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决定战争的胜负,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之战中的战略思维

文|弘毅说历史

在战争中,有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战略是实现全局目标的长远规划,而战术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战场上的一时之胜败可以通过战术来完成,而战略时势才是整场战争中决胜的根源。本文通过复盘朱元璋四败陈友谅之战,谈谈战略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背景

元朝末年,王室纷争,权臣当道,政治颓废,且元朝实施阶级制度,对百姓欺压暴虐,终致群雄并起,举国反抗,其中刘福通、韩山童起兵汝颖,徐寿辉起兵蕲黄,郭子兴与孙德崖在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濠州,同年三月,朱元璋来归郭子兴,郭子兴将养女马氏嫁与朱元璋,当时,彭大择、赵均用等人内部倾轧、对百姓横暴,而郭子兴力弱不能制,朱元璋见此情况,知道非长久之计,于是与徐达等二十四人商议后,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出走滁阳另求发展。而后郭子兴被迫害无奈入驻滁州,任朱元璋总领兵事,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尽收其部众。

朱元璋先拔帝王之都,而张士诚眼光短浅,错失宝地

集庆,就是当今的南京。凡建国东南者,莫不在此建都, 其中有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等,中原财赋多依仗东南供给,而东南之首就是集庆,且有“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的地理优势,被诸葛亮称为“石头虎踞,帝王之宅”,因此拿下集庆就相当于拿到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当朱元璋离开濠州夺取滁州时,冯国用就献上计谋: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于是朱元璋取定远、和阳后,开始渡江攻集庆,但陈埜先反叛,与元军夹击郭天叙、张天佑,两将战死,陈埜先亦被村民所杀,其子陈兆先率其部与元军哈雅以掎角之势阻挡朱元璋大军,哈雅又率大军占据采石,阻断朱元璋后路,第一次攻集庆失败。元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再率大军进攻(此时张士诚已经渡江夺取平江,安居此城,毫无远见,不取集庆)朱元璋以奇兵纵火焚元军之舟,又破陈兆先营,降三万多人,再败元军于蒋山,终克集庆,得军民五十多万,改集庆为应天府。

平定陈友谅之战

朱元璋在应天府四向发展之际,1357年,倪文俊谋弑徐寿辉失败后,率兵奔向黄州,倪文俊手下大将陈友谅乘机反叛,将倪文俊袭杀,然后东下取池州。朱元璋此时西向池州,北向扬州扩张。从地理位置上,朱的势力范围正好夹在陈友谅与张士诚之间,朱元璋担心二寇谋和,为害益大,决定先破陈友谅,陈氏即灭,张氏亦孤,一举可定。在平定陈友谅之战中有四次战役:

1、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于池州

十月初二,朱元璋派常遇春从铜陵出发,直取池州,又令李文忠领兵策应永安。在水陆合击之下,很快攻破池州,陈友谅率战舰百余艘反攻,仍旧不敌,被常遇春击破。陈友谅见池州很难拿下,便进攻安庆,元正十八年正月,陈友谅陷安庆,四月,赵普胜攻下池州,陈友谅两月之间连下龙兴、瑞州、抚州等地,然后继续东进。反观朱元璋这边,因郭天爵事变加东图宜兴、兰溪等地,暂时未与陈友谅正面交锋,当陈友谅势力继续东侵时,朱元璋派徐达进攻池州,大胜破之。徐达光复池州后,攻安庆,因守将赵普胜骁勇善战,久攻不下,朱元璋认为,普胜勇而寡谋,友谅骄而忮功,若用间以离之,一夫之力耳,遂用离间计使陈友谅杀赵普胜,普胜死后无人守安庆,徐达进攻取之。陈友谅不甘,率水军来攻,声称进攻安庆,实则进攻池州,结果在九华山下被徐达伏兵围困,伤亡万余人,被俘三千人。

2、元至正二十年再败陈友谅于应天府

池州之败让陈友谅羞愤难当,决定以十倍于朱元璋水军力量越池州取太平(当涂县)再图应天府,并约张士诚夹击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带徐寿辉率大军进攻太平,引巨舟乘涨潮时泊于城西南角,此时船与城墙齐高,士卒攀援而登,太平陷落。在进军采石矶时,陈友谅派佯白杀徐寿辉,并称暴毙于军中,陈友谅以采石五通庙为殿,称帝,国号汉,然后乘胜攻应天,应天诸将大为震动,有主降者,有决一死战者,有弃城暂时撤退者,众说纷纭,慌张不已,但朱元璋十分镇定,决定守城,诱敌深入,以计破之。朱元璋密诏陈友谅旧友康茂才,让其修书给陈友谅,假装与陈友谅约为内应,并把假消息透漏给对方,让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兵分三路,可以各个击破,康茂才告诉陈友谅,他守江东木桥,暗号“老康”,待陈友谅大军一来便可里应外合。五月十日,陈友谅舟师进泊江东桥,发现是石桥,连呼几声老康后,无人应,知中计,遂登陆立栅,被徐达、冯国胜、常遇春军阻击,张德胜舟师顺流而至,内外合击,陈友谅大败,遁回江州。张士诚看到陈友谅接连失败,不敢再轻举妄动。

