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消失之谜:150万契丹人人间蒸发,一封信件,解开千古谜团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

千年来,契丹人生活在漠北草原,正如这首歌谣一样,这里风景宜人,自由自在。

但光有自由和广袤的土地是不够的,想要变得强大,就必须离开这个野蛮落后的地方,寻找真正的文明。

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异族都是最大的威胁,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文明,在打不过中原王朝时,他们会识时务的俯首称臣;在中原王朝陷入危机时,趁火打劫,烧杀抢掠。

深刻和遗忘

说起契丹,总是绕不开“燕云十六州”这个话题,唐朝末年,诸雄崛起,中原大地,陷入了有史以来最混乱的时刻。

五代时期,是契丹王朝最强盛的时候,辽朝曾经占据了中原的半壁江山,给中原的天子造成了许多的压力。

契丹人起源于今天东北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他们原本是鲜卑族的一部分。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文献曾记录“契丹族”的存在

只不过当时他们只是一个小部落,距离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

“契丹”一词在他们的民族中,是“镔铁”的意思,意为很坚硬的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权一直更迭的很快,这给了契丹休养生息和学习的机会,唐王朝衰败之后,契丹开始迅速崛起。

契丹兵强马壮,人人骁勇善战,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了草原各部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契丹国,也就是辽朝。

契丹是神秘的,同时也是凶悍的,他们的王朝在最鼎盛时期,曾霸占了中原北方一半的土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库页岛,阿尔泰山,河北,山西,燕云十六州,都是它的疆土。

这也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把中原王朝称之为“契丹”的原因。

在他们的眼里,“契丹”是伊甸园一般的存在,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契丹在中国存在了200多年,他和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辽朝和宋朝对抗长达160年,但最后,却被曾经的“小弟”女真人所灭。

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不是什么稀奇事,没有什么政权能够千秋万代一成不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契丹是一段历史,而后才成为中国众多的民族之一。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契丹文化几乎被全部灭绝,当时只有少数人向西逃亡,建立了西辽

西辽曾试图卷土重来,他们也的确看到希望,但到最后,仍旧是被更强大的蒙古所灭。

元朝建立之后,关于契丹的一切,已经所剩无几。

契丹被金朝所灭之后,金朝的皇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沿用这契丹的文字,但在吸收了汉族文化之后,契丹文化被抛弃。

在史书中记载,金朝对于契丹族的臣民十分残忍,凡是反抗金朝统治的,统统被屠杀,而这场屠杀,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活下来的人,都是一些弱小的,不敢反抗的人,他们沦为金朝的奴隶,之后便和女真人通婚,逐渐和女真人融合在一起。

辽歌寂寥

史书中记载,金朝灭辽朝之后,将皇室的两个姓:耶律和萧,改为女真姓氏“移剌,石抹”。

几百年后,女真人建立清朝,移剌再次改姓为“依兰氏”和“伊拉里氏”。

在黑龙江一带,有个“依兰县”,就是清朝时,人们以姓来命名的县城。

清朝灭亡之后,这些人隐入人群,再次改姓为“刘”,所以今天有很多的刘姓人,有很大概率就是契丹的后裔。

石抹氏,曾在清朝时更姓为“舒穆禄氏”。

清朝末年,他们又改为“舒”姓和“萧”姓,之后这些人慢慢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已经看不出任何的分别。

多年来,契丹始终吸引着人们,它曾经短暂又辉煌的历史,让无数学者们神往。

很多人为了搞清契丹后裔的所在,不惜跋山涉水去探寻他们的踪迹。

1922年,比利时传教士科尔文暗中探寻蒙古古墓,却误打误撞,找到了一座契丹的古墓。

古墓中有一颗石碑,上面刻满了契丹文。

由于契丹的文字已经被彻底焚毁,所以人们即便在后来得知这是契丹的古墓,但仍旧无法翻译石碑上的文字。

就在专家翻遍资料却无法取得进展时,一封信帮他们找到了关键性的线索,这封信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达翰尔族的族人敖拉·丘志德寄来的。

敖拉丘志德在信中告知,他们家中有一个古老的族谱,族谱中记载的文字和石碑上的文字一样,他们很有可能就是契丹的后裔。

丘志德是达翰尔协会的秘书长,一直以来,他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视如珍宝,但对于自己民族的由来,他心中也仍旧有疑虑。

