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出圈记⑤对话云南芒市文旅局长:这里不是泰国“平替”

编者按: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洛阳古风全城“穿越”、江门老街借势“狂飙”……今年以来,一批二三线城市占据各大社交媒体封面,成为人们争相打卡之地。热度带来了话题,也带火了旅游,随着“五一”小长假的开启,这些“网红城市”愈加火热,潮新闻推出“我的家乡出圈记”系列报道,剖析城市爆火原因,探寻如何让“网红”变“长红”,将“流量”转化“留量”。

“烂路早点”这类名字并不雅致的小店门口,排起长队;洗头店里,哪怕热水器坏了,照样很多人要求用冷水洗…….

云南与缅甸交界处的边陲小城芒市扎扎实实地火了。芒市,人口仅有40余万,虽然拥有丰富的美食、生态、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但过去当地重点发展边境贸易,尽管东南亚风情十足,旅游业的知名度并不高。芒市红得出圈,才是最近半年的事。

云南芒市文旅局局长杨燕

“五一”前夕,潮新闻记者专访云南芒市文旅局局长杨燕。她表示,芒市走红,是因为多数游客希望来芒市体验当地百姓地道生活,这里与云南老牌旅游城市西双版纳、丽江等不一样;芒市不忙,淳朴的芒市人希望,游客来了,能体验一种叫芒市的生活。

如何应对暴涨游客?

居民主动拿出自家房子当民宿

芒市人知道家乡火了,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杨燕至今记得,春节她在单位值班,看到文旅局对面的勐焕老奶冷饮店里,买“泡鲁达”的游客队伍有上百米长。而往年这个时候,芒市的街上鲜有人迹,商铺一般到年初三才逐步恢复营业。

勐焕老奶冷饮店所在的百思特美食城,是芒市的老牌美食地。地方不大,却聚集了老挝咖啡、缅甸甩粑粑、泰国椰子等东南亚风味小吃。杨燕把文旅局二楼的会议室,连同文化馆一楼的文旅咨询服务中心等空置场地都打开大门,希望美食城里游客坐不下的游客,能来歇歇脚。

杨燕向潮新闻介绍,春节期间,仅20余万城区人口的芒市,接待了近60万人次游客,超出城区居民人数近3倍。从上世纪90年代起,芒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边境贸易,原本并不是热门旅游城市,突然迎来这么多的游客让芒市人都感到意外,也让文旅局措手不及。

“很多老一辈芒市人都说,活了那么大年纪,从来没有在春节时见到芒市居然有那么多人。”在杨燕看来,芒市人一向很“佛系”,每年大年三十下午开始,街上的店铺陆续打烊,本地人回家吃年夜饭、看春晚。接下来几天假期,本地出游者不多,过节以走亲访友为主。

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大量游客如何吃住,对热情的芒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杨燕介绍,一方面,他们一个个电话动员商铺老板抓紧开门迎客,将事业单位停车场全部免费开放;另一方面,动员本地人将自家房子作为“临时民宿”,解决游客住宿问题。

也是今年年初,芒市本地人才发现自己的家乡在网络走红。起初,有少数自媒体博主来芒市游玩后,在网上发布旅游攻略。哪家店的饵丝、撒撇本地人最爱吃,哪里摆摊一秒穿越到泰国,成为了游客们的热议话题。这座悠闲安静的小城渐渐被看到。从年初起,每天有不少游客特地来打卡,林氏圆子早餐店、宏利农贸市场、白云洗头屋、芒杏村烧烤、法帕温泉,都是他们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游客在等待打卡芒市一家洗头店

对芒市当地的文旅局、文旅相关从业者,乃至一家本土特色小吃店来说,从春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到傣族泼水节,他们像一根拧紧的发条,已经持续5个月连轴转。就像杨燕说的,“业内常说,大家过节我们过关,我们要做好服务。”

旅游热潮没有退去,半年时间里,芒市游客量创史上最高。4月13日到4月15日,芒市为期三天的泼水节内,共接待游客36.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2亿元。游客主要来自四川、广东、北京、上海等地。

让杨燕感动的是,在游客热潮下,本地人的淳朴、包容让游客点赞。泼水节期间,有126户市民主动申请将家中空闲的房间、房子作为临时民宿提供给游客居住。经相关部门排查之后,共有72户408间房达标。最终达成出租457次,接待约979人次住宿,而每间房的平均价格仅为两三百元。

“泰国平替”?

