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时不如乘势

原标题:待时不如乘势

孟子讲:“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从打仗的角度来看,“时”和“势”属于客观实际,“待”和“乘”属于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最理想的仗是顺时顺势,帆不需张则舟自行。然而战争如同一条变色龙,交战双方谁也无法确保“时”和“势”永远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就战争实践而言,“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这样反而能在“时”和“势”上掌握主动。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从军事角度看,“势”在宏观上一般指战略态势,微观上表现为战役布势、战术位势、军心气势等。“乘势”,即对有利态势的驾驭和利用,是指在全面了解、掌握战争态势的前提下,科学决策、主动运筹,借用矛盾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顺势而为、因势而变,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己方目的。

待时不如乘势,突显了人类认知和驾驭规律的重要性。“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作战打仗,先要对敌我实力和优劣长短对比有清醒认识,而后还要对形势发展和变化趋势有准确的预见和研判。指挥员在“战争迷雾”中展开对抗,不仅是认识层面的较量,也是意志层面的交锋。由于指挥行动的介入,其结果和性质必然加速或迟滞“势”的发展节奏,“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唯有因势而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处于顺势,要以果敢的作战行动速战速决,注意“势”的维持和演进;处于逆势,要科学分析战场形势,积极相机而动,敢于超常用兵,反常用“势”、主动塑“势”,去干扰、限制敌军的行动,达成胜“势”。

“乘势”必须把准“节”。孙子曰:“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意思是战场形势如同张满的弓弩,战争节奏犹如击发弩机。有“势”无“节”就可能变成“打乱仗”,“指挥棒”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行动处处受限,甚至作战进程脱离指挥员控制。因此,尽管“势”看不清、摸不着,但通过找到某处节点、满足一定条件“发力”,就可以实现以“节”制“势”。井冈山时期,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的特点,以“十六字诀”有效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此时期的“节”,既有精打要害、破敌体系,避其锐气、攻其惰归,还要拆力卸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条件下,作战节奏快、空间广、领域多,战场态势更加复杂多变。要想在短时间内适应形势变化,需要对军事力量科学组合、即时积聚、优化运用,并同特定时空、场域等相结合,有效形成体系作战能力,这对指挥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指挥员应积极研究信息化智能化战场造势、塑势、用势特点,创造并用好战场“势差”,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栾志刚 王文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井冈山   相机而动   孟子   避其锐气   位势   弩机   指挥员   作战   立于不败之地   态势   层面   战场   形势   主动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