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之地:曾国藩在祁门

文/木乔仕

编辑/木乔仕

前言

1860年7月28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驻扎在安徽的齐门县,驻扎大营。此地位于万山之中,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宛如锅盖,只有一条官马道与外面的世界连接,东通徽州,西联景德镇。

整个县城人口极少,寸草不生。在这里设驿站,许多同行都表示反对,说这里是军事上的死地,还是换个地方吧。

这个建议,曾国藩并不赞同,两党争论了很长时间。在祁门设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四面受敌的要塞,还是为了一个战略的拐弯?

日后再看,又该如何评说。这一切,都让人浮想联翩。文章以曾国藩在齐门下的所见所闻为原型,探讨了这一时期曾国藩、湘军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趋势 。

苦战之地

同年,清朝委任曾国藩为两江巡抚。8月28日正午,身处祁门的曾国藩对朝廷重托拜发谢恩折,遥望九重尊行九叩大礼。这一幕,令人叹为观止!

这七年来,曾氏靠着奔驰而立,但地位始终无法更上一层楼,而湘军虽然身经百战,但始终是“客军”,连自己的领地都没有,更别说补给和兵力了。

但一年之后,他就获得了举世无双的权力,“涤帅统领两河,深得民心。”湘军第一次有了立足之地,曾国藩仗着自己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掌管着整个大陆的安全,正待施展他的雄心壮志,但他的野心实在太大,只觉“兵败如山倒,粮草尽失,难以支撑”。

也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会选择祁门为自己的驻地,这是他掌握了真正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后,第一次在自己的疆域内选择了位置,也是第一次有湖、湘两省的士兵在江、皖两省的大营,必须慎重考虑。

从战略上讲,这祁门本就是个险要之地,驻扎之处更是困难重重。然而,就军事而言,这齐门又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它位于皖、赣两省的边界,与闽广相连,与苏、杭相连,可以上至安庆,锁南京,下至南昌,控制西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后,为了打开通往安庆和南昌的通道,必然要经过祁门关。曾国藩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应该在祁门县安营扎寨,以配合张芾徽州,以守住江右,饶州。”精通军事的左宗棠说,他的这个决定是“有眼光,有大局观”。

1861年,太平军的“干王”洪仁歼,“辅王”杨辅清,“李世贤”等在休宁,清华街,婺源一带集结;再加上李秀成对建昌城的包围和陈玉成对湖北祁水的进攻。至于湘军,则以左宗棠之兵,以婺源为中心,形成了一道防御墙,兵力薄弱;镇守齐门的军队就更少了,他们自身难保。

二月十五日,太平军先后攻克了大洪岭和大赤岭,“盗取了祁门的两条大路,大赤岭在西路,大洪岭在北路,尤其是要害,第二天太平军便冲到了祁门县,人人惶恐,四散而逃”。

局势变幻莫测。五天内,文告不通,二十几天内,饷道不通。曾国藩派了包超去接应,总算是保住了粮草。然而,情况却并不乐观。

三月二号,李世贤率军直逼休宁,欲从两个方向进攻齐门关。二十四日,湘军营在齐城外被围困,连前面都能看到败退的士兵;更令人担忧的是,江西的景德镇也遭到了太平军的袭击。两人打得难解难分。

“已革湖南提督周天受,力守宁国危城七十余日,粮尽援绝,誓以死守,于城陷时遇害。署皖南道福咸,巷战受伤,旋即殉难。宁国府知府颜培文,宣城县知县王乃晋,亦皆同时殉难。

是非之地

祁门还是曾国藩及湘军的是非之地和化解难题之所。

这是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而引起轰动的原因,就是李元度受到了惩罚。曾国藩素来以识人见长,这一次,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给了他很大的教训。

曾国藩在家乡统领团练军时,元度上书千言谈兵事,国藩赏识他的才华,便命他招募,并命他招募“平江勇”。

祁门建起军帐后,徽州战事紧急,军中无人统领,李元度便自告奋勇,到了那里。他的人品不错,可在军事上,却是欠缺了一些。

曾国藩虽然赞成他的出使,并与他订立“约法五章”,要求他克制急功近利等。然而,曾国藩最不想见到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平江勇”先是在丛山关上吃了个小亏,接着又在徽州被打得一败涂地,更令人意外的是,李元度并没有出现在败军之中。

曾国藩猜测,他应该是已经“殉难”了。数日之后,他又接到了李元度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大多都是些夸大其词的话。再想想数年之前,李元度在“平江勇”的肆意屠杀中,也是如此,毫无愧疚之心。

基于这一点,曾国藩断言李元度“失其根本,从此难以独立”。并对“平江勇”一职作出了撤销的决议。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一举动,遭到了同事们的强烈抗议。

曾国藩曾经说过,他对于李的“三不忘”:“足下当靖港败后,忠心耿耿,进港之后,欣然相迎,出水之后,痛哭流涕,一件都不能忘记;

九江战事失利后,专门组建了一支军队,初志专于守备海军,固本培元,二不忘也;

樟镇失守后,鄙人麾下再也没有一支军队,全赖台端扶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挽狂澜,等待楚国援军到来,此三思而行。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鄙人盖有无涯之感,不随有生以俱尽。”

如今,又以与他共事多年的将领为借口,让同僚们觉得曾国藩忘恩负义,甚至连胡林翼都斥责曾国藩“过激”。曾国藩则以申军纪为理由,执意要弹劾,宁肯“背弃私人感情,伸公义气”。

转折之地

祁门是湘兵行路的必经之地。此前,曾国藩在祁门领两江总督一职,终于得到了真正的任命,成为江南军政的钦差使,终结了湘军这种常年在外征战的“自捐自养”的“客卿职位”,使其发展的余地突飞猛进,但是“皖南兵员,却是人才济济”。

