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弦 PB10 有线耳机体验:3000 元内的平板加动铁,门槛下降的新体验

这次,没有开头。

感觉就很像上一次播放器试玩一样,是一个代班来的人玩了一次设备,然后用填表格的形式写了一篇稿。

也很像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空间里面,体验了一款完全陌生的设备。

对,这次来没有师父的我来代这个班,在自己最熟悉的 2000-3000 元价格区间里面,试一副自己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耳机。

「Simphonio PB10」

--

讲到熟悉,我觉得熟悉的其实不止有 PB10 的定价,还有外观和佩戴。

Simphonio PB10 用了眼见颇为标准的造型设计,全金属外壳与面板之间可以看到分割线,面板依旧采用了透明封盖加上装饰面板的模式。

面板以黑色为主,通过用金粉银粉来展示出手绘花纹,这组合上会让人想起之前那以颜色来命名对应产品的另一个耳机品牌。但在质感上,Simphonio PB10 的外用透明层和面板做出一定的距离感,而且也有足够的弧度,在特定光线角度下将反光转移到边缘时能够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特定质感。

就好比你在拍摄一个 2.5D 玻璃的带屏设备时,刚好用反光为玻璃边缘做个勾边,那就能在透明面板上面呈现更加立体的感觉。

虽然这个光效只有自己看到,也不知道到底还会不会有其他人能够理解这个 J 点,反正:

「对,我就要这个效果。(认真」

回到耳机本体,Simphonio PB10 的银色部分虽然没有做镜面处理,但保留了那种很纯粹的金属光泽,不算太容易留下指纹。但考虑到非常光亮的正面面板,以及光泽金属留下痕迹之后会变得明显等情况,日常使用还是带著自带收纳盒比较稳妥。

不过比起容易刮花留痕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让我觉得一定要带上收纳袋或盒。

要知道,Simphonio PB10 也是使用 0.78mm 双 Pin 接线接口的可换线设计,接口直接放在耳机上面,不会像 Oriolus Fosteni 灰黄鹂一样为接线的位置做一个坑槽。

这样的好处当然是给了兼容,Simphonio PB10 的双针接线没有太大讲究,手上符合这个双针规格的线材和蓝牙模块都可以顺利接入。对于之前已经在 0.78mm 双针接口上面有附件有投入的用家是个好消息,基本不需要为改接口花费精力了。

接线换线也不需要太大的力气,换起来顺滑方便。

不过,PB10 不太紧的接线其实比较容易被「蹭」掉。如果你只是直接把耳机放在背囊内有其他物件的内胆或直接塞入裤袋的话,耳机就比较容易被外物「扯」下。

特别想从裤袋取出时发现只剩下线头而没有耳机,不管你是以为是遗忘在街外,还是在洗衣之前才发现...画面都相当可怕。

但实际上我也不太觉得完全是松紧的问题,我手上还用了相同设计来处理线头的 SIE Oumuamua 都会出现一样的情况......

反正,就小心一点,记得放收纳盒吧。

虽然是属于用家应有的自我修养,但难保也有和我一样后知后觉的朋友,还是提一句吧。

除此之外,外观上就没有太多我想提的点了。

熟悉的圆润造型设计,没有太多起起伏伏的曲面,整体佩戴贴耳。PB10 不算是那种一定要将耳朵完全塞满的类型,但搭配挂耳式的佩戴方式,整体的佩戴感还是稳定。

加上耳机体积不是特别大,戴上还算舒服。

配件方面,让我好奇的是 Simphonio 是直接给 PB10 配了 4.4mm 接口的耳机线,这做法放在我平时接触的轮近价位产品里是比较罕见的,这些产品要不就是自带 3.5mm 线,要不就会像 IER-M7 一样提供 3.5mm +4.4mm 两种线。

而近年随著线材都开始玩可换接口的关系,像飞傲也会在 FH15、FH7S 这一类耳机上用了可换接口的线材,并为线材提供 3.5mm 和 4.4mm 的可换接口。但这个做法貌似也不多,目前好像也就是飞傲在做。

