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文艺工作

原标题: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文艺工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陕甘宁边区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子聚集、文艺创作繁荣、理论研究兴盛的景象。中央党校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的重要阵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大量紧贴生活、深入群众的文艺作品,为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中央党校恢复办学。1943年3月,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党校文艺工作得到大力推动和发展。1943年5月,拥有一批知名新闻和文教工作者、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中央研究院并入中央党校,作为党校第三部。此后,延安中央文联、西北抗日文工团合并至三部。一时间,中央党校成为延安文艺工作者的聚集地。

自此,中央党校文艺工作迅速展开,并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意气风发的景象。时任中央党校俱乐部主任姚铁后来回忆道:“提起延安中央党校的文化生活,凡是在那里学习工作过的同志,无不津津乐道、沉浸其中。”

成立俱乐部,担当“文化模范”。为丰富党校文娱生活,在教务处副主任刘芝明主持下,1942年4月中央党校召开了全校学工人员大会,教育长彭真发表讲话,动员全体同志积极参加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会后,中央党校拨款购买了文体活动器材,成立了党校俱乐部,把各种文体爱好者组织起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党校俱乐部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各部的俱乐部也多次组织晚会,各种文艺人才各显其能,以支部为单位的文娱活动蓬勃开展。

在俱乐部领导下,中央党校还组织了大众艺术研究会,成立平剧、秦腔、山西梆子、话剧、歌咏等16个组。每年春节前后,仅秧歌队的演出就有十几场,演戏、清唱、舞会组织次数更是不在话下。1943年6月,《解放日报》发表的通讯《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纪实》中提道:文化娱乐以中央党校最活跃。为搞好体育活动,党校还成立了校一级和各支部的篮排球队,与延安大学进行对抗赛。每年延安举办运动会,中央党校都是积极参加的单位。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代表大会授予中央党校俱乐部一面“文化模范”的奖旗。

组建秧歌队,推动新秧歌运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兴起。1943年2月,中央党校秧歌队成立,12月完成重组,艾青任队长,丁玲任总编剧,队员由党校各部的100多名文艺人才组成。在艾青、丁玲带领下,队员们集体编写,创作出了《牛永贵挂彩》《一朵红花》《一家人》《夫妻竞赛》《拥军爱民》《走三边》等取自工农兵生活的20多部优秀秧歌剧作品,并先后在延安市、联防司令部机关、西北局、边区政府及南泥湾等地巡演,受到热烈欢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后来有些剧目还被周恩来带到重庆,由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演出,得到重庆文化界高度评价。

中央党校文艺工作者还从理论上对秧歌剧进行了研究讨论。1944年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三部学员周立波的文章《秧歌的艺术性》。1944年6月28日,三部学员、秧歌队长艾青的《秧歌剧的形式》也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得到毛泽东致信称赞,并被印成小册,作为教本使用。中央党校秧歌队以其雄厚的创作演出实力和扎实的文艺理论功底成为延安新秧歌运动的一支劲旅,极大推动了新秧歌运动的发展。

改造经典平剧,引领平剧改革。1937年,中央党校自发成立了业余平剧组织,排演了《捉放曹》《空城计》《宋士杰》《黄金台》等传统剧目,成为延安首家排演平剧的组织。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中央党校开始对经典剧目进行重塑改造,使之符合战时环境下党的任务需要以及文艺的政治使命要求。1943年秋冬,党校教务处研究员杨绍萱、文教科长齐燕铭共同编写平剧《逼上梁山》,该剧通过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讲古比今、教育群众,争取敌占区的军政人员弃暗投明,参加到革命队伍里来,一经演出便大受欢迎。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大礼堂观看演出后大为赞赏,写信给杨、齐二人说: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自此,平剧改革迎来“划时期的开端”。

1944年4月,中共中央将延安平剧研究院划归党校。之后,中央党校又接连创作出《三打祝家庄》《红巾起义军》《武松》等多部优秀作品,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其中,《三打祝家庄》还成为当时许多机关、学校对干部进行策略教育的必看剧目。

开展话剧创作,带动新的话剧运动。话剧在中央党校的文娱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1943年秋,党校三部演出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创作的话剧《俄罗斯人》。该剧公演后,引起延安观众极大兴趣,它改变了过去话剧脱离实际的倾向,实现了政治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以此为契机,延安新话剧运动应运而生。《俄罗斯人》演出成功后,彭真立即向党校四部俱乐部提出排演话剧的新任务,他说:我们既然能把旧剧改革好,也一定能搞好话剧。四部都是学习文化课的工农干部,希望你们能排演一个话剧。于是,由四部文教科长姚仲明创作,党校教务处副主任刘芝明主持修改的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被搬上舞台。该剧以山东的国民党顽固派在太和镇伏击山东纵队,造成山东纵队伤亡300多人的“太和惨案”为脚本,批判了教条主义和投降主义,歌颂了正确路线的胜利,揭示了执行正确路线和政策的重要性。1944年7月,该剧在党校大礼堂正式公演,一时轰动延安,周扬还为此剧写了序言,称该剧“是一个优秀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政治剧本”。

1944年11月,中央党校和鲁迅艺术学院联合排演了三幕五场话剧《前线》,通过反映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前线高级干部思想状况,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思想僵化进行了批判。该剧公演后获得中央领导高度肯定,不仅有力配合了延安时期党校的整风学习,而且对延安广大军民干部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之后,中央党校排演了陈白尘的著名讽刺剧《升官图》,该话剧曾先后在重庆、上海等地公演,极受群众欢迎,连得好评,奠定了中央党校在延安话剧创作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文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活跃了校园生活,而且极大推动了延安文艺工作的发展进步,不论对当时的延安还是对中国后来的文艺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朝朝 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中央党校   延安   陕甘宁边区   卫国战争   秧歌剧   解放日报   文艺   时期   文艺工作者   秧歌   剧目   俱乐部   话剧   党校   演出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