事,要能改变世界,要能颠覆格局,要能缔造下一个马云,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字:新。

而处于成长初期甚至只是概念期(比如元宇宙)的公司,你要它ROE高且稳定,现金流要好,要有稳固且明显的护城河,行业格局也要稳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要一切都那么确定,就没有创(炒)业(作)的必要了。

而且一个不小心,你还会买太早,为虚无缥缈的故事买单,掉入所谓的成长陷阱。

2,价值投资的复利,到底靠什么?

先讲讲消费(医疗)股的增长靠什么,为什么价值投资者选股的第一大条件,就是要求ROE>15%。

ROE分子是净利润,分母是净资产。举个简单的模型:一家公司ROE常年维持15%,就意味着今年,净资产100元,产生了15元净利润。假设不分红,15元净利润便进入到净资产端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下,第二年净资产便有了115元。因为有护城河的存在,ROE还能维持15%,这115元创造了17.25元净利润(为了方便理解,凑个整,17元吧),假设不分红,这17元又会进入净资产端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下,净资产变成了132元……于是利滚利、利滚利,净资产以15%的复利越来越大,只要护城河存在,ROE能维持,这家公司理论上可以15%的复利增长下去。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ROE意味着你长期持有的收益率,就是这个逻辑。

这就为什么价值投资者最看重两个东西:ROE、护城河。

随便打开一家价值股的资产负债表,比如五粮液,净资产端数字最大的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而资本公积金少得可怜,这说明价值股根本不需要融资,靠自己利滚利就能内生增长。

也就是说,价值股往往没有话题,也不需要话题,你总说年轻人不喝白酒,酒文化是糟粕,但白酒就是长期向上,靠自己内生增长即可。

3,科技股ROE那么低,怎么增长?

科技股是没有这种ROE的,比如比亚迪:

10年下来,ROE超过15%的就一次,其余时间多为个位数。你指望比亚迪靠自己利滚利做成今天这个样子,得到猴年马月。

科技股本来就不靠自己利滚利,不然要资本市场有啥用?

资本市场本来就是用来融资的!

要是谁都只能靠自己利滚利,资本市场就可以关了,因为资本市场存在的底层逻辑都没了。

《伟大的博弈》一书中提到,因为有了资本市场,才有了19世纪铁路、运河的出现。铁路公司要靠自己出钱建铁路,是不现实的,但因为有了股份制的发展,铁路公司可以通过募资,把社会闲散资金集合起来,才有了贯穿大陆的铁路、运河。这就是资本市场存在对新经济的意义。

你要比亚迪靠自己赚的钱来投厂房,是不现实的,因为资本市场的存在,比亚迪可以募资,把巴菲特的钱拿来投厂房,让自己做大。

每一次新经济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资本泡沫,无论是19世纪的铁路、运河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是2021年高达200倍的宁德时代和瑞芯微,都是泡沫,然而实体经济正是被这样的泡沫裹挟着前进。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了,国外的谷歌、亚马逊,国内的BAT,就在这样的泡沫中起来了。

4,啤酒要带着泡沫才好喝

马云: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

这里的泡沫,指的就是行业的β,表现为某种倍数,比如市盈率、市销率,甚至疯狂的时候还有市梦率。因为股价是市盈率和净利润的乘积,所以市盈率倍数对盈利有放大作用。

大金重工的PB,因为赶上好年景,从不到2倍提高到近10倍,光是β行情就能带来5倍收益。

但是和看图炒题材不同,大金重工的高回报,是有基本面支撑的,ROE从0.23%提高到20%以上,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好转。

所以,科技股的投资,是真的投资,炒题材、看图表是真的投机。

对于科技股的投资,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判断行业周期拐点,这是和价值投资、趋势投资(ji)的根本不同之处。价值投资者自下而上选出能穿越周期的好公司,他们想看到的股价是一路向上、弱周期;趋势投资者只看图,右侧趋势形成了跟进去就行了,至于为什么它能涨,不去研究,也没必要。

而科技股的投资者,必须实实在在地判断行业周期,从基本面上把握行业拐点形成的规律。他们不想、也没必要像价值投资者那样愿意拿住10年,如果周期下行,是可以扔掉的。

5,景气度为王

在《最适合A股的3大投资策略》中,我讲到趋势投资的原理是:消息改变预期,预期改变股价。消息(事件)是催化剂,这个事件对基本面的影响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只是人心里的那朵花变了。川普赢了,川大智胜涨停,逻辑很无厘头,就是这样。

对科技股的投资,以上的传导机制依然适用,但我必须做个两修正:一方面,光是预期是不够的,必须逻辑为真,正如大金重工一样,ROE确实在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炒作上;另一方面,催化剂不靠消息,而是真的对行业逻辑有深刻理解。

这是投机和投资的区别。

景气度是最重要的逻辑。行业某个拐点出现,必须确实能够提高行业景气度(你可以理解为盈利上升、需求提高、增速加快等等,一切能让基本面边际向好的东西),就像物理学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匀速直线运动时,无论快或慢,股价已经price in,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布加迪PE应该是100倍,而同样状态下的本田飞度应该是10倍,然后在下图A的位置,出现一个外力,有人往布加迪屁股上踢了一脚,从A到B产生了加速度,这就是边际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飞度的PE是10倍,但没有边际变化,虽然便宜,但没意思。价值投资者大概率会买10倍的飞度,这叫定价合理,给它3-5年的时间,飞度依然能带你走向目的地。布加迪虽然之前是100倍,看起来很贵了,但在位置A的地方被踢了一脚,还加速了,PE变成200倍了,戴维斯双击了,股价反而涨更高了。

所以对科技股的投资,就要回答两个问题:

其中第二个问题只能持续跟踪、观察,不能预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关键是弄清楚第一个问题。

6,A是谁?是什么让行业景气度发生边际变化?