3、江州(九江)之战

陈友谅在应天府大败后,赵普胜部将张志雄因普胜被杀携怨气投降朱元璋,徐寿辉旧将于光、欧普祥均降。中原方面,元将察罕帖木儿西定陕西,东征山东,大有南下江淮之势,朱元璋认为陈友谅部队将士离心,政令不一,可以先图之,于是遣使通好于察罕帖木儿,专心对付陈友谅,八月初,徐达常遇春发兵安庆,久攻不下后,弃安庆,直取江州,攻陈友谅老巢,陈友谅大惊,以为神兵天降,友谅部队被两翼夹击后大败,陈友谅退往武昌,于是安庆、龙兴、江州、饶州等尽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4、元至正二十三年,败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死

江州战败后,陈友谅倾全部兵力进攻洪都,为何他还敢从武昌反攻?勇气来自如下几个方面:池州守将罗友贤反叛,洪都守将祝宗、康泰二人反叛,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将其收复。张士诚联合元军进攻安丰,朱元璋于是又率徐达常遇春解围安丰。金华等地苗军叛变,杀胡大海占金华而据之,多处苗军响应,全浙震动。

陈友谅认为朱元璋因内乱已疲于奔命,趁此时机,令家属百官乘巨舰,号称六十万大军,空国东征,直指洪都。洪都守将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虽然朱文正平时花天酒地,但关键时刻绝不含糊,硬是从四月二十七日守到七月十九日,守了整整八十五天,在内外困绝的情况下等到了朱元璋大军来援。陈友谅巨舟铁索相连,朱元璋决定火攻,以小船载以火药,令死士操控,待东风起,逼近敌船,乘风纵火,火势愈烈,敌军数百船燃烧,上演了“火烧赤壁”的景象。友谅军死伤甚众,友仁友贵等大将皆被烧死,陈友谅大势已去,至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在逃往武昌的途中,被流矢穿睛贯颅而死。

战略、战术分析

朱元璋

朱元璋见濠州诸强互相争权,无法团结一心,早晚会分崩离析,于是带着徐达、李善长等人驻扎滁州,接着又拿下定远、和阳。在冯国用的建议下,取集庆作为王业之根基,再拿镇江、宁国、徽州等应天府外围战略要点,明朝帝业已见雏形。张士诚本先渡江,却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只知先谋平江再图杭州,虽然两州非常富有但远没有战略要地重要,张士诚的韬略比朱元璋差了几个层次。

朱元璋的势力被张士诚、陈友谅夹在中间,如果双方联合,后患无穷,朱定下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的战略。尽管陈友谅距离应天较远,但友谅野心极大远超张士诚,张士诚喜欢偏居一隅,自守为主,陈友谅更具威胁,尤其舟船强大,灭陈友谅势在必行。正所谓,在战略上打强,在战术上打弱,朱元璋灭友谅图士诚后,北上中原,王业可成。

陈友谅率大军突袭应天府时,在诸将慌乱之际,朱元璋心中稳如磐石,依集庆之雄厚以逸待劳,用计引诱陈友谅进入埋伏圈,大败友谅,再次证明应天府在战略中的重要性。应天府一役后,朱元璋领兵直取汉州,摧毁陈友谅根基,陈友谅甚至以为兵从天降,此战略眼光十分老道,正如孙武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同时为防止元军南下,假意遣使安抚察罕帖木儿,避免了腹背受敌的风险。

在战术上,朱元璋使用反间计、诈降计、火攻等,让陈友谅疑杀大将赵普胜,自废臂膀,又被引诱包围圈中,可谓处处制肘,损失惨重。而且陈友谅屠戮上下,不得人心,后期各路人马投降朱元璋,手中却无人可用,其进攻看似凶猛,实则大部分战役在集庆的外围,无法真正伤朱元璋之根基,陈友谅如同被拔光牙齿的老虎,毫无威胁。

陈友谅

进攻应天府是陈友谅在诸多战役中较为出彩的地方。陈友谅的突袭行动令应天府震动不已,思虑逃跑者大有人在,若非朱元璋英明神武,此役胜负却是未知。然而在朱元璋北上救援安丰之时,陈友谅却只攻洪都,倘若背水一战,再次进攻应天,朱元璋的王朝霸业会受到极大威胁,此绝佳机会因友谅战略眼光太低而生生浪费。朱元璋在后来回忆中也十分后怕,曾说: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趁我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友谅不攻应天,而为洪都,计之下者,不亡何待!乃至天命有所归也!

张士诚

本应夺取集庆,错失宝地,在陈友谅攻打应天府时,胆小不敢出兵,又错失两面夹击朱元璋的大好机会。当陈友谅灭亡之后,朱元璋向北取江淮之地,再南下杭州,最后攻打平江,张士诚如瓮中之鳖,必然在劫难逃。

结语

平定陈友谅之战展现了战略的决定性力量。占有集庆,朱元璋便可从容经营帝王霸业,而张士诚、陈友谅等人战略目光短浅,只争一时之得失,而非争一世之雌雄没有抓到战局的关键,失败已是定然。

欢迎转发、收藏、点赞、评论,关注,感谢各位读者长期的支持与阅读,下次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至正   平江   池州   滁州   武昌   安庆   战略   天府   大军   胜负   战术   战争   战略思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