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应对灾难,会做,也要会想

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今天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灾难降临时临危不乱,采取正确行动?有哪些认知谬误是致命的?我国防灾队伍建设得怎样了?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国际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史宇做客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为我们做出解答。

平日积极准备,“灾”来方能从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许多情况下,这四类事件可能相互衍生、耦合,构成更具破坏力的灾害。

面临随时可能降临的突发事件,学习和储备防范与应对知识十分关键,也能在非常时刻更为镇定。例如,目前南方各地陆续进入汛期,我们应如何更好应对洪涝灾害?

刘向阳表示,及时查看天气预报有助于科学应对洪涝。与地震预测不同,大尺度上的气象预测技术越发精确,预报准确率高。此外,平日的市政建设中要特别关照排水设施;若已经形成内涝现象,行人、行车应避免前往低洼区域。大雨时车辆应低档行进,稳住油门,切勿中途换档,急转弯;行人则应远离广告牌、大树、电线杆;在山区则应避开谷地、悬崖,前往地势较高处。

对于地震的防范,重点在“震时避险,震后逃生”八字口诀。

纵波和横波都是不同的地震波,地震来临时,破坏力较小的纵波先于横波抵达,中间的时间差约为十几秒,为平房或低层楼房的居住者提供了逃生的机会。其他楼层的居住者则须就地避险,为此在平日需要演练和划分安全区域。地震震动中,应护住头部,采用低姿,伏地、抓稳扶手,避免被强烈的震动甩出安全区域。

疏导,历经灾难后如何恢复安全感?

当震动消歇,如果被瓦砾掩埋,此时应先判断周围的搜救力量,不盲目呼救,以免造成无效的体力消耗。同时,史宇指出,慰藉是建立在具体实在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如果与同伴同时被埋,相互鼓励、安慰固然重要,但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寻找附近可能的水、食物等生存资源,重新建立部分安全感。

安全感是在熟悉的领域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灾难会对人的认知造成巨大冲击,造成恐惧与不安。此时人们需要在不安全感中找到一些“笃定的东西”,具体而言,可以触碰坚固的物品、感受周遭空气的味道、温度……这些简单举动对恢复自身的精神状态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灾难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幸存者内疚等心理问题都可能出现。如果灾难所施加的心理创伤过于巨大,无法自我疗愈、排解,形成自我内耗、自我攻击时,需要请求专业的医疗人员,辅助宣泄与疏导。在大型灾难后,因为受灾者所受心理创伤剧烈程度相似,通常会有心理团体提供服务,进行集中干预。

两大致命认知谬误,需警惕

面对灾难有两种常见心态不得不防。

一是从众心理,即随大流,如火灾、地震等灾难来临时,切忌盲目跟随逃生人群,若前面的人找错出口,宝贵的逃生时间将被浪费。正确的做法是保持镇定,确认逃生路线是否正确,再行动。

二是侥幸心理,认为小概率事件必然不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例如在野外活动时,认为携带保障物资不必要且劳累,因此“轻装上阵”,撇去保障物资和必要的安全措施等。类似的心理曾导致不少悲剧。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刘飞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6

标签:灾难   纵波   居住者   谬误   破坏力   突发事件   灾害   创伤   平日   认知   安全感   区域   自我   事件   心理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