这里有独特魅力还有性价比

现在,芒市路边的芒果、菠萝蜜和桂圆已经挂果,即将迎来成熟期。市中心坐落着亚洲最大的空心佛塔勐焕金塔,附近还有银塔映衬,配上周边的棕榈叶、芭蕉树,手机随便拍一张,仿佛置身泰国。

芒市金塔

“芒市气候宜人,冬季很多省外的游客来芒市,基本上一待就是几个月。”杨燕发现,随着泰国出游费用持续走高,芒市越来越受网友热捧,不少网友评论“芒市是平替版泰国”。对此,杨燕表示,芒市和泰国确实有相通之处,不过她更希望,“游客来感受有一种叫芒市的生活”。

何为叫芒市的生活?杨燕认为,游客来到芒市,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物美价廉的消费,没有黑车,没有宰客,没有小费。游客能在吃住行中体验芒市百姓的地道生活,感受多民族互相交融的丰富文化。

杨燕说,尽管芒市本地居民担心涌入的游客可能使当地物价提高,但她忍不住向记者感慨,“芒市消费真的不高”。杨燕向潮新闻出示了一份消费记录,显示的是游客在芒市泼水节期间的平均消费:过夜游客人均消费894元,非过夜游客人均消费600元左右。

“对比消费持续攀升的泰国,芒市显然性价比极高。”杨燕表示,芒市所在的德宏州是傣族文化起源地,当地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傣族、景颇族为主,在文化、信仰上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具有相同之处,比如每年4月份,大家都在欢度泼水节。所以,今年泼水节,也有不少本来打算去泰国体验泼水节的游客,选择来芒市。

近半年来,芒市旅游热度持续高涨,已成为新晋网红旅游城市。对此,不少网友担忧,“芒市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泰国、西双版纳、大理或丽江,商业氛围越来越浓,游客逐渐被高消费和人潮劝退。”

杨燕回应潮新闻,从旅游定位看,芒市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希望所有游客体验原生态的当地生活,“小到路边早点摊,大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都是芒市的生活体现。”芒市作为旅游发展的后起之秀,“人家走过的一些弯路,我们尽量去规避,把自己特有的、美好的东西呈现出来。”杨燕说。

芒市独一无二的魅力,需要游客在体验中发掘。杨燕说,“赶街”(赶集)5天一次,空闲时,她也时常一早就去淘“山货”。集市上,她会买10元4斤的沃柑,1元1斤的人参果,这是村民从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摘下来的。野菜、野生菌等山鲜,枇杷、黄泡等野果,价格也很便宜。

不过,美食只是芒市生活中的一方面。杨燕更希望,“芒市能把多民族文化传输给游客”。芒市所在的德宏州,除了傣族、景颇族之外,还世居着德昂族、傈僳族和阿昌族等。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别具一格的饮食和节日,有太多的故事希望讲述给游客听。

如何持续引流?

这里不止有泼水节

芒市市区泼水节结束两周后,丙午街的商铺老板陈丽丽(化名)打开手机,不时给游客分享泼水节拍下的视频。彼时,丙午街来了很多游客,她穿上漂亮民族服饰,站在一辆皮卡上,拿着桶向游客们热情地泼水。

在陈丽丽服装店的墙壁展示位上,仍空缺着三四件衣服。缺货的情况在周边店铺普遍存在,不少老板纷纷表示,民族服装在泼水节上都卖完了,这样的场景三年来难得一见。但他们也心存疑问,泼水节后,游客们还会密集地来芒市吗?

芒市泼水节

显然,这也是芒市面临的一道考题。杨燕同样发现,“芒市是小众旅游宝藏地,之前很多人不知道,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很好,少数民族文化璀璨夺目。”除了泼水节,大多数游客只知道芒市是一座东南亚风情的云南边陲城市,少数人赞誉,这里是云南美食天花板。

杨燕说,为了让芒市淳朴地道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具知名度,当地借助新媒介加强宣传。比如去年7月开通的抖音号“芒市文旅”,已经发布80多个作品,总浏览量达到2500多万。视频通过文旅相关负责人亲自体验介绍,内容涵盖芒市持续举办的民族特色文旅活动,傣族干朵节、泼水节,景颇族尝新米节、目瑙纵歌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以及民俗等,游客关注度颇高。

在芒市芒项村非遗传承展示中心里,展示着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傣族剪纸等55项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芒市独有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杨燕希望民族文化和旅游能在芒市深度融合,傣族孔雀宴、阿昌族过手米线等民族美食只是璀璨的多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值得向游客推广。

接下来,芒市重点的工作是发展乡村旅游,在现有基础上再深度提炼、挖掘,把一些好的民族文化,特别将非遗项目集中在乡村旅游中得到展示。其次,开展更加丰富的民族节庆活动,贯穿全年,持续繁荣文旅产业。

目前,芒市正在积极打造10个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根据每个村寨自身的文化特色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独特的引力,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

比如傣族有传统的制陶技艺,在景点开发中会在村寨中设置体验点,将亲子体验、研学等相关内容嵌入到文旅中。德昂族居住的三台乡出冬瓜村,酸茶制作技艺、织锦、史诗传唱,都在文化长廊中向游客全面展示。

此外,芒市也考虑到城市客流量,将部分特色活动纳入常态化体验项目,即使不在出游高峰也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每周六,游客都可以来傣族古镇体验泼水节。在珠宝小镇,景颇族传统民族节日目瑙纵歌每晚都热闹开展。

迈进色彩明丽的干栏式竹楼,看着窗边挂着的彩色织锦,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阿嬷向土陶茶器里放一把酸茶,民族文化在山田间氤氲,这也是芒市生活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泰国   景颇族   云南   傣族   泼水节   民族文化   局长   游客   民族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