这块石碑的出现,同样也让他看到了希望,丘志德随即给契丹文化研究者刘凤翥写信,将自己民族的情况告诉他。

收到来信之后,刘凤翥连忙收拾行囊,赶往呼伦贝尔大草原。

在到达莫力达瓦自治旗之后,刘凤翥十分激动,因为他发现达翰尔族有很多的地方,都和契丹民族有着高度的相似。

首先就是“达翰尔”这个名字,根据刘凤翥多年的研究,他发现史料在《辽史》中曾出现过“达翰尔”一词,在契丹文中则是“故土,家园”的意思。

但要想证明达翰尔人就是契丹人的后裔,还需要更多的作证。

刘凤翥在当地调查了很多天,曾深入研究达翰尔族的文化习俗。

达翰尔族的方言很特别,但由于历经几千年,早已经和其他民族的语言相融合。

而且他们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所以他们很多的方言即便不同于其他民族,却也没有太多的佐证。

南宋洪迈《夷坚丙志》曾记录了契丹人独特的语言: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

文中还记载契丹人曾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读成“月名利和尚门子打,水地里树上老鸦坐”。

而达翰尔族的语言,也就是阿尔泰语,也是这样的读法。

达翰尔族的族人大多以江河为姓,这一点和契丹人不谋而合。

达翰尔族人崇拜太阳,会在很多重要的时刻举行拜日大典。

除此之外,即便过去了千年,达翰尔族的服装仍旧和契丹族有着高度的相似。

刘凤翥还在当地,发现了一座古城墙的遗址,根据研究,这座古城墙就是当年契丹族建立起来为了防止金人入侵的屏障。

为了证实达翰尔族人的身份,刘凤翥联系了内蒙古博物馆,从他们那里借到了从契丹古墓中提取的DNA。

在进行基因检测之后,最后的结果非常令人兴奋,达翰尔族的基因和契丹人高度相似,这也证明,达翰尔人就是契丹族的后裔。

契丹灭亡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像过境的龙卷风一样,刮过中原北方。

当然,达翰尔人绝对不是完全的契丹人

契丹人在被灭国之后,他们王都里那150万子民,已经被金朝斩杀的不剩多少。

在很多人以后,存活下来的契丹人四散逃离,但大多数人的血脉,都在和女真人长期通婚中,渐渐泯灭。

达翰尔族只是带有契丹血脉的绝小一部分,想要追溯契丹其他人的去向,就要聚焦于当年契丹人的去向。

山河倾倒留一脉

辽朝灭亡之后,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建立了西辽,西辽也曾霸道一时,他的国土曾达到351万平方公里。

他的首都是一个叫“虎思斡”的城邦,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境内。

1259年,西辽向蒙古投降,他们的臣民难免于战火,仍旧生活在当地。

西辽灭亡之后,契丹子民就成了吉尔吉斯人

在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一个古老的契丹部落,而且还是吉尔吉斯族的十大部落之一。

这是当今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契丹”的名字,流传千年的部落。

部落里的老人对外称自己是契丹人,但也可以称之为中国人,如今的吉尔吉斯人,更热衷称自己为“华裔”。

只不过和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华裔有些不同,在辽朝时期,很多西方国家或者和西辽接壤的国家,只知道辽朝,却不知道北宋王朝。

当年的钦察,回鹘等国家都要向西辽纳贡,他们将契丹视为那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天府之国”,所以在那个年代的契丹人,也一度以为自己的国家,就是所谓的“中国”。

尽管望文生义会给后世造成很多的误解,但如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契丹族,他们早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中,即便他们的祖先是当时那个马背上的枭雄,也只不过是过去式而已。

除了这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融入了蒙古部落中。

对于这一点,不难猜到,当年蒙古部落征服了西辽,也将一部分契丹人纳入自己的民族。

成吉思汗其中一位妻子,就是来自弘吉剌部,而弘吉剌部就是契丹族的王纪剌部。

目前弘吉剌部已经融入蒙古族中,他们的族人目前也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发现了很多契丹人的后裔,比如云南“本人”的祖先,就是契丹人。

不止云南,在今天俄罗斯的赤塔、蒙古国、我国的大理、西双版纳都曾发现了契丹人的后裔。

光是云南当地的契丹后裔,就多达15万人。

人们对于当年契丹人的去向,总是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在后世人们眼中,凭空消失的那150万子民,其实早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他们融入到了契丹族以外的民族,或者汉族,或者蒙古族,亦或是国外的民族。

虽然千年之后,他们不再有相似的面孔,但骨子里的血脉,却是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契丹   吉尔吉斯   吉尔吉斯斯坦   女真   呼伦贝尔   西辽   蒙古   王朝   中原   谜团   族人   后裔   清朝   千古   信件   民族   金朝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