一般来说是3个:新技术、性价比、政策。

而这些都必须作用到景气度上才行,如果一个新技术出现,对景气度的提升没有帮助,那就是没意义的。

(1)新技术

原本没有某种基础设施,但因为新技术出现或者成熟,基础设施完善了,新时代到来了。2004年我在厦大读书的时候,学校把闲置的自行车收集起来,统一涂成绿色,让学生自行使用,这就是最早的共享单车,但那个时候没有APP、移动互联网、4G网络,这东西根本无法大面积推广。

2009年iPhone 3GS发布,一直到2011年,智能手机渗透率开始出现边际加速,这是拐点出现的迹象。而字节跳动刚好成立于2012年,摩拜单车成立于2015年。

我看过有人笼统地以渗透率的绝对值作为新技术爆发的拐点,比如渗透率过了10%或15%就要爆发,这是片面的。真正重要的是边际变化,而不是绝对值。2003-2009年间,渗透率确实持续提高,但每年就1、2个点,即使2009年智能手机渗透率达到14%也没有意义。

2009年,iPhone 3GS出现,中国的4G网络开始大规模推广,2010年的渗透率同比增长5pcts,2011年更是增长9pcts,而不再是以前的一两个点,这就是边际拐点。所以新技术引爆行业周期的时间应该是2009-2010年间。

所以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回到匀速直线运动的比喻:一辆车原本有多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时候在于有人踢了布加迪一脚,布加迪开始加速的时候。

(2)性价比

新技术是从0到1的,是供给侧出现新变化,属于颠覆式创新。

而科技更常见的情况,是从1到N,是技术的持续变化,属于渐进式创新。

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总是革命性的,只是之前一直没有经历一个阈值,所以没有实现质变。光伏这个行业不是个新鲜东西,从2004年欧洲对光伏实行补贴开始至今,已经快20年了,这是一个老旧的、传统的行业,但是因为LCOE没有下来,没有实现平价,所以一直无法大面积推广。

那么,为什么新能源行情是在2019-2020年左右开始爆发的呢?政策的催熟固然有助力,但光伏本身实现平价,才是最本质的原因。如果2020年之前你说光伏是骗局,那还可以理解,但现在还这么认为的话就out了,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比火电还低了。

LCOE下降达到了性价比的阈值,叠加政策催化了需求,光伏迎来拐点。景气度依然是必要条件,如果只是平价,还不一定催化光伏的大面积应用,但政策就不一样了,国家要求这么做,国企纷纷放出招标计划,景气度非常确定地向上。

2017年以前,单晶硅片价格依然高于多晶硅,但2017年以后两者价差不断缩小,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比多晶BSF电池高出2.6pcts,每GW产线投资成本更低了1.15亿元,从而确立了单晶对多晶的替代趋势,而押注单晶技术的隆基绿能自然胜出。

(3)政策催化

如果光从性价比这个因素来看,2016年的三元电池技术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如果没有政策催化,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要再往后延几年。

新能源车的补贴是按能量密度来定的,补贴的最低门槛要求密度90Wh/kg,若大于120Wh/kg的按1.1倍给予补贴,彼时磷酸铁锂电池根本无法满足要求,三元电池因为政策催熟,占比于2016年超过磷酸铁锂。但随着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推出,磷酸铁锂又反超。

无论是政策催化也好,技术逐渐成熟也好,都要先达到一个有性价比的阈值,这个性价比是新技术大规模普及、推广的条件。国家发文说要支持某个行业,这是不够的,虽然消息是利好,但没有提高行业景气度的逻辑,比如国家“十四五”文件已经明确说了要建设医疗器械强国,但没有实际的逻辑表面医疗器械行业会有景气度,除非出现补贴之类的实际行动。

7,大β来源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拐点

萌芽期(导入期)就像2007-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标志着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手机不再只是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而是一台智能终端。但是2009年之前,新技术的渗透率根本没有快速提高。

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就像下图这个位置,最关键的就是景气度边际加速,出现一个拐点。

这时候:

8,和主题投资的不同

科技股的投资和传统的主题投资,是有很大重合度的。

科技出现边际拐点的时候,往往是人类的情绪开始高涨的时候,各种想象力就出来了,于是梦想有多大,市值就有多大,据说2021年宁王如日中天那会,已经有分析师把股价算到了2060年。

这两种投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事件(或消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从而改变了股价,这一观点已经写在《最适合A股的3大投资策略》。当国家颁布“双碳”目标,电力巨头纷纷公布招标信息的时候,这到底是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还是人们预期在提高,是难以做出区分的。我倾向于认为两者都有,基本面的真实变化逻辑+人们预期的一致性共同把新能源股推向高潮。

然而我这篇文章讲的科技股投资,我依然倾向于认为,更像是产业资本的做派,投资者需要从基本面上去跟踪行业发展变化,当拐点出现的时候迅速介入,然而这样做很有可能介入过早。2016年,国家便开始对三元电池进行补贴,然而宁德时代真正开启上涨却是2020年左右。

总而言之,本篇文章讲的逻辑,是实体经济层面的,而资本市场是否真的反应实体经济是不一定的,有时候需要考虑当时市场整体状况、流动性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科技股   护城河   拐点   净资产   边际   景气   资本市场   基本面   股价   泡沫   投资者   新技术   逻辑   价值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