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思考:集权加剧的矛盾

1.世袭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集权,保证权力不会因为交接而散失

2.但是在历史的事实上看,权力的转移并没有因为世袭的存在就停止过,古代后宫,权臣,宦官一直在侵蚀皇权,权力的上层一直在博弈,划分

3.而推荐分权制度,会受到其他势力,其他利益集团的分权,而且往往斗争尖锐化与公开化,比如蒙古帝国内部势力的角逐,奥斯曼帝国的残忍继承制度,不管表面如何实质上就是竞争分权制度,获胜者或是以绝对势力战胜对手,取得绝对权力,还是经过妥协获得权力

4.可是无论是世袭集权还是竞争分权,最终都会导致权力的分散,权力也不是铁板一块,为此古代每一位当权者就会想集权,加强控制,稳固统治

5.集权的逻辑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集权的对象发生了偏移,自然结果也没有达到好的预期,没有看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皇亲国戚,吏治腐败,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末期,供养皇族导致国库紧张,吏治腐败导致税银收取不畅,只能“开源节流”,而且方向是加征响银,裁撤驿站,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激发了民怨,甚至有人说,要是崇祯皇帝不折腾,大明还能存活一段时间,其实他代表不了明朝的统治阶级,也贯彻不了意志,没有整合好上层建筑的力量,只能挥刀向更弱者,所以集权也只不过将基层的权力收上来,却无法更好的运用,因为统治阶层是分裂的,越是将地方的权力吸走,地方丧失平衡也失去了活力,中央集权才会出现越集中越虚弱的怪象


6.集权是为了执行,而且是往正确的方向执行,聚则有力,招之即用,无事不必时时拿举,当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或许有这样的构思,但是关键领域的权力下放,导致地方势力过大,仅靠天子部队威慑也是不够的,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也许行省制这种权操中央,巡抚天下的构思是不错的,但是权力需要监督,因为集权运用不当往往是波及范围更广的灾难,比如唐朝安史之乱的灾难葬送了唐朝的国运。所以国之重器,不可不慎,关于权力的争论和思考会一直继续下去。

补充一点:中央权力的内部集中,普通百姓没有多大的感觉,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基层权力的集中与管理,却容易产生广泛反应。

#历史的思考##集权与分权##中国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奥斯曼   崇祯   明朝   吏治   帝国   唐朝   势力   权力   矛盾   制度   地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