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审判江青,众人要求判死刑,陈云:若非杀不可,请写陈云反对

文|环宇通史

编辑|环宇通史

前言

1976年10月6日,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叶剑英和华国锋同志的配合下江青等四人被抓捕归案,至此纷争终于宣告结束。

起初对江青等人进行“保护审查”,但后来1980年11月,中央开会讨论关于江青量刑的具体事宜,这可给担任中央纪委书记的陈云出了一个难题。

不少同志都认为,江青犯下的错误十分严重,应当判处死刑,但陈云却对此事持有不同的看法,在会议上他和其他同志据理力争,甚至说出:“若非杀不可,请在记录里写上陈云同志不同意。”

为何陈云会认为江青不应该判处死刑?面对江青的量刑标准,陈云是否有着自己对大局的考虑?

陈云的决定

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时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除了确定党的正确路线之外,还包括考虑对江青等人的量刑处置。

大会上,同志们各抒己见,多数人都认为江青作为主犯,所做的事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应当严肃处理,判处死刑。

这时候刚刚恢复职位的陈云同志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并不是对错误问题的包庇,而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江青等人的问题是一场党内争斗,如果这时候选择极刑会对后代党员造成不好的影响。

陈云的提议在各方代表权衡利弊后,终于得到了采纳,这件问题的妥善处理和陈云看问题的深远眼光密不可分,这与他年轻时期便参与革命的成长经历有关。

年少的经历

1905年陈云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年幼时期父母亲的相继去世,让他不得已寄宿在舅舅家中,由于家境贫寒,陈云高小毕业便没有继续读书,转为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

因为身处印书馆中,陈云也接触到了很多报刊和书籍,这对年轻的他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于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陈云会拿起身边的图书,认真汲取知识的养分

陈云总说,要老老实实的做个小学生,这不仅仅是对自己学识匮乏的自嘲,更是一种对知识渴望的探索精神,年少的陈云就已经养成的这种好习惯,一有机会便会捧起书本阅读。

后来陈云又获得了上夜校的机会,渐渐的,他这种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让陈云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变得与众不同,看待问题也十分透彻。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的思潮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报刊会经常刊登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这也是陈云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的思想。

峥嵘的革命岁月

1925年,抗日运动在青年群体中爆发,上海日本人创办的纱厂中,工人集体罢工,学生上街游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陈云也参与了这次的学生爱国运动。

但这场运动最终被军阀和帝国主义镇压了下来,这引起了当时爱国青年的不满,于是陈云便带领自己商务印书馆的同事罢工,在《职工》报刊中抒发自己的爱国想法。

之后陈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的人民民主革命斗争的道路。当时组织上十分认可陈云同志的能力,任命他为青浦县委书记。

1930年陈云又收到中央命令,前往江西辅助工农红军开展思想工作,在此期间陈云也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认可。

因其优异的表现,陈云于1937年12月继续升为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并在这个位置上认真工作了7年之久。

1936年,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结束,由于长征期间的恶劣环境,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共产党部队损失十分严重,党员仅剩下4万人,干部也不到3万余人。

时任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忽然站出来,并提出要“十百倍的发展党员”,在陈云同志的悉心策划下,不到一年时间,革命的队伍就扩大了整整十多倍,从4万人发展到50万之多。

后续陈云继续组织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员人数达到了121万人,干部部队人数也扩充至40万人,这也为之后党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云的决策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1946年10月,杜聿明调动部队全力进攻南满,想要一口气吃掉所有南满驻军。

但南满是一个军事要地,它是联系东北和华北之间的纽带,一旦南满失守,东北和华北就会处于断联状态,对当时局势造成不良的影响。

面对杜聿明气势汹汹的进攻场景,当地领导班子开了好几次会议商讨对策,多数人认为需要避其锋芒,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南满不可丢失,当大家相互僵持不下的时候,他们想起了陈云。

之后的大会上,陈云选择“坚守南满,保卫临江”的战略规划,并坚定的告诉大家,如果决定出现问题,责任由自己一人承担。

然而事实也正如陈云的选择一样,随着保卫临江战役的胜利,东北地区的战局一下子扭转过来,改变了敌我两军的实力对比,为接下来解放东北和华北地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恢复沈阳经济

东北解放之后,中央便对沈阳十分重视,因为在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东北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城周围城市鞍山、本溪、抚顺,都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区,可以说沈阳的战后恢复关乎着国家工业的命脉。

1948年冬,陈云被中央赋予重任,来到沈阳城帮助恢复战后的重建工作,首先便是相应策略的构建,陈云在接管沈阳城之前,便将中央的政策通过报纸印刷的方式,告知沈阳城的民众。

随后在同年11月2日下午,陈云带着军管会的同志进入沈阳城,首先开展的便是恢复社会治安的工作,将城内的枪支弹药收激起来,通过《沈阳时报》稳定人心。

接着便是恢复民生,将电力系统、城市物价、工资薪酬等等进行改善,即做到稳定城市环境,又可以抓住民心。

为了让战后的沈阳重新运转起来,陈云还使出了自己的三板斧,因为战后许多工厂设施损坏严重,各种零件器械十分缺乏,导致机器没办法运转起来。

沈阳城内的外籍工程师对此并不看好,因为修复这些损坏的器械需要美国或者日本的技术,在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这片土地似乎只能种高粱了。

