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不可轻 - 新民周刊青少年社论大赛“妙笔奖”作品②

母爱是猕猴桃里的边角料吗

作者:白子萌交大附中指导老师:晏嘉欢

最近一位妈妈在网上感叹道:自己常为女儿买进口猕猴桃,却未曾吃过完整一颗,果肉总是喂给女儿,而自己只啃果皮上的边角料。出乎意料的是,网友竟一边倒地回复:满是自我感动的话语,却只闻到了令人窒息的妈味儿。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父母真的会令孩子感激涕零吗?作为00后的笔者以为,这样一厢情愿的母爱“实非我所愿,亦非我所求”。爱应是分享,是有付出但不会苛求回报。中国式付出型父母分两种,一是幕后英雄型,二是自我感动型。前者默默无闻的“牺牲”,往往变质成溺爱,而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大都对世界理想化,常以自私、懒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样的教育结果,显然非父母所愿。对于后者,他们希望点滴付出都让孩子刻骨铭心,以此“驯服”孩子的内心。正如《茉莉的最后一天》短片中讲述的,高学历太太为了女儿放弃教授职位,成为全职太太,随着她对女儿的期望越大,责备也就越频繁,并反复强调她为女儿做出的牺牲,最终,不堪重负的茉莉死在了“伟大”的母爱之下。自我牺牲式的母亲从未意识到,她的付出只是个人选择,从未尊重茉莉的意愿。更可悲的是,这样道德绑架式的母亲并不少见。“有了两个孩子后,我只吃芒果核”“为了孩子读书,妈妈连做园长的职位都不要了” “都是为了你”、“还要我这个当妈的怎么做”……这些典型诉苦,像无形的枷锁桎梏孩子的心灵,于是他们处处谨小慎微,唯恐行差踏错。父母自我感动,孩子或愧疚度日,或盎盂相击。教育家马卡连科曾道:“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这是父母给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这不仅是对天下父母的忠告,更是对所有付出者的建议。真心愿意付出的,是没有付出感;因种种原因而不得不付出的,才会被付出感所束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完全依靠自己的世界观做出选择,并为此承担“完全”责任。于付出者而言,他们自我牺牲的抉择,不应当由承受者来补偿。或许在孩子的激烈反抗中父母已然意识到,却未能勇敢踏出这一步,跳脱出建立在对方痛苦上的自我感动,直面内心的冲突。父母让猕猴桃时,不妨听一听,我们也想让你们尝尝,比起一人独享,大家分享会更甜;好吃的,好看的,多买点,我们也想让你们品一品;希望我们说“您歇会儿,我来”时,你们能真的放下拖把,歇一歇,让我们来。先做好自己,然后才是父母。新民周刊采访中,俞敏洪曾提及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同样地,一个敢于放手、珍视自我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自爱的孩子。真正的教育是学会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来,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家庭的责任感,在分享中感受家的美好,未言报答,却潜移默化地令孩子回馈家庭,回馈社会。不是所有的猕猴桃,都是孩子的特权。母爱,不是边角料。

