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发明的二维码,为什么在中国被发扬光大?从三方面分析

文|阿朝

编辑|朝子亥


“为何二维码会在中国发扬光大?”

尽管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方式,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二维码实际上是日本人发明的。

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二维码怎么可能会是日本人发明的?是的,没错,在中国被发扬光大的二维码确实来源于日本。

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二维码为何一到中国,仿佛脱胎换骨一般,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优化与升级,更是打通了中国支付的任督二脉。

二维码之所以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它的发明国日本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它的发明者原昌宏曾给出了相对中肯的答案:

一方面,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可以说是世界第一的水平。

老龄化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就是社会对移动支付的认可程度极低,无论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上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有着较大的排斥心理,对移动智能手机操作缺乏兴趣。

为此,原昌宏也曾表示疑惑,中国的老人数量也不少,为何对移动支付、智能手机的应用操作如此熟练。

若要深入分析,大概在于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始终都是非常强的,哪怕年龄再大,也都保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加上移动支付其实并不难,在家人、子女的简单指导下,都能够玩转支付操作步骤。

而当老人体验过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时,将极大增加老龄人口利用移动支付的意愿。

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极其强烈。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移动支付环境范围的不断扩大,尽管微信与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然而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依然无法避免。

而在日本,信息的一旦泄露是可以立即报警的,电话推销的公司一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为他的行为已经触犯到了法律。

在移动交易过程中将收集用户的行踪、购买记录、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能力等,对于极其看重个人隐私的日本人来说,这是绝对是无法忍受的。

不仅如此,日本排斥移动支付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个人的金融信用系统。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的信用卡发放、评估以及使用等一系列的内容都具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日本的信用卡类型直接与持卡人的个人金融信用成正比。

所以,日本社会的信用卡信誉也更高。

日本人认为,信用卡是银行办理的,银行将严格保护个人的信息,金融机构为了维护信用卡制度。对移动支付也始终抱有抵制的态度。

在金融机构看来,一旦日本人使用了移动支付将导致日本民众消费习惯数据的暴露,因而并不愿意与中国支付宝、微信展开深度合作,更不愿意将日本的结算后台开放给支付宝和微信。

同时,日本人认为移动支付则是由企业开办的,多数的日本人对其信誉持否定、怀疑态度,对信用卡的依赖程度更高。

相反,在中国,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对持有人的信用评估较弱,无需繁琐的信用评估即可使用移动,在中国人看来,这种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日本也相继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甚至以红包推销法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然而,即使采用了这种引流方式,参与者依然寥寥无几。

通过调研,发现人们不选择这种支付方式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这些Pay支付需要绑定日本民众的信用卡,而这种方式与直接刷信用卡并没有什么区别。

一旦手机被偷,所造成的损失将更大。同时,这些软件本身的漏洞较多,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甚至在上线后出现盗刷问题,用户损失惨重,这更加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反感

除此之外,二维码无法在日本有效的推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人严谨的金钱观。

将金钱存储在移动设备上,在日本民众看来是极具风险的,除了部分人谨慎到不想留下电子购物记录外,更多的日本人更喜欢一张张钱币支付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扫码支付。

这是因为多数的日本人认为在购物、支付过程中使用信用卡容易产生反正不是用现金只需要买了就行,根本不会看自己的支付能力到底有多少。

由于支付不是一张一张用现金,刷卡只识一个数字,容易对金钱的价值产生麻痹心理。

所以,日本人的移动支付率始终较低。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很多时候发生强地震时极易出现停电问题,而此时信用卡、手机自然无法使用,而现金则不受这种限制。

只要拥有现金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摆脱眼前的困境,确保自己的安全。

而中国民众则很少担心这种问题的发生,一是因为中国发生地震的区域较少,哪怕发生较大的地震由于完善的电力系统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恢复电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影响。

加上中国人民子弟兵往往会冲在第一线为救灾现场带去充足的食物、水等必备资源,民众往往无需担心因没有现金而无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正是由于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体系等因素的影响,也使中国更早进入无现金时代而无后顾之忧。

尽管中国的支付技术水平已经在世界上掌握了较高的话语权,但作为移动支付巨头,微信与支付宝并未止步不前,而是纷纷宣布将推出生物识别支付技术。

微信已研发出整套的信用支付系统,可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在地铁售票上,当用户信用良好时,可以先乘坐再购票,极大的节约了用户的时间。

而这种生物识别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已经超越了二维码技术,将其应用到高速公路收费站中,用户无需打开手机和现金。

