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科学家移藉!人才严重流失,为什么我们“留不住”科研人员?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言乐文

编辑/言乐文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

但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大量的科研人员流失到了国外。

有数据表明,我国已有3万多华裔科研人才加入到了美国国籍,这样规模的顶尖人才流失到其他国家,实在是令人痛心。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教育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问题。

曾被人们戏称为“留美预科班”的清华北大,每年的出国深造比例就已攀升至10%-20%。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领先的,美国的八大藤校更是很多顶尖学子的向往之地,因此很多高端人才本科期间就直接到美国进修。

这些赴美留学的学生在美国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加尖端的技术。

在攻读完硕士之后,很多人留在了美国,随后加入美国国籍。

即便在这些人中,不乏有抱着学成归国,建设祖国的想法,但是最终还是会被现实打败。

因为,学生们在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肯定是就业的问题。

中国人口现在已经突破14亿人,其中毕业生人数更是连年攀升,而美国的总人口不过才3亿人,这之间的呈现出的就业难度差异可想而知。

同时对人才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就是收入水平的高低。

收入水平的影响

据了解,我国现在的科研人员平均收入每年只有11万元。这些收入相比中国的普通家庭来说,确实已经不错,但是对于这些出身名校、手握重要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样的工资水平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反观美国的科技人才,平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4万美元,之后随着研究贡献的多少,收入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在承诺年薪60万的研究机构中,每个月却只拿到4000块不到的工资,经过他的不断追问,对方才向他坦言,这个所谓的承诺薪资,只是有可能达到。这也就意味着,这位博士也有可能拿不到。

由此可见,国内的有些招聘单位,在文字游戏这块,真的玩出了花来。

于是不出意外,这位博士怒辞工作,随后出国就业。

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还有很大一批高校博士毕业生,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进入科研机构的机会,转而奔向其他就业赛道。

年前就有这样一则新闻: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在毕业后报考街道办的新闻引起人们的热议。而这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在2022年10月,就有报道称清北浙大等名校研究生扎堆竞争沿海学校中学教学岗。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同样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性人才流失

众多大学毕业生全部涌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拥有更加发达的金融、互联网、科技企业,这就意味着这里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薪酬待遇也要比中国其他地区高很多。

就拿教师来举例子,西部地区的老师一年大概收入是几万块,但是到了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收入最少也能超过10万,甚至有的能够超过50万元。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无论是中国人才向外流出,还是国内城市间的人才流动,都反映出收入的差距对人才决策的重大影响。

再加上近些年,中国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为人才们的就业增添了一丝不平衡。

其中最有争议的当属娱乐圈明星的收入,当他们被爆出一天什么也不做,只是在电视上露露脸,就能拿到高达200万的日薪时,就有人站出来为那些兢兢业业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贡献,但收入不敌流量明星的科学家们鸣不平。

改善科研人员的收入,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院士评选难度大

在中国科研领域,院士当然是最高的荣誉,所以很多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都争相评选,但事实上,中国院士的评选难度却很大。

即便是很多知名的顶尖人才都未能获选。其中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还有被誉为最年轻的女科学家颜宁。甚至连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经历了三次落选之后才评上中科院院士。

当然这些科学家们即使没有院士的头衔,依然会获得我们的尊重和敬佩,可是后来的院士评选中,一个茅台品酒师竟然能够出现在提名的名单中,这让外界不得不质疑,其中是否有资本在内部进行操控。

这一系列令人心灰意冷的现实,将中国的科研人士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于是也就有部分科学家们选择离开国内,前往美国进行科研活动。

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

同样会对这些科研人员产生巨大吸引力的,是国外宽松的科研环境。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美国拥有相对来说自由、更浓厚的科研氛围。他们可以抛开那些科研以外的杂事,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团队内的其他人会愿意坐下来,和你一起讨论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且耐心的帮助去解决问题。

但是国内目前还是存在一些论资排辈的现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尽早解决,我们还是很难留住科研人才。

当然有的人会说,几十年前的中国,科研环境还没有现在好呢,怎么钱学森他们这些科学家就能够义无反顾的回归祖国,建设祖国呢?

首先,我们不否定现在依然会有怀揣爱国主义的科研人士依然坚守在国内的科研岗位,或者有故土难离的科学家们舍弃高薪,在祖国最偏远的地区默默耕耘。

但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从小就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多,对历史的感知度更低,面临选择时考虑的问题也更加现实。

以前科学家或许在做选择时,他看到的是,我们国家在几十年里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所以他愿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来为发展中的祖国贡献更多力量。

而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感受到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内卷的环境下,有更多选择机会的年轻人自然而然也就向外流出。

所以在看到3.2万华裔科学家主动加入美国国籍的消息后,有人就开始担心,这样下去我们的科研实力是否会受到影响。

其实这样的担心暂时可以收起来了,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也在逐步加强科研力量。

我国科研事业的现状

不是只有美国能够使用各种手段吸引外来人才,我们国家也开始利用多重优势,吸引外国高端人才的入驻。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来自日本的藤岛昭,他曾是东京理科大学的校长,在日本国内属于国宝级的人物。

他在光催化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被誉为“光催化之父”,曾经多次获得诺贝奖的提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2021年,藤岛昭在中国巨大的科研市场的吸引下,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直接入驻中国。

除此之外,还有美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AI语音之父丹尼尔·波维等科研人士,先后在中国创建他们的实验室。

而能够让他们主动前往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点,就是这些年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的不断投入,能够提供出远超发达国家的科研条件。

除了加大对这些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科技人才的引入,我国也开始注重基础研发的投入。

以前为了科技不被卡脖子,很多时候并不重视基础研发,而是直接从外国购买。但是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内外科技竞争的愈演愈烈,推动科技国产化已是箭在弦上。

比如国产内存头部厂商长鑫,凭借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并投入量产,逐步呈现出崛起之势。

不管是在尖端技术的投入上,还是在基础研发的研究中,我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也都反映出我国整体科研力量呈现上升的态势。

持续的投入也最终换来了回报。

在美国对华疯狂制裁的关口,中国芯片制造技术迎来了的突破性的发展。

比如在半导体制作领域,我国一直受到美国的限制,无法购买光刻机,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半导体工艺的提高。以往我们最先进的工艺是14nm,距离三星等国外产业的3nm技术,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同样的在PC端芯片领域,中国市场也存在了明显的短板。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端技术研发举步维艰。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技术研发不计成本的投入和高精尖人才的引入,终于在今年年初迎来了pc芯片的难题突破。

来自国家队的龙芯中科自主研发出LoongArch架构,随后与国内中国企业联手合作,形成软硬件之间的生态布局,最终将核心技术牢牢的掌握在中国企业自己手中。

之后更是不断革新技术,在LoongArch架构的基础上,将新一代的3A6000研制成功。

这颗芯片的诞生,对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单核性能有着显著的提高,同时面积也比之前缩小了很多。并且和鸿蒙操作系统以及银河麒麟操作系统进行了完美适配。

这是中国科研水平整体提升的又一例证,将有助于我国打破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垄断,实现真正的中国智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路上,也许还会面临很多未知的挑战,但是我们国家将不惧挑战,积极储备更多更强的力量。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科研学术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对于国内外的高端人才也越来越重视。尽管现在还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问题,但是对于未来我们依然充满信心。

结语

人才的自由流动,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心态,发挥我们的长处,补足短板。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强大和对科研领域待遇和环境的不断调整,这些海外的科研人员也会逐渐的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人才   美国   院士   中国   科学家   祖国   学家   芯片   科研   收入   领域   我国   环境   更多   国内   技术   万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