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客评论」从古驿道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伴随着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古驿道徒步逐渐升温。本地徒步爱好者称,梅州驴友队伍日渐壮大,还有不少外地驴友慕名而来。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明清以来的客家文化中心,有大量古驿道资源。近年来,在广东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推动下,梅州古驿道得到有效保护和进一步活化,释放出经济、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等多重价值。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共有古驿道线路20条,总长度1846公里,其中陆路15条、总长度1219公里,水路5条、总长度627公里。

古驿道不仅是梅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更是一座富矿,等待我们科学保护、深度挖掘、持续转化。在全省加快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当下,如何系统加强古驿道与沿线资源的活化利用,使其成为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和“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记者认为,梅州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用好资源抓规划。在梅州20条古驿道线路中,既有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和梅州岃的“寻乌调查”红色文化古驿道,也有明末以来客家人出南洋的松口水陆华侨文化古驿道,且沿线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个。在古驿道开发活化过程中,要以系统思维抓好规划设计,最大化利用资源,用古驿道将散落梅州各地的“红”“绿”元素串珠成链,将重点聚焦在历史的表达和呈现上,进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让游人记得住的古驿道品牌。

在这方面,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梅州,可以说大有可为。如,平远县仁居村锚定红色领航,依托“红色村”创建,通过修缮一批红色革命旧址,修复一条古驿道和沿线景观等建设,将分散在1公里内的红四军革命旧址群串联打造成红色文化长廊、红廉文化教育基地。

其次,原汁原味抓修复。古驿道遗存的本体和沿线风物是梅州深厚历史的印记,也展现了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在古驿道修复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其完整性、真实性,对沿线或被深埋或年久失修的古桥、古道、驿亭、驿站等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修旧如旧”,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载体和古驿道沿线的生态格局,将“原汁原味”的古驿道呈现在游客眼前;另一方面,要结合当下游客的出行需求,完善必要的标识系统、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以此带动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争取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最后,盘活人气抓运营。古驿道活化利用,规划、修复仅是基础,关键落笔还在于后期可持续的运营。事实上,近几年来梅州在此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如引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做好“古驿道+旅游”“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等交叉融合文章,梅州还有很大的空间。作为大湾区“后花园”,在文旅市场加速复苏的当下,梅州可瞄准周末经济,联动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植入文旅产业,持续策划开展徒步、研学、露营等赛事及活动。在此过程中,选取市场反响较好的优质项目进行全方位包装、引流,着手将其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活动,让其为乡村带来客流、资金和全新经营理念,从而带动民宿经济、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在良性互动中释放乘数效应。

以梅江区筀竹村为例,当地政府联手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徒步爱好者挖掘开发出一条超过200公里的可闭合古驿道,与酒馆民宿、山村书屋、咖啡馆等新业态联动,成为了本地人气火爆的“网红村”。

可以明确的是,让古驿道真正用起来,人气真正旺起来,村民真正富起来,梅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如何聚集人气、汇聚商气,赋能“古驿道+”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需更多行之有效的新探索、新实践。期待未来,古驿道能成为梅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又一新引擎。

【南方+记者】黄韬炜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驿道   南粤   梅州   平远县   遗存   旧址   原汁原味   沿线   载体   人文   红色   人气   文化   历史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