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里看猴子(懿懿)

“夹皮沟”里看猴子

作者:懿懿

知青情缘 2016-08-09 07:09



1971年5月至1974年7月,我生活在西南边城勐腊县腊捧公路20公里处一个唤作“夹皮沟”的地方,那是水利二团宣传队的驻地,由东到西一排六间简陋茅草屋里,分别住有宣传队男生班、女生班、乐器班,以及队长、指导员总计26人。


之所以唤作“夹皮沟”,缘于这个处所北靠青山,南望峭壁,峭壁下一条山涧潺潺流淌,茅草屋夹在青山、绿涧中间,大伙便不由分说地将它与当时红遍全国的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一个地名联系起来,戏称为“夹皮沟”。于是,茅屋前由队员们亲手平整出来用作排练、练功的一块露天平地,被起名“威虎厅”,如果山涧一侧的峭壁山崖能够攀登上去,或许这座山还会被非常乐意当土匪的队员们冠名于“威虎山”。可惜,那座几十丈高的峭崖笔直挺立,除了飞鸟能翔,猿猴可攀,两条腿的人,只能欣赏眺望山上的美景,无法攀登。


宣传队三年多的生活,如今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有滋有味。 宣传队属于半脱产性质,是团机关的劳动主力,没有演出任务时,必须服从团机关后勤组的安排,参加劳动生产或者工地会战,我从团卫生所调到宣传队初期,重新参加重体力劳动,很不习惯。那时候,不管参与哪种劳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必定的。记得我每次走进男生宿舍去为病号注射或扎银针,灵敏的鼻子常常闻到一股浓烈的异味,那又酸又臭的味道是由搁在角落里的汗渍累累、甚至泛出白色盐斑的工作服上发出来的。由于超负荷体力劳动引出的极度疲乏,男生的工作服通常在收工擦澡后换下,次日早晨出工前再换上,直到周末才在涧水里洗涤干净。比男生爱清洁的女生,也不是每人能做到天天换洗工作服,尤其在雨季,洗涤后的衣服不易晾干,于是女生宿舍也会泛出一股淡淡的异味。


每个节日前,宣传队要自编自排一套节目,节日期间的任务,除了下连队汇报演出,还经常去当地边防部队、出国部队与部队医院慰问演出。


宣传队员演出时统一穿着的军装,好像是团首长从边防团弄来的,边防团没有女军人,因此,通过关系为舞蹈班的8位女生弄到8套女军装后,乐器班的4位女生,只好穿上带着四个兜兜的男军装,怎么看怎么别扭。民族舞蹈需要穿戴的民族服装,是队员们通过观摩思茅地区文工团、西双版纳文工团等专业团体演出后,设计仿制的,远不及专业文工团那样耀眼、艳丽与制作精细,只是略微带点民族韵味罢了。
宣传队的乐器,有扬琴,笛子,胡琴(二胡、京胡、板胡等),手风琴,中阮,月琴等。由于大多是中高音域的拉弦、弹拨类民族乐器,演奏效果单薄,音量很小。后来,为了填补低音域的空白,自制了一把大胡,乐队总算能发出比较深沉的简单和音。
宣传队简陋的道具,全凭几位会做木工的男队员灵巧双手设计并自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挎着的那支能以假乱真、涂有一层油亮黑漆的木质驳壳枪,以及新四军战士身背的不知啥“型号”的几杆长枪。


民间流传的“猴子偷玉米”故事,隐喻贪心不足。四十多年前,我们团机关每到玉米即将成熟季节,就要派人去守护玉米地,因为真的有猴群来偷玉米。讨厌的猴群队伍,在头猴带领下,一个接一个弓着身躯,在山坡上前窜后跳、频繁更换前肢与后肢,跳跃前行,辛苦栽种的玉米如果遇到这伙强盗,可能颗粒无收。与民间故事里描述的一样,猴子贪婪、愚蠢,专门摘大苞的玉米。猴子用“左手”掰下一个玉米,夹到“右胳肢窝”下,又用“右手”掰下一个玉米,夹到“左胳肢窝”下,当它伸出“右手”的同时,右边的玉米掉了下来,它伸出“左手“的同时,左边的玉米又掉了下来,所以,无论它掰下多少玉米,最终只能带走一个,好端端的玉米地,经过猴群的”扫荡“,却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夹皮沟”有道亮丽的风景,是隔涧眺望峭壁上按季来采摘野果的猴群。