胡林翼深以为然,说道:“涤丈任重事繁,全视乎人才多寡,以定兴衰。”他的势力扩大了,人才的问题立即显现出来,湘军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就是因为这一点。

曾国藩曾经多次要求“招募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加入大营,互相帮助,越多越好”,甚至从安徽总督李续宜那里,借了十二个军职人员,要求他们加入大营,以备不时之需。

勇厘少取几个也可以,但将种子十二个,却是必须的。以后有多少瓜果,我都会想办法报答给我种的人家。”

曾国藩在皖南建立了“类似于行省的军部”之后,军部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网罗了许多人才,直接任命为官员,权力超越了传统的规定,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官府的机构。

在此之后,随着湘军的不断壮大,左宗棠与李鸿章各自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楚军”与“淮军”的兴起,使湘军与“汉军”并驾齐驱,使湘军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在这支军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也是清末军事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左宗棠曾在佐湘幕中现身,震动朝廷。但一向以谋士自居,颇有才华和雄心壮志的左氏,自然是不满意的:“幕府之位,本应是辅佐官员,而不是奴仆。”

曾国藩更是说得过火,说得极是,倘若得不到真正的职位,便“买舟还湘”,这番话固然是言不由衷,但他对自己的升迁,却是寄予厚望,“等陈老爷子来信,若是有机会升迁,我也不会怠慢,”他说,“以季公的才华,定要独当一面,方能展翅高飞。”

1860年,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清朝特别下令,在四品的京堂,征召“楚军”,“曾公统领两河,过河,驻在齐门镇守。我们拟在湖南,湖北,江西三个省份布防,调集一支军队,增援安徽。”

左氏虽然声名远扬,但也要说自己“在战场上经验不足,难以自傲”。然而,郭藩却被大胆地运用了。但这一次却出了意料之外,左宗棠本来在江南参战,但石达开的军队“要从贵州逃蜀”,被朝廷调到了四川。

对此,左宗棠万难不能忍受,他说:“督蜀军事必不能办者,以彼此不相习,君子不能无疑我之心,小人且将百端以陷我也。”并表示:“其目的是要平吴国,而非人蜀国。”

曾国藩等上了折子:“左宗棠孤身一人在四川,只怕人迹罕至,无法响应。且以吴与蜀为例,蜀为鄂秦两省之基,而吴则为京城和东南数省之基。”

极力主张保留左军。最后,朝廷请人蜀成命,左宗棠不负众望,执掌景德镇,坐镇祁门,“这里是江省前门,是祁门的后方,稍有差池,后果严重。”他的部队秉承了湖南军队固若金汤,作战迟缓,在贵溪一带大获全胜。

曾国藩对此也更为看重,“也只有左宗棠一人能以一人之力,为先锋。左宗棠组建的第一支军队,就突然遇到了敌人。十二月九日,左宗棠到了祁门,曾国藩出城相迎。

左氏视察了祁门后,觉得“杨大帅的退路已经被彻底堵死了,而且屯溪的情况更糟糕,所以必须把中营的前哨都调到原来的营地去。”这让曾国藩等人更加怀念。

曾国藩在左宗棠离开的时候,也把他送到了南城门。对下属这般客气,当真是少见。这也是左宗棠一枝独秀,成功崛起的一个契机。

结语

祁门对于曾国藩和湘军来说,是一处“险地”,也是一处“福址”,十个月后,曾国藩得到了统领军费和粮草的权力,湘军这个地方性质都很特殊的地方,第一次得到了官府的允许,在彼乡另一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从此,原本“居无定所”的游击队,变成了拥有自己领地的“国家军队”,而两江、苏皖等地方,也因此而变成了湖南人的总部,从此之后,这种情况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甲午战争,直到湘军解散。

正是在这一时期,清政府才得以从英法联合与太平军的夹缝中逃过一劫。曾国藩曾经引用过一则八卦。

说:“我初到齐门,兵强马壮,便说有祥瑞之气,必有一日,星宿落在齐门之上。到了徽、宁两郡沦陷,建德、鄱阳、浮梁三郡相继沦陷,天下大乱,说这齐门已不能久守。连胜历口、洋塘、尚溪口,故曰符瑞犹在,日月犹在。”

曾氏趁机道:“日月犹在。我听人说,我要攻破上溪口,再到祁门去。”这几句话虽然是开玩笑,但其中的曲折,也说得清清楚楚,险象环生。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在齐门时代,江南大营“兵荒马乱,非但无能,而且还会祸及百姓”,于是,湘军便彻底替代了绿营,同时,当地的实力不断增强,各省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勇营”也被正式纳入军队,政权下放,开始出现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也是满清和汉朝力量变化的开始。

后来英、法两国联合作战,震惊于外国枪炮的力量,也看到了外国船只的速度,于是“当议和之成,无人不为自强之言”,曾国藩第一个提出要变得更好的主张。

综上所述。曾国藩不但关注了本国的太平军,也关注了外国的势力,他提出了学习外国文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工业公司,安庆内军械所,这就是三十多年来,洋务运动的开端。

参考文献:

[1]《答刘荫渠》,《左宗棠全集》第 10册《书信一》

[2]《左宗棠军连复德兴婺源二城折》,《曾国 藩全 集》第 2册 《奏稿 二》

[3]《答王梅村杨石泉》,《左宗棠全集》第 10册《书 信一》

[4]《复曾国藩》,《胡林翼 集》第2册

[5]《曾国藩全集》第 16册《日记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祁门   太平军   休宁   祁门县   皖南   平江   徽州   婺源   景德镇   安庆   湘军   粮草   朝廷   军队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