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怎一个堵字了得

看到朋友圈里晒出全国51个最美的地方,再进行一一对照,发现自己所到之处寥寥,内心不觉产生一丝无以言说的味道。作为最高级的生物,行走本应该是生命的常态,但是由于种种不可抗力,导致自己的手脚被一根无形的钢丝捆绑,无法挣脱。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朴实无华的话语再次在耳畔响起时,内心被打翻的五味杂陈的感觉更浓。

不过,当从各种官媒或自媒体看到“珠穆朗玛峰拥堵”“敦煌驼队拥堵”“漂流大峡谷漂流船拥堵”......内心戚戚然的感觉多少得到了消解。“北京外地游客比平时多14倍”“上海外滩人数与寻常比呈两位数倍数增加”......把这个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旅游的情况用一个字概括,非“堵”莫属,如果用一句话描述,就是“除了人,还是人”。

人山人海的拥堵,对中国旅游市场来说是常态,但是像今年这样火爆还是极为罕见。之所以掀起如此强悍的旅游风暴,绝非某一个方面的诱因。从2019年岁末到2023年新年伊始,三年疫情,三年禁锢,三年压抑,因为疫情,人们失去了太多;疫情的折磨,让世人更加意识到珍惜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意义。正是这样,一旦阴霾散去,紧闭的心门被打开,压抑已久的情绪找到了释放的契机,于是就有了这个五一全国各地的“疯狂”。“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个五一小长假,公众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鲁迅先生这句话的真意。古人云:“不自由,毋宁死。”上帝赋予人以双脚和大脑,就是给予我们以行走的权利。此中的“行走”既有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所言的就是此意。

被赋予权利,又有了可以释放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背起行囊走四方就成为很多人这个五一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一个世界第一个人口大国,大多数人选择了这种方式度假,催生旅游市场的红火与热闹就不足为奇了。在交通便捷,媒体资讯无所不及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它自己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韵味”,就很难安居于此、无人问津。原本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地,借助媒体的造势,成为网红也是稀松寻常的事情,像山东淄博的烧烤般。“百川东到海”、“海纳百川”,当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慕名而往,齐聚于此,摩肩接踵的拥堵也就成为了常态。

简单梳理“堵”形、“堵”源,“堵”的态势大致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深受“天下美食”的诱惑,吃客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口食之需,以尝尽天下鲜的思想追赶着美味,淄博的烧烤,自成为网红以后,尽管拉动了当地的GDP增长,但也让居民苦不堪言。原本的生活状态像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写的小山一样“安居中襁褓里”,可是现在往昔的宁静生活完全被打破,想回到原初的生活状态已经成为奢望。放眼全国各地,因“吃”而诱发拥堵的不在少数。不论是在风景名胜的现场,还是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巷古镇,最为热闹、最为诱人的地方非吃莫属。宽窄巷、七里山塘、南京夫子庙......它们走进游客的内心深处,除了其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汇聚天下美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填饱肚皮,就要为加入浩浩荡荡的拥挤大军养精蓄锐。于是,住也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意浏览一下这几天各种媒体曝光的住宿问题,民宿屡屡爽单,坐地起价以大捞一把而引发的纠纷;游玩地超出接纳能力,导致外地游客无处可居,只能寄宿公厕、露宿野外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室”,这是几千年前先人所描绘的一种社会图景。可是,浩浩汤汤的文明之水涤荡这么久长,这个美好的蓝图迄今还没有实现,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论原因为何,“住宿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面对这个问题,置身事件旋涡中心的当地政府真的应该好好反思、认真科学地规划。

改用马克思的话,“人们解决了衣食住的问题,就有了精神追求的条件”。出家门,直奔某地,就是因该处有吸引自己的地方。不论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还是外溢出浓重历史气息的人文景观,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当以其独有的韵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时,就注定它会以不同的方式出名,要么是名副其实,要么是名不副实。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给游客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当此地“汇聚八方宾客”时,即使再空阔之处也极有可能变成“弹丸之地”,北京、上海、南京,五岳、黄山、喜马拉雅山,孔子故里、乌镇、同里,黄河虎口、长江三峡、万里长城.....这些家喻户晓的山水风物、人文景观释放的磁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被太多的人为因素的加持,它们会吸引长城内外之人前往,有单向度旅行者,也不乏很多的“回头客”。可想而知,当大河上下的旅者齐聚某地,“人满为患”也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如此,关于旅游的戏谑段子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我的假期我做主。”简单之语,既有几分调侃,也有一丝无奈。不过,在假期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再回望和盘点短暂假期全国各地围绕旅游催生出来的话题,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只需付之一笑,有的却发人深省。而对于每一个成为这场近乎全民狂欢的主角来说,走出家门,欲成为一个自由人加入到拥堵大军之中,才会真正体味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真味。之所以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的悖反,不得不说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有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就是,最为旅游之地的主人,应该秉持以人为本为管理理念,不能一味地盯住拉动经济这一根杠杆,而应该放眼未来。唯有充满浓浓的人情味道,才能有久长的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景点都能够以科学理性的思维管理和经营旅游产业,旅游者衣食住行就不会成为闹心的问题,才能真正产生宾至如归的温馨感受。如果盲目的攀比和扩张,其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远远超出极限,只会把自己推入被动的境地,不经意就可能成为各大媒体争相宣传曝光的“网红”。不够,如果真的“一朝成名天下知”,蜚声海内外是幸事,臭名远扬可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杀鸡取卵只能享受一次鸡蛋的美味。

“堵”源于客观条件超出主观所想。但是从本源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源于更多源于人为的因素。戒除狭隘之思,以更多的温暖善待外乡人,自然就可以“美名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常态   疫情   假期   沉默   游客   方式   地方   媒体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