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坦桑尼亚教汉语:中国姑娘住进贫民窟带学生走向更大世界

在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上,阵阵爽朗的汉语诵读声响起。今年3月,桑给巴尔教育部决定,将汉语课程纳入当地国民教育系列,由“中非青年基金会”主导,在政府8所示范中学开设中学汉语课程,并帮助贫困学生。

这一切的背后,是在当地从事公益教育事业的中国教师李丫丫多年付出的努力。2012年,来自贵州的李丫丫作为中国教师代表,被公派到桑给巴尔国立大学教习汉语4年,随后,李丫丫以志愿者的身份留在当地,创办免费汉语班,希望提供免费教育给交不起学费又渴望学习的人群,让他们在获得汉语语言技能作为谋生工具的同时,正确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虽然曾遭遇质疑,李丫丫依然愿意花光所有积蓄,补贴给参与汉语培训的当地教师。如今,在桑给巴尔偏远农村地区的8个中学,汉语班已取代法语课,成为学校的第二外语选修课。十多年来,她教授过的非洲学生已有近两千人,有的学生跟随她的脚步继续教授汉语,“把汉语的火种散播到更远的地方去”。近日,李丫丫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谈及她创办免费汉语班的初衷,“就是端平当地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天平,和给孩子们一次选择的机会”。

李丫丫给当地孤儿做的午餐。

推动汉语纳入当地国民教育系列

2012年,来自贵州的李丫丫作为中国教师代表,被公派到桑给巴尔国立大学教习汉语。恢弘的乞力马扎罗山、广袤的稀树平原,这里的美景让李丫丫第一次意识到,“世界原来这么广阔、这么美”。美景以外,当地淳朴的民风也让她印象深刻。“在这里接触到各国优秀的志愿者,他们的心灵真的像天使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奉献,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和目的,不求任何回报。”

2016年公派项目结束,李丫丫在短暂回国以后,又重新回到了非洲,开始做免费的汉语教育志愿者。在兼职做导游带旅游团挣生活费期间,李丫丫免费给当地小朋友上汉语课,偶尔也有来短途旅行的中国人成为她教学团队里的志愿者。她的学生当中,还有当地的弱势群体和失业青年。甚至来自少管所的“问题少年”,也会被送来进行汉语学习。

“一开始想得太简单了。”李丫丫告诉南都记者,因为是“无证上岗”,她没有合法的教师志愿者资格,而当地的志愿者活动必须在政府监管下进行,“所以我必须要有一个非政府组织,或者加入别人的学校和研究机构”。可她发现,此前,桑给巴尔岛并没有中国设立的非政府组织,于是,为了在当地合法开展志愿活动,她干脆自己注册了一个民间公益基金会,取名为“中非文化志愿者机构(现更名为‘中非青年基金会’)”。

李丫丫在桑给巴尔。

“桑给巴尔是一个两地分化很严重的地方,村子外是度假天堂,有各种跨国企业,外国人普遍生活得比较好,但农村里的贫穷程度让人难以想象。”李丫丫曾在当地家庭进行三年的调研,发现一些家庭每日开销甚至不足1000先令(约合人民币3元),很多孩子接受的是放养式教育,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极为严重。

新冠疫情暴发后,游客和志愿者的数量锐减,李丫丫的生活费也成了问题。于是,她带着两只非洲土狗搬进了贫民窟一处棚户区内的平房。平房内被分为多个房间,一间被布置为教室,一间成为了孩子们的睡房,她自己则和宠物狗住进了一个单间。

“这里房间够大,可以做教学基地。”周末,李丫丫会亲自接送村子里的孤儿来这里上课,也带他们去游泳,家里的床铺则提供给孩子们短住两三天。

可一段时间后,李丫丫发现,周末的频繁来往“挺折腾的”,可持续性不强。由于希望加入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李丫丫申请给每个村子配备一台电脑和一个投影仪,再解决网络问题,开始远程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教学质量却无法保证。“网络连接经常不顺,视频效果不好,当地老师上课干脆就放飞了自我,虽然很好玩,但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桑给巴尔教育部首秘为李丫丫颁发感谢信。

为此,从2021年开始,李丫丫积极接触桑给巴尔教育部,希望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他们看到一个中国老师每天开着破车几百公里地跑去各个村子上课也挺感动的,加上有将近十年的口碑沉淀,他们就尝试跟我签了一份合约,把汉语教学列为中学里的兴趣班。”

2022年,李丫丫与桑给巴尔教育部签订合作协议,开启为期五年的汉语基础教育公益项目,并为农村地区学校的孤儿和贫困学生提供帮助。今年3月,她更收到好消息——汉语课程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系列,桑给巴尔教育部授权“中非青年基金会”主导,在政府8所示范中学开设中学汉语课程,并帮助贫困学生。

与此同时,汉语成为桑给巴尔示范性中学的必修课,在石头城中心的KIPONDA中学(桑给巴尔全国排名第一的语言学校)以及偏远农村地区的7个中学汉语班,取代了法语课成为学校的二外选修课。

李丫丫向南都记者介绍,汉语班于今年3月20日正式开班,一直到4月6日当地放假,已经持续了两周时间。两周时间里,她去了8个村子每一个课堂的教学现场,实在无法错开时间,就让老师把教学视频发回。每周一,所有的老师都会聚到一起,统一上课进度,一同备课和做教案。李丫丫还会让老师们当场试讲,“做好培训了才放他们走”。