线材配置上,Simphonio PB10 的线材就用 8 股 392 芯 6N 单晶铜镀银耳机线,用料上能够达到升级线的标准。

外观设计上也更加贴合现今升级线材的设计风格,编织的模式和整体银白色的外观会让其看起来有更强的声学属性。

单元方面,Simphonio PB10 选择了 10mm 平板振膜单元搭配单动铁的组合。

动铁的部分选用了 Sinoin 声扬的中频单元,而平板振膜单元选用了 Simphonio 自研的「迅雷生物振膜平板单元」,官方表示这款单元的发声面积为 80%,加上 2μm 仿生物多层复合振膜,单元能够拥有比其他对应定位和规格的平板振膜单元有更高的发声效率和响度,低频下潜的表现也会更好。

另外不管是商家还是官方的宣传页都在强调,Simphonio PB10 是比较好推的耳机。自身阻抗为 12Ω,要应付一些中阶的播放器或者是小尾巴都没有太大问题。

既然这样,那这次的试听设备就丰富一下:

播放器组:FiiO M11 Pro / SONY NW-ZX500 & NW-ZX300

PB10 还是给人一种主要想突出细节和整体素质的声音,平板单元搭配中频动铁的特质能够完全发挥出来。

表现也比较从容,不紧不乱不慢。声音听起来不会特别贴身,哪怕是在高增益的状态下,PB10 的声音都不会有明显的侵略性,听起来不会太「恶」。

特别是在人声的部分,如在《旁观有罪》的过渡段部分可以清楚听到豹哥演唱时一些细微的地方都能够清晰还原,每一粒音的呈现都干净饱满,不会相互影响,听起来清爽不粘。

声场表现也足够宽,听 Studio Version 时歌手是站在一个距离足够的空间内演唱,听者可以感受其横向宽度。

并不会出现声场被压得死死实实,像是被困在「局促的方块」内的感觉。

推也颇容易推,作为一个听歌都相对大声的人,M11 Pro 两档增益下需要的音量都不算特别高,这状态系效果也颇容易出来了。

但就如果是 NW-ZX300 这一类的话就需要再大一点的音量,而且在某些时候还是会觉得还是差那么一点力气的感觉。

对于我现在的口味来说,Simphonio PB10 算是达到基本足够的位置。

鼓点有力度,声也够饱满,说的「够用」就不会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的效果,用烹饪节目的属于来说,就是已经达到了「适量」的标准了(笑。

但相对地,整体还是清爽干身一点。如果可以再润再厚一点,我会觉得更合我的口味。

小尾巴组:Cayin RU6 / Lotoo PAW S1

用小尾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应付手机上的影片或流媒体,那这部分的试听我就直接用两首 Cover 来试:

好推和容易推这点,在小尾巴的环节中会更加明显。不管是 S1 还是 RU6,也不管 Gain 在 H 还是 L 档位,Simphonio PB10 都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当然,高增益下用 RU6 接 Simphonio PB10 时的声音质感更加厚实,听 Phil 自家制版「孤独病」 会发现这组合在处理人声和一些相关细节的「兜底」时会更加舒服,甚至少了听播放器的时候那份残留的生硬。

整个组合能呈现出如蛋糕搬松软舒服的声音,搭配这首具备作曲人自家风格的《孤独病》,应该就是本次试听的最优表现了。(笑

换成去年的圣诞版《2084》之后,声底变厚和声音变得贴身之后,加上人声风格很贴合 Phil 温柔的演绎,整体听感的完成度就更高了。

在那一句:

「无论在哪星体 都可 接一吻」

听著听著,就化开了。(笑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中间的 beatbox 还原还不算特别好。同样是上文提到的声音兜底的表现不太符合我的口味或期待的效果,当然这也和歌曲本身有一定关系,但整体的表现我还是满意的。

不知如何定义组:Syitren R300 + 3.5mm 跟机线

我知道,自从上次 Meze 99Classic 时要证明自身好推的时候就放飞了自己,开始选一些奇怪的设备来试试耳机是否容易推。

当时,iPod Classic 还算是常规一点的设备,但 Syitren R200 就真的是......