峭壁最高处,是绿被覆盖、终年林木葱茏的亚热带原始森林,几棵高大的野果树,不偏不倚落入我们有限的视野。朝夕在“夹皮沟”的“威虎厅”练功、排练,有人偶然发现对面山崖上有一群猴子活跃的身影,于是,好奇的年轻人停下工作,聚集“威虎厅”,好奇又新鲜地观察起猴群的动态。

通过一番“分析研究”,大伙最后达成共识:这群猴子是来采摘应季野果吃的,果树林的果子被它们吃光,猴群就会转移。
又经过一番“讨论”,耐不住寂寞、终年“囚禁”深山的顽皮年轻小伙,去端出仿制的长枪,瞄准猴群“砰砰砰”起来,假枪没有枪膛,那“砰砰”之声发自小伙子的口腔。
第一仗,打得很漂亮,猴群在“砰砰”声中如惊弓之鸟,倏忽不见。“威虎厅”上爆发震天欢呼:呵呵呵,哈哈哈!大伙乐坏了!看得目瞪口呆的我,一边乐不可支,一边在心里一个劲地佩服巧手木匠的精湛手艺。


第二天,看见猴群又出现在对面果树上,猴子们三五成群上蹿下跳在一棵棵果树上,一只负责放风的壮硕大猴,稳稳坐蹲高枝,警惕监视着“威虎厅”方向的动静。这次,几位小伙子不约而同冲进贮藏室,取出长枪与驳壳枪,与昨日一般瞄准猴群,继续“砰砰”起来。放风猴子发出危险信号,头猴一声令下,猴子们一哄而散,过了不久,折身返回原处。于是,“砰砰”故伎重演两次,猴群产生“免疫力”,不再遁去。聪明的猴子,它们分辨出是枪是假的!
“分析研究”工作重新开始,新的“讨论”结果,是搬出一套锣鼓家什,响锣大鼓亮钹齐上阵,急骤而有节奏的鼓点震得山谷回声如雷:“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咚咚锵!”哈,那敲击的劲头,比演出还卖力!猴群又一次仓皇逃逸,二仗胜利!队员们的欢呼声在山谷里久久震荡。
几个回合下来,聪明的猴子再次适应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有的嬉戏玩耍在果树,有的摘果享受美味,从容面对“威虎厅”人类辛苦发出的声响。


“威虎厅”失利,黔驴技穷,收拾好无效家什,无奈接受与猴群遥遥相对的现实,各自投入工作。
之后几天,对面猴群活跃,这面人声嘈杂,节前排练很忙碌,讨论如何“驱逐”猴群的话题无人重提。
一天清晨,队员们照例聚集到威虎厅练功。“一字开”的,压韧带的,翻跟头的,还有“咦咦咦、呀呀呀”练声的,等等。舞蹈班男生,忠厚踏实的吴立新,压了一会腿,一时兴起,拉直嗓门也“啊啊啊”了起来。刹那间,奇迹出现,树上的猴子“呼啦啦”尽数消失在众人视野中,看见的队员,一时反应不过来,个个瞠目结舌,惊呆在原地;没有看见的,过后听了目睹者绘声绘色的描述,将信将疑——果子没吃完,猴子还会回归,有机会验证!
验证的结果令众人兴奋:猴群怕听吴立新的声音,一定频率和剂量的声波对猴群的震慑作用无庸置疑!之后,只要看见猴群出现,众队员不约而同大喊:“吴立新,快来呀!”立新战友不负众望,不管饭前还是便后,也不管腹内是否饥渴,立即奔赴前线,拼力“啊啊啊”,猴群一次次逃遁,大伙一次次乐翻天,如此与猴群干仗,太过瘾啊!


前年冬天,故地重游,2500名知青血汗乃至生命浇筑的大坝水渠风韵犹存,当年住地“夹皮沟”却面目全非,难以寻觅。悬崖无踪,果树无影,满山原始森林消失,举目皆见单一橡胶树,昔日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涧水飘浮着枯枝败叶,茅草屋不复存在,“威虎厅”变身一畦畦不齐整的菜地。


体内仿佛有一个隐形雷达,引导我直奔那个终生难忘的位置,站立一隅,甜酸苦辣,诸味皆泛;悲欢哀乐,百感交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猴子   宣传队   文工团   野果   峭壁   长枪   果树   玉米   演出   女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