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语中的“咱们”,在日语里找不到贴切的对应词?

2022年12月21日,日本大阪,上宫高中的学生们展示“远客再来”的书法作品。当地人们希望外国游客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再次前来游玩,所以才会评选它作为“四字熟语”创作比赛的最佳作品。(CFP/图)

环视历史上形成的汉字文化圈,近代以降,许多地域都渐次远离了汉字,日本则是唯一坚持使用的国家。

跟传统的繁体字相比,汉字的写法,在战后中国和日本都分别有了一些变化。中国使用了简化字,日本则推出了当用汉字。但由于简化的原则基本上是根据流行俗字的采用或草书楷化,所以居然多数简化汉字的差别还是不太大。

由于汉字的存在,便在拉丁字母的世界之外,中日之间多了一份共同的归属感。不过,这种共同的归属感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日拥有共同的文化,中日文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的确,俯瞰历史,从“汉委奴国王”到遣隋使、遣唐使,日本不仅接受了汉字,还引进了政治、法律制度,形成了历史上的律令国家。伴随着汉字载体,儒学、佛教、道教乃至民俗都全面影响了一衣带水的日本。从这一事实出发,我定义为日本文化的底色是中国文化。换言之,日本文化具有中国文化的基因。

不过,尽管拥有共同的基因,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基因也会产生变异。中国文化进入日本,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日本的山川风土和民俗政情所改造。从汉字到儒释道,都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近代以来的脱亚入欧风潮,让很多日本人从羡慕和魂汉才转为崇仰和魂洋才。西风劲吹,两国渐行渐远,加之历史上的渐变,中日在文化上的差异也表现得很明显。

语言的背后,文化隐然而在。从一些基本表述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中日文化差异。以代词为例略加申说。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我们”“你们”“他们”,在日语中都有完全同义的对应词,唯独“咱们”,在日语中找不到贴切的相应词。由于没有对应词,日本的汉语教师在向学生解说这个词的时候,颇费周折。有的解释为包含了会话对象的我们,有的解释为我们加上你们。这些解释当然都没有错,但日本的学生听了依然会如堕五里雾中,感到困惑不解:我们就是我们,怎么会包含你们?

可见,不理解并不是语言的解释不清楚,而是因为背后存在的文化差异。日本文化中没有的因素,从语言自身的角度,无论怎么解释也难以理解。这时候,语言的解释就一定要纳入文化的射程。

就“咱们”一词来说,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一定要显得很亲密,甚至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也不过分。因此,如果说“我们”,必然排除了“你们”;同样,讲“你们”也就排除了“我们”。而“咱们”则把两方都巧妙地包容了进来。同村的人都是一伙的,一个也不能少,说“我们”“你们”就显得生分见外了。这就是“咱们”一词产生和存在的土壤。

那么,日语为何没有“咱们”这样的表述呢?也要追寻文化因素。我理解的日本文化,是具有接受西方因素的近代城市文明特征的文化。这样背景之下的文化强调个性,注重个人隐私,界限分明,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会是含混不清的一团。这就是日语中为什么没有“咱们”一词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文化使然。

不仅是“咱们”一个词,比较中日语言表达,还会发现不少类似的现象,都需要从文化比较入手,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比如指示代词的使用,也表现出文化差异。

日语中相当于“这”的“これ”和相当于“那”的“それ”,在实际使用时,就与汉语的表达有很大不同。例如用日语说这样一组对话:“これはなんですか?——それは本です。”在日本人看来,是完全没有错误的表达,但原封不动地直译为汉语,则是下面这个样子:“这是什么?——那是书。”中国人谁都不会这样说。如果这样说,则是答非所问,所指不同。用汉语必须说:“这是什么?——这是书。”问答指代才没有问题。

那么,日语为什么要那么说呢?也必须探究语言表达背后的文化。前面用日语中没有“咱们”这样人称代词的例子来分析日本文化强调个性的彼此分明,指示代词的使用也同样。“これ”“それ”分别代表了会话者的不同立场,不容混淆。说“これはなんですか”,显示的是会话人甲的立场,说“それは本です”则是表示了会话人乙从其所处位置的回答。日本的这种表达,从表面上看是强调彼此的立场不同,其实更是反映了近代城市文明的背景之下人与人相处的原则。

透过中日语言表达所折射的文化异同,我曾借鉴物理学电场的理论,在20年前用日语撰写发表了《语言场论》的论文。以会话场为例,指出汉语以“同”来表示彼此的亲密,而日语则以“异”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为了显示“同”,不仅产生了“咱们”这样的人称代词,还在会话中刻意择取相同的动词或名词,以用语的一致性来表示相同的立场。不仅汉语问答对话须用“这—这”或“那—那”相同的指示代词,从其他语言表达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特征。

比如在初次见面时的姓名问答,如果问“您贵姓”,逻辑严谨的回答应当先是“我姓什么”,而直接回答“我叫什么名字”,则显得答非所问;如果问“你叫什么名字”,则可以直接回答“我叫什么什么名字”,而如果回答“我姓什么”,则会让对方有异样感。这就表明,答问必须是“姓—姓”“名—名”,一定要保持用语的一致性。

通过语言表达考察文化差异,如果用图形来表示语言场的话,汉语的表达是一个同心圆,以用语的一致性来维护会话场的和谐。反观日语,其会话场则是相互交叉的两个圆,交叉重合的部分才是共同的话题,圆心则各自不同。

从以上列举的一些语言表达的小例子可以看出,尽管日本一直使用着汉字,许多民俗也是移植自中国,文化拥有浓重的中国底色,但毕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会有变异。文化比较从细微处观察,可能要比空泛的鸿篇巨论更扎实。

对于中日文化,强调同的一面,固然会有一种自豪感。不过一味强调同也会有弊端。抛开当年日本一些人为侵略中国制造理由鼔吹日中亲善“同文同种”的恶用之外,过分着眼于同,也会在不同程度遮蔽对异的观察。在肯定同的基础上,对中日文化的异拥有清醒的认知,则会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更为妥善地彼此相处。

语用若小道,然亦不可忽。

(原题《同天异域,同文异意:从语言表达略窥中日文化差异》,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王瑞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汉语   日语   山川   汉字   代词   文化差异   日本   贴切   用语   中国   近代   人称   中日   立场   语言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