所以在此之前我就把 R200 卖了,然后......换成了 R300。(笑

但鉴于 PB10 自带的是 4.4mm 平衡口,是不能直接接到 R300 上面。所以为了玩得更尽一点,我帮 PB10 换了一条来自千元级耳机的 4 股 OFC 镀银 3.5mm 自带耳机线,然后接 R300,听 RubberBand。(笑

老实说,如果 RU6+PB10+辉仔版《孤独病》是本次最满意的解答,那用这条千元跟机线搭配 PB10 在 R300 上面听 RubberBand 的组合,则是我觉得最惊喜的。

先别说 R300 如何这般,至少这个组合能够把 PB10 的特点都展示出来。

要知道,《We Are RubberBand》这张精选可是什么都有的,同时囊括了 Studio 录制和 Live 版的歌曲。两种交替听的话,PB10 在声场展示上也做得不错,哪怕面对的只是 R300,表现上还是有那么一点限制,但它已经能够交足戏码。

收和放都做到,乐器定位明确,人声和背景有足够分隔,不糊不粘。

每一粒音的细节也处理得还可以,特别在 CD2 的 RubberBand 招牌《SimpleLoveSong》上面,PB10 扫清了 R300 「新增」的味精味,用一个更加贴近 RubberBand 的风格演绎这首歌。

听到六号@RubberBand 的细节时,我想 R300 可能也觉得自己从来都未出过这种声音。(笑」

当然,大家都知道如果 PB10 要试 CD 机,与其般配的基础都要是山灵 EC3 这个价位的机器。另一方面,我也不觉得买了 R300 的朋友会用接近 3000 元的价格为自己补一副出厂就默认是 4,4mm 接口的耳机。

但听过之后,我是真心觉得这个组合非常过瘾。

过瘾的程度,我是觉得要狂奔到小红书上面丧打几个大字——

「我不准还有人未听过 R300 CD 机还能有的这个搭配」

(笑

--

最后来一个总结,Simphonio PB10 体验完之后我觉得它是在把体验门槛降低的耳机,但还是一款有体验门槛的耳机。

标准的设计模式搭配来自教科书级经验的佩戴效果,本身就能够适应移动设备的易推特性,加上单元、线材上的用料和声音素质和细节表现,以及不到 3000 元的售价能够满足接口和升级线需求的定价,Simphonio PB10 毫无疑问是一款很适合从入门跨到进阶,或者是从入门到关门的耳机。

如果你的主力是在手机上听流媒体平台,手上拿著 RU6 这一类稍进阶一点的小尾巴,那 Simphonio PB10 确实很合适,只要它符合你的听感风格就可以了。

以上这个,是对降低门槛的大路解释。

至于对我来说,Simphonio PB10 的出现算是对在单元组合层面上的解锁。

在我的认知中,入耳式耳机用要到平板单元,在我的圈子内还算是相对高端的产品,想要体验前辈口中这种「圈铁混合的上替」,不是特别容易。就像是一直在使用 135 画幅的相机,以前想过渡提升到 120 的系统,价格上就会很实际地增加了难度。

但现在大家也知道,在富士的 GFX 系统以及哈苏的 X1D 系列推出之后,要触及 120 系统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相对,Simphonio PB10 以不到 3000 元这个相对熟悉的价位出现,自身也有足够好的表现,确实能成为拉近距离降低门槛的一员,就和 GFX 和 X1D 一样。

但在另一面,它也有自身的门槛。

听感偏好是第一点,与播放设备的搭配也是一个问题。

抛开 R300 这种「不管是谁来做,只要能做好了就证明都是它好」的奇怪搭配,Simphonio PB10 搭配时都会有些设备自身的偏好。虽然强调的是容易推,但也不是每一款设备都能够推出完全的实力来。

设备搭配的门槛,还在。

另外,Simphonio 宣传的时候也没有做到特别多的解释。就是最容易接触到用家的商品详情页,似乎都没有太多描述。

这样,应该就考起了一部分人。

意思就是,你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去理解这个产品在声学配置、设计上的用意,才会选择这产品一样。

不理解会为「盲狙」带来压力,如果因为不解而放弃,可能就会错过了。

我这次也是,体验到写稿之间也需要在各位前辈的文章里面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量,当中有一些还是本身就由官方提供的。

虽然我明白,玩家的本质就是要在体验的同时也要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但如果一些解释官方可能在宣传的时候做补充,那就更好了。

毕竟,让用家更详细地知道自己要买什么和用什么,应该也不是坏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平板   门槛   耳机   组合   线材   单元   面板   接口   声音   设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