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应该拥抱“外行”

原标题:传统艺术应该拥抱“外行”

不少传统艺术的从业者,喜欢将观众分为“外行”和“内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据说,外行难以领略艺术之精妙幽微,只有内行才能深刻感知其中滋味。在这种内外二分的标准之下,从业者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主要是为内行服务的,外行的观感、好恶并不很值得关注。流连于内行的小圈子,不仅令观演双方感到身处舒适圈的愉悦,甚至会催生某种高人一等的错觉、令人喜不自胜。实际上,这种看法对于传统艺术门类的发展来说,相当危险。

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不断将对象“吸纳”进自身的心灵结构,并将自我精神、情感投射于审美对象,与之展开对话、互动,进而与审美对象产生独特的关联。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所感、所知、所得与审美主体的自身情况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现实心境等,都会使不同观众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感觉。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其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成就了不同的风格流派,产生了一辈辈大师名家,沉淀下诸多掌故逸闻,对这些信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的确会对审美体验产生较大影响,一如某位知名作家所说,有多少文化就有多少感觉。或许,所谓内行与外行之分的“理论依据”,大概就在这里。

然而,这种所谓“理论依据”并不能站得住脚。不同观众审美感受不同、程度有别,这只是再正常不过的个体差异,并不意味着高下、等级之分,艺术应该向所有热爱它的人敞开大门,不必非得分个内外。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通常有着直觉的、直观的心理机制,面对真正杰出的艺术或有艺术内涵的伟大事物,人们总是不需要凭借怎样深厚的知识、怎样严格的训练,就能够近乎直觉地感受到震撼与美。譬如,一个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仍会对万里长城表示惊叹;一个不甚了解古典音乐、听不懂意大利语的人,仍能在普契尼的歌剧中享受优美。倘若一种艺术形式、一部作品、一位演员的美好与优秀,通常情况下难以察觉,必须要求欣赏者学习大量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发现,只能说明其美好与优秀的程度远远不够,所能提供给观众的价值实在太少。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要求观众成为内行,而是多在从业者自己身上找原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作为观众,提升自我修养以获得更丰富、愉悦的审美体验,这是应该的;然而作为艺术从业者、创作者,实在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给观众提要求上。内行们聚在一起,能够深入探讨业务,但也容易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外行们尽管难以就具体的技术细节提供帮助、做出评论,但不同知识背景、欣赏角度下的所感所得,很可能为内行们带来有益的补充。近些年,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屡获成功,非科班出身的人士写出漂亮的品评文章者,也不少见,这些现象很说明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观照,艺术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哪里还要把观众分为内行、外行?

某一艺术形式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的孜孜不倦,也离不开广大观众的热情支持。少数的内行很难支撑起蓬勃发展所需要的广阔天地,真正有魅力的艺术,应该不断吸引新的拥趸、培养新的知音、开拓新的市场,而不是自行“圈地自萌”、画地为牢。倘若培育新观众、开辟新市场的能力不足、效率不高,那么恰该反躬自省、发愤图强,而不是通过划分观众种类而自我安慰甚至自欺欺人。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元,观众的眼界普遍开阔,对于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总是能“用脚投票”,做出合理的选择。把越来越多外行变成内行,才是真本事。(夕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外行   万里长城   传统   艺术   内行   业者   不甚   所得   愉悦   直觉   主体   观众   对象   美好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