听见被清退高龄建筑业农民工的哭声

作者:汤悦扬交大附中 指导老师:顾亮

  2021年上半年,天津、深圳、上海等城市陆续出台“清退令”,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禁止以任何形式招录或使用60周岁以上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作业。据统计,在2018年全年建筑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死亡的人员里,超过60岁的占比达到15%,而当时建筑从业工人中,超过60岁的占比仅有1%。这表明了高龄劳动者的安全问题极为严峻,该政策的出台对超龄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保障意义重大。“农民工”这一概念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下形成的特殊产物。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应城市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和牺牲。在过去严格施行“二元户”制度时期,农民工即使在城市中从事与工人相同的职业,但仍无法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城镇户口居民的同等待遇。农民工群体普遍具有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高达62%的农民工群体无劳动合同。同时,作为全社会拖欠薪资最严重的行业,部分过度追求盈利的建筑单位不遵守法律条约使议价能力低下的农民工无法按时收到应有结算成为普遍现象。虽然清退高龄建筑业农民工的政策极大程度上切实保障了高危从业者的工作安全,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被清退的农民工应何去何从?由于年龄、技能、人脉资源等的人力资本缺陷和大城市的较高物价、基本权益无法保障和社群难以融入等劣势,高龄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找到新工作、完成行业转型,最终被迫回到家乡从事低效率、低工资的工作以维持全家生计。陆铭教授《大国大城》一书中提到,目前中国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应还未达到最有效的水平,这体现在高技能行业未匹配相应必需的服务业工作者,进而增加餐饮、交通等日常生活成本。这与《统一大市场》中呼吁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从而打通经济堵点相映照。受此启发,我认为被清退的高龄农民工的再就业可选择进入第三产业,如家政、外卖、餐饮、装修涂漆等进入壁垒较低传统行业中。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能降低上海服务业中用工成本,对原户籍市民和流入高技能人口也有益处。我们不能仅仅注重于眼下经济发展的效率,而忽略了这批最早进城且做出卓越贡献的高龄农民工在面临清退和裁员危机的迫切哭声。在刚刚迈过第一个百年之际,提升每一个人的幸福感,一个都不能少。

小国的眼泪

作者:王子余曹杨二中 指导老师:金丽

  2023年1月,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正式要求法国撤军,成为该地区继马里之后第二个要求法方撤军的国家。提起切格瓦拉,我们能想起古巴,提到“帝国坟场”,我们能想起阿富汗。可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晓布基纳法索这个国家。事实上,除去少数幸运儿,这种“不为人知”恰恰是全世界小国身处的困境——被困在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一样的孤独里,贫穷和落后让它们变得不值一提。布基纳法索的历史,可以说是大多数拉美和非洲国家的缩影。自20世纪初沦为法国殖民地以来,其传统经济被殖民政府破坏殆尽,大量劳动力外流,国土更是经历数次分裂重组。1960年正式独立后的20年间又经历七次政变,1983年,在青年领袖桑卡拉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下一度走向自主富强,但仅仅4年后桑卡拉就因境外势力干涉而被害。时至今日,布基纳法索仍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依然在狭缝中艰难求生。布基纳法索,这个桑卡拉为自己深爱的祖国所起的名字,意思是正人君子之国,这是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最坚定的信念。不幸的是,战争、封建、饥荒……这些日益离我们远去的词汇,在今天依然是这些国家令人扼腕叹息的主旋律。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小国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如桑卡拉一样的仁人志士,它们也曾短暂拥有过高光与理想,却在最有希望时无一例外地跌得粉碎。这是为什么?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独立自主。若真正独立发展,势必触碰到原先宗主国霸权之下的蛋糕,只会迎来兵戈铁马;若不独立而求依附,那么仍然摆脱不了原有的剥削与压榨。在今天新殖民主义的盛行下,发达国家试图在经济上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垄断化控制——正如中美贸易战。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能与之抗衡,没有实力,便没有地位;没有地位,更不可能发展实力,这种窒息的悖论,恰恰是扼住小国命运咽喉的那只黑手。只有当我们看见这些小国于角落滴下的泪水,我们才能或多或少地理解它们身不由己的无奈,它们的贫穷与落后,并不是它们选择的结果。固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或许显得愚昧而笨拙,可它们并不低贱,人民仍然坚强地在与充满苦难的现实做着斗争,默默等待着曙光的到来,它们同任何国家一样平等。诚然,除了同情以外,我们作为凡人或许同样无能为力,但是,更多人能够了解它们的存在这件事本身,才是能拉它们走出孤独的那只最现实的援手。不应报以冷漠,同样不必怜悯,因为透过那一滴滴晶莹剔透的眼泪能够望见的,何尝不是过往的我们。


往期推荐

武契奇、埃尔多安身体到底怎么了?尹锡悦才叫遇到麻烦大!


犯罪率连年下降?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又翻车了......


那些年,阿拉背着老师偷看的“那种”小人书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新民   布基纳法索   卡拉   妙笔   社论   猕猴桃   小国   高龄   建筑业   农民工   青少年   周刊   父母   大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