只需要核对车牌后即可完成免密支付,极大的提高了高速公路的车流流通性,解决了高速公路拥堵问题。

就像当年日本建造了最早的高速铁路一样,其运营的时速能够超过每小时200公里,如今,中国的高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京沪高铁的实际测速可达486.1KM/h。

可以说与二维码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二维码由日本发明,然而当它进入中国后,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国人用智慧优化了二维码的原有功能。

在支付技术上更是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

反观日本,移动支付在日本的应用依然任重道远,日本从未想过这项发明竟由中国发扬光大,甚至还要向中国学习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需要承认的是,世界上的支付技术将因中国而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体验过中国移动支付便捷性的外国人提出应该向中国学习二维码移动支付技术,现金支付不再是唯一的支付手段,中国移动支付也在引领着新的支付潮流。

在中国,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二维码的存在,人们出门无需携带纸质现金,只需要带着智能手机利用支付宝、微信就能够支付。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二维码打交道,吃饭、出行、购物都离不开二维码。

疫情三年,各个省市分别推出健康码、行程码等实现人员的数据化管控,人员管理的效率、疫情防控水平极大的提升,为打赢这场“战役”提供了助力和支持。

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使用最高的媒介。

二维码支付技术是由支付宝首次推出的,在二维码支付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只需要扫描商家所提供的二维码,即可依据提示内容完成支付操作。

该技术一经推出就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接入扫码支付的行业包括旅游、游戏、美食以及B2C等。微信紧随其后,很快也推出了上线支付功能,支持二维码一键支付功能。

考虑到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央行曾联合工信部暂停了二维码支付服务,但并未完全禁止二维码支付。

金融机构曾以移动支付的出现极易威胁到金融服务秩序为由,提出反对移动支付大规模的推行。

但中国政府认为金融系统相对落后,更希望以智能手机服务升级的方式,促进新产业的诞生。

因此,在支付宝刚刚提出移动支付时,就有人提出:“如果银行不努力,那么支付宝将得到受到人们更多的认可。”

而随着微信、支付宝技术的升级,在保障二维码支付安全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增加了手持POS终端扫码、动态二维码等功能,二维码支付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从二维码技术的提出到普遍的应用,仅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就席卷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二维码的信息密度极高、加上自身的容错能力强,且具有可读性强等优势,二维码不再局限于支付领域,在其他领域中也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方便了广大的用户群体,人们形象的将二维码支付技术(移动支付)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中国人看到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全新技术。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所爆发的巨大潜力,让世界为之震惊。

移动支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甚至仅通过支付宝就能够完成所有的支付活动。

可以说,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内容不断增多,传统的条码信息容量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就职于第一大汽车零件供应商的原昌宏发明了二维码,用于对汽车零部件的管理。

原昌宏在后期的采访中坦言二维码的发明只是想将其应用于工业上,而从未想过将其用在支付领域,对于二维码在中国的支付领域的普及率表示惊讶,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二维码发明的初心正如原昌宏所说只是为了解决信息存储问题。由于二维码的保密防伪性能较强,因此可靠性也更高。

在信息自动处理方面,主要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图像输入设备进行数据的识别。

简而言之,二维码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功能识别与图形处理。

尽管二维码由日本发明,但二维码扫一扫的知识产权却为中国所有,这也是日本没有对中国索要知识产权费的最主要原因。

而二维码扫一扫功能才是支撑移动支付的最主要技术,二维码扫一扫功能涉及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二维码信息的转化以及AR跟踪注册技术。

只有将上述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定位跟踪,获得具体的商品卖出来源点。

AR跟踪注册技术作为二维码扫一扫的关键性技术,为移动支付、无线电子支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维码扫一扫技术的应用,让移动支付一骑绝尘,将其他的支付方式牢牢的甩在身后。此时的日本才恍然大悟,再也坐不住了,宣布要赶超中国。

为了追赶中国的支付趋势,日本的三大银行将在手机结算方面开展沟通和协作,统一二维码支付标准,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超中国。

然而对于日本来说,推行二维码支付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早在2017年支付宝在日本签约的店家已经超过4万家。

单从数字上看,中国的移动支付似乎已经在日本市场中占据的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仔细分析数据后发现,支付宝与微信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日本旅游、出差的中国人,还有中国的留学生。

而日本人的比例始终不超过1%。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日本人对第三方支付依然是排斥、抗拒的。

日本政府想要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日本人   中国   二维码   日本   发扬光大   信用卡   民众   现金   用户   技术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