为公益项目削减生活开支

示范性班级开起来了,李丫丫又开始为助学金忙碌。“今年3月的时候,正好有一笔我们向中国爱德基金会申请了两年的助学金下来了,我说一定要把助学金用到我们的汉语项目上,汉语项目对当地太重要了。它不光是一项推广语言文化的课程,更像一个血管,连接着整个需要援助的群体。”

她也发现,要想做好汉语教育,还要培养一批专业老师。然而,李丫丫还需要承担老师们来培训的路费和餐费。“从去年4月培训到11月,我手上真是一点钱都没有了。”发不出钱,李丫丫顿时成为众矢之的。

幸运的是,去年底,来自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几位科学家得知了此事,凑钱帮助李丫丫渡过难关。“我拿到这笔钱就赶紧发下去了,还做了两次大型的午餐活动,才稍微打消了大家对我的猜疑。”

长时间的猜疑和屈辱曾一度让李丫丫心情低落,然而,这也让她和当地的老师真正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我长期在底层,看到他们去教农村小朋友时的一颗赤子之心,那是老师不计代价的奉献。他们爱护孩子,并且是真心热爱传播中国文化,其实是非常有能量的一个群体。”

李丫丫在Regeza mwendo中学汉语班。

如今,分布在8个村子的中学汉语班已经正式联通,还陆续有学校开始申请开设汉语班,李丫丫的公益项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一些中国企业自发为她的课程提供设备。“这里很多老师还是用的旧手机,上周就有深圳传音公司给十多名老师解决了手机的问题。他们还一并给中学两百多名学生提供了教材,给我们中心申请了教学设备。”

自从成为汉语教育志愿者后,李丫丫一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她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公益项目是她生活的全部重心。“所以我尽可能削减生活方面的开支,甚至不开支,把所有的钱和能量都集中在这个事情上,我才能熬过去。但在这么多人的帮助下,我们促成了汉语课程被纳入当地国民教育系列,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既然资金不足,为什么不选择和商业结合?李丫丫说,她也曾经想过,一并开展义工旅行,既做成旅行社,又能赚钱,还能让志愿者们把当地的教育发展起来。但实际上,一心并不能二用。“今后就算再做旅行社,我也只能解决自己的生活,然后把盈余全部投入到我的学校中。如果把公益事业和旅行社混在一起,那我可能就不专注了。”

“给当地人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十多年累计下来,李丫丫教授过的非洲学生已有近两千人,有的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到中国留学,再回来在各行各业谋求好的前程;有的学生学习不太好,但也可以用中文简单交流,就去做向导,在当地也能拥有不错的收入。

在李丫丫的印象中,有一位叫阿里的学生,曾被送到中国留学。当时,阿里已经三十多岁,后来因为家里有事,阿里没有完成学业就回到了非洲。阿里的汉语只学了8个月,“读了个半成品”。但回来之后,阿里一边跟李丫丫学汉语,一边教当地的失业青年汉语,到后来,阿里的很多学生汉语学得都比他好,还在大公司拿到了高薪。

“其实,真正让我有成就感的,就是学生在我身后做跟我一样的事情,造福他人。慢慢地,他的学生也在模仿他,这个火种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了。”李丫丫向南都记者介绍,目前,她在8个村子里教汉语,虽然不一定能在8个村子里都有所收获。“但哪怕只有一到两个村子学成了,他们都会把这个火种传下去,散播到更远的地方。”

在桑给巴尔东南海湾CHWAKA,有一处占地21700平方米的荒地,现已批给“中非青年基金会”做教育基地。李丫丫计划在2026年之前建成桑给巴尔中文大学,为穷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培养汉语本土教师和致力于中非文化交流的人才,为中非民间文化交流打造一所典范学校。

李丫丫告诉南都记者,住在贫民窟期间,接触到很多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晚上或放学的时候,她常常被孩子们用石头砸门。起初她也有些生气,但转念一想,“如果我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会不会愿意过另一种生活?”

李丫丫在TUMBATU中学汉语班。

“也许他们愿意继续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当我把我的门打开,向他们免费展示一些不同的文化,他们可以选择进来看一看、学一学,如果他们喜欢,我也愿意去教他们,那他们或许会得到一些跟自己原生家庭不一样的机会和体验。”

在她看来,对于当地学生而言,学习汉语,短期内可能就是图一个新鲜,但几十年后,他们的人生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我觉得这个变化会是好的。所以我为什么愿意辞职留在非洲?就是我觉得我的存在可能对他们有用,当我看到他们获得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时,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被激活了。”

南都记者留意到,李丫丫在个人社交媒体简介页面上介绍道,自己是“一个在非洲的普通志愿者、公益机构负责人,将来是我自己建的非洲公益大学校长,至少副校长或者名誉校长。”

“学校这个是有点开玩笑的。”李丫丫腼腆地笑道,随后向南都记者解释道:“我的初衷,就是想解决当地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状。人间是不平等的,有钱人家的小孩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我想做一些事情,把这个天平端平了,但是我能做到的很有限,就是建一个学校或者通过一些免费教育,让穷人受到好的教育。”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汉语   坦桑尼亚   中国   中非   桑给巴尔   贫民窟   学生   非洲   阿里   村子   基金会   志愿者   公益   姑娘   走向   记者   老师   中学   学校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