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传承者们:90后跳出非遗新花样,憧憬走向更大舞台

锣鼓咚咚响,英歌槌碰撞,表演者挥洒着汗水,伴着口中呼号旋转、跳跃。继春节之后,今年五一假期潮汕英歌再次走红。5月1日下午,汕头市濠江区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潮博中心)英歌广场,来自潮汕不同地区的10支英歌队近千名队员在此集结,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

打头阵的是潮阳忠精英歌队。在后台,南都、N视频记者见到了刚结束表演的队员马泽凯,他正摘下头上的演出帽,坐在椅子上喘着气。“太累了,但我真的好喜欢这种氛围,虽然太阳很烈很热,感觉有点要支撑不住了,但我还是觉得必须完成。因为真的很热爱。”

这些表演者们有的年仅十几岁,有的已经练习了十几年,他们从前辈那里学来跳英歌的技艺,又传授给师弟师妹。这群青年还盘算着如何创新英歌,憧憬着“走向更大的舞台”。

今年春节,潮汕英歌舞在网络上火爆“出圈”,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关注,也为这项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更多生命力。南都、N视频曾推出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其中讲述来自潮汕的英歌在泰国生根发芽,助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故事。这也让国内英歌传承者们看到了英歌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西门女子英歌队。

传承:“六七十岁的奶奶教我怎么转圈”

英歌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者画着梁山好汉脸谱,手持英歌槌或持手鼓随着鼓声变换各类队形,组成各种图案,表现不同情绪。

在潮汕地区,逢年过节,英歌队总是热热闹闹地走街过巷,给人们送来节日的气息。许多英歌队员对英歌舞的热爱,就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马泽凯在表演中饰演《水浒传》中的董平,他告诉南都记者,“小时候一听到英歌舞的鼓声来了,我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冲出去看。我还经常和几个小伙伴拿两个棍子,模仿英歌队员,在巷子里面敲。”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队长吴燕花回忆起自己最初看到英歌舞,是小时候和爸妈在街边看“营老爷”表演。“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帅,觉得好想参加,想学。但那时候所有的英歌队队员都是男的,我从没有看过女性的英歌舞表演,当时我还在想要是女孩也可以参加就好了。”

其实,西门女子英歌队早在1952年就成立了,后来因各种原因中断,直到2011年又重新组建起来。吴燕花就是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后的第一批队员。

英歌舞。

吴燕花还记得,重建的女子英歌队刚开始训练时,来教她们的女教练,正是1952年那批女队员。“当时她们已经六七十岁了,很多人已经跳不动了,但还是努力地教我们。” 她还记得当时的表演中有一个转身的动作,“有一位奶奶都转不过来了,还是很努力地教我们,转一圈就让我们扶她一下,缓一会儿,再转一圈给我们看。”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英歌舞成为了女队员们热爱并坚持的信念与力量。“从那时候,我对她们的敬佩油然而生”。吴燕花说,“我从十几年前加入到现在,从没有退出过。从观众变成了主角,又逐渐成为教练和队长。”

活力:在反复练习中跳出英歌新花样

英歌队员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的还是学生,所有的训练都只能利用个人空余时间完成,节假日成了他们练习的主要时间。“有一天的假期,我就会花大半天去练习。”马泽凯说。

在英歌舞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受伤是家常便饭。在演出后台,南都记者注意到马泽凯和他的搭档——孙二娘的饰演者肖思鑫,手上都是被英歌槌敲出的淤青,五个手指头中有三个贴着创可贴。

“我们需要对打,他敲过来,我敲过去,中间肯定会有不小心磕到的时候,但就算不小心打到了,还是要坚持把它完成,因为表演过程中不可以脱队。”肖思鑫说。

练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已有的招式变得更好看,更是创新发展的基础。肖思鑫告诉南都记者:“我们两个人搭档了十几年,现在彼此是有默契的。我们现在也会指导师弟师妹们,还会一起交流创新,比如一个简单的跳跃,我们能不能改成360度转着跳?我们会一起商量,再找其他人看看可不可行。”

英歌舞。

不断创新,是英歌舞契合时代发展,始终保持活力重要原因。潮阳忠精英歌队教练井然向南都记者介绍:“我们以前的英歌舞就是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招式,比较简单。后来我们队长和几位领队又创新了新阵法、新招式,现在创新的招式总共有10套左右,包括一个阵法,还有单打的、双打的和排兵布阵的。”

吴燕花也表示会和另一位教练进行创新编排,“今年正月表演了一场男女对打英歌,也是一次新尝试。”

事实上,经过创新的英歌此前已在国外走红。南都、N视频曾推出系列报道“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讲述智利、英国、匈牙利、泰国等地文化艺术亮点背后的广东非遗身影,其中就包括潮汕英歌在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生根发芽,并在校园里代代相传,助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故事。

非遗法律专家邓尧已多次前往泰国调研,他曾告诉南都记者,当地“英歌元素无处不在”,游客们能在街头巷尾见到各色英歌人偶等文创产品,甚至可以体验一把英歌脸谱妆容,每个周末也能观看英歌表演。

“当地创新探索出以英歌这项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国内英歌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样板,值得借鉴。”邓尧建议,国内可以通过举办英歌文化节,并邀请海内外英歌队切磋交流,将英歌进一步推向国际化。

走红:期待在更大的舞台推广潮汕文化

从一段英歌夜训视频火遍全网,到潮汕各地英歌表演被线上线下围观,再到奶凶奶凶的“小时迁”萌化众人,以及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一招“飞蛇”震撼人心,2023年春节,国内的潮汕英歌也成功“出圈”。

英歌火了,想要加入的年轻人就更多了。“以前招新会有点困难,我们请了一些当地的自媒体帮忙发招新信息,但是效果也不怎么理想,”吴燕花说:“今年就好多了,我们今年有50多位报名的新队员。”

潮阳忠精英歌队队长翁丁侠也表示,今年报名加入英歌队的人非常多,“我们已经招收了50个新队员,还拒绝了50个报名的。没办法,要筛选的,有的还不满15岁,太小了,我们就让他等一等,再长大一点再来。”

英歌舞的火爆与汕头市积极的推广宣传有着密切关系。为了传承英歌舞,近年来,汕头市已连续在潮博中心英歌广场、滨海广场举办了两届英歌舞展演活动。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董颖杰告诉南都记者,非遗的生命力是来自传承和创新,汕头市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英歌队员入场。

“这几年‘非遗进校园’‘我是非遗小小传承人’已经逐渐成为汕头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亮点和品牌,接下来也会依托非遗传承人,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另外,也会加强对外的宣传和推介,带领非遗传承人参加对外的展示和交流活动,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潮汕文化的影响力。” 董颖杰说。

谈及未来,吴燕花充满期待:“我希望我们能够走向更大的舞台,去全国各地演出,让大家看到我们女子英歌队,巾帼不让须眉,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汕文化,了解我们的非遗项目英歌舞。”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郑璇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潮汕   东非   潮阳   汕头市   泰国   表演者   招式   西门   文化遗产   歌舞   队长   队员   舞台   走向   女子   记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