但陈云的第一板斧就是让周围的城市的群众贡献器材,原来之前的战乱导致絮叨老百姓将工厂的器械私自拆走,并卖给于国民党特务勾结的不法商贩。

经过陈云的这次号召,很快东北地区的老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向沈阳城内运送器械,之后统计群众贡献的零件达到87万之多,这使得工厂很快又运转起来。

第二板斧就是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对之后的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板斧就是动员工人,将共产主义的思潮带到工人阶级心中,以便于之后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

经过陈云同志两个多月的努力,沈阳城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次的工作也被称之为“沈阳经验”,对之后其他城市的解放工作很有参考价值。

对经济的贡献

除此之外,陈云对市场调控和经济相关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先后处理过几次市场恶意竞争事件,对维护经济稳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1年陈云负责中央特科的日常情报工作,为了保护地下党的同志们日常交接的人身安全,陈云用不多的组织经费开了大大小小20多家商铺,这样也做到了一举两得,即获得了经济收益,也借日常的生意往来传递了重要情报。

后来在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国民党的军队包围了陕甘宁地区,很多日常生活物资没办法及时运送到目的地,这导致边区的边区的物价开始不受控制的增长。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忽然想到了组织部长陈云,并立刻给他发消息。在得知西北严峻的市场环境后,陈云立刻动身来到陕甘宁地区,开始了自己的调控方案。

首先陈云到县城的集会上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随后便根据不同商品制定了详细的调控计划,国统区高价收买的商品,边区这时候便开始低价抛售,国统区低价抛售的时候,边区便开始大量购买囤货。

这个策略十分的见效,不到两年时间,边区波动的物价就稳定下来,陈云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的经济迫切的需要得到发展,但由于多年的战争也留下了许多潜在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和物价不稳定问题十分严峻。

陈云此时便扛起重任,作为国家财政主管,陈云将首要目标放在了上海市场上,由于国民党败逃台湾,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的中心遗留下很大的金融风险。

一些资本家趁机哄抬金银价格,使用外币交易,阻碍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这就是典型的通货膨胀问题,史称“银元风波”。

起初人民币兑银元比值在1:10之间,飞速增长的银元价格让许多资本家和商人尝到了甜头,他们开始更疯狂的抬价和操控,到后来比值到达了惊人的1:30,这完全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陈云意识到如果不能处理及时,很可能影响之后的国家经济,于是他立刻联系到上海的政府部分,动用武装力量查封恶意使用银元抬价的商户,并依法将200多名投机分子送进监狱。

第二步就是控制通货膨胀下高昂的物价,上海的不少资本家为了控制市场,低价收购纱布和粮食,并囤积起来等价格上升后进行抛售。

陈云直接从全国各地大量购买上海短缺的纱布和粮食,并以极低的价格卖出,以此来维护市场平衡,于是随着物价慢慢变低,屯物资的资本家赔的血本无归。

后再在国家经济调整时期,陈云又提出了城镇人口下乡工作,和进口粮食弥补短缺等关键性决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时复杂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社会主义建设

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经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陈云也提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便是推动产业升级,以轻工业为基础,支援重工业发展。

其次是对企业管理进行改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厂的产能扩大,在民生上,推进医疗卫生和教育的投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56年期间,陈云也参与到农业改革中,但由于当时他提出的“包产到户”方针不符合当时社会主义范畴,也和苏联的经济模式出入很大,因此他也被打上了错误的标签。

之后江青等人对政治局势影响很大,陈云也因为一些观念问题被批评,随后便调离了中央原本的职位。

于是陈云同志对外宣称养病疗养,并到江西省的一个机械厂过着半退休的清闲生活。

陈云同志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坚定不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支持毛主席的工作,在当时是大家信赖的对象,又加上平日做事极为低调,因此安然度过的那段动荡的时期。

随着江青等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国家政治环境也渐渐趋于稳定,陈云同志又回到了中央之前的职位上。

陈云同志清楚的知道,中国的发展需要小平同志,于是在许多会议中,陈云经常主动推荐小平同志,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来。

当时的小平同志还在田间劳动,陈云的建议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华国锋也因此事感到不太高兴,但陈云为了国家的发展坚持不改自己的意见。

出于对老革命同志的认可,小平同志的能力在当时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华主席最后拍案同意让小平同志重返中央,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来,这才有了之后的改革开放。

1978年,陈云在当时已经年过七旬,但依然用饱满的姿态参与到国家的一系列工作中,他先后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委员等重要职务。

后来党内进行了“思想解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了党中央工作的要求,小平同志也成为领导班子的核心,这为后来摒弃苏联僵化的经济模式,形成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奠定了良好政治条件。

尾言

陈云同志是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时刻牢记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国家危难之际总能挺身而出,提供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回顾他的一生,陈云用自己丰富的革命阅历,看透事件背后更为深远的影响,并为中国经济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现如今,我们也正需要这样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好领导,指引我们未来前进的道路,最后向老一辈无产阶级先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商务印书馆   银元   边区   爱国   板斧   年审   资本家   战后   死刑   上海   物价   很大   同志   中央   国家   经济   工作   江青   陈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