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农民”,破茧成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

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领导的信,信中的一句话轰动了全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农业,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三农问题,老生常谈的焦点话题,但热度一直不减,毕竟无农不稳,民以食为天,毕竟关系到几亿农民的生计问题,毕竟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大局。

2022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2%,提高0.5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22年区域城乡相关数据

本人总结罗列了几个自认为关注度高的问题:

一是粮食价格涨幅低,粮食种植业增收困难。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当下,国家出台了粮食保护价收购,但与大幅增长的农资价格、高昂的人力成本相比较,粮食种植业收益偏低,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是农村的空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农民工进城,农民子弟通过教育、经商创业、参军入伍等各种途径,走出了农村的“围城”。城市吸收了大量的农村青壮人口,只给农村留下老弱病残,农村失去了人气和活力,衰败之气的伏笔深埋。

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

三是农民收入低,不稳定,国家福利保障层次低。网上争的热火朝天以公务员、事业编为典型代表的城市老人退休金大几千,远超农村老人一个月一百左右的补贴的话题,印证了农民养老仍以子女家庭赡养的传统模式,老来难,老无所依。还有一个话题需要引起关注,就新农合费用不断上调、农村弃缴合作医疗的现象,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想弃缴的唯一原因就是没钱,即便性价比高,但是逃不出人民币,一切都是白扯。

三农问题,常讲常新,常讲常在,是一个非常难以化解的世纪难题。

实事求是的讲,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人吃饱了饭,富裕起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发展红利,但有一点不可忽视——愈来愈严重的贫富差距,更准确地讲“收入差距”。

基于农业的特殊性,周期长,靠天吃饭,政策制约,单亩的粮食种植业的收益并不高,加之农村人口多,人多地少,很多人口大省人均土地一亩或者几分耕地,土地的产出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基于农民工身无长技的客观性,农民工外出打工从事的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脏乱差的工作环境,收入成长性低,稳定性差,因子女教育、疾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年忙活可支配收入并不客观。

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劳动收入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中比例愈来愈低。在资本、技术、资产、国家政策(比如拆迁)面前,劳动赚的血汗钱不值一提。

破解三农问题,虽然说法很伤人,但管用有效,那就是“消灭农民”。利用城市化、工业化契机,不断将农民“利诱驱赶”到城市进入二三产业,同时流转土地,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改变传统的小农耕作模式,从事农业的群体华丽转身为“农场主”。

当然,进城的过程是痛苦的,高昂的房价、无处不在的就业竞争、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会让辛勤的农民一直奋斗,直至“日子越来越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监利   农民   种植业   农民工   愈来愈   年末   出路   粮食   常住人口   老人   土地   农村   话题   农业   国家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