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毛主席游学到寺庙,临走前方丈留下俩预言,不曾想竟全成真

文|环宇通史

编辑|环宇通史

引言

1917年,毛主席和好友外出游学,游学路上二人听闻不远处的山上有一座寺庙,有得道高僧在此,二人便决定进庙拜访。

方丈不仅热情的招待了二人,而且还能准确无误的说出他们各自的姓名,这让他们很惊讶,后来他们和方丈相谈甚欢,也敬佩于方丈的佛法高深,在方丈的邀请下,毛主席和好友多住了几日。

然而就在他们临行前,被方丈拦住了,方丈面色沉重,对他们说出了两句预言,当时的二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在意这件事。

然而令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这两句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了,并且其中一句预言也成为了主席心中永远的痛。

这位和毛主席一起游学的好友到底是谁?方丈对毛主席的预言是什么呢?为什么说方丈的其中一个预言,成为了主席心中永远的痛?

游学经历

毛主席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进步青年,他喜欢阅读书籍,并且擅长思考和总结,因此写的一手好文章,连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都经常夸赞他的才学。

毛主席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当时学校有一间展览室,专门在学生的写作当中挑选最好的文章进行展览,毛主席的很多文章经常挂在里面展览,因此“毛润之”这个名字在学生当中很有名气。

毛主席不但文采斐然,他还喜欢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处,他写过这样的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他认为读书并不是简单的事,如果只是单纯的自己学习,不去发挥知识的实际用处,

那么有再多的学识都是没有用处的,然而这些只不过是理论而已,真正想要发挥到实处,学以致用起来,就需要你亲自去游历,看看人间百态。

正是有这样的理念,毛主席始终认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么你懂得再多又能如何呢?

所以这个时期毛主席很喜欢外出游学,既能领略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所学,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亲身经历才是最重要的,不然都只是一句空谈,毛主席常常与好友外出游学,他们更在意自己看到的世界,他们看到了底层社会的全貌,看到了农民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看到了日渐衰弱的中国。

毛主席不但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识,更擅长运用到现实世界当中。有一次毛主席与最好的朋友相约进行游学,毛主席建议两人一分钱都不要带,去真真正正的体会生活,好友答应了。

说到做到,他们带上行李,只有一套简单的布衣,一双草鞋,一个背包,就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游学经历。

游学路上他们遇到过很多人,有走街串巷的小贩,行色匆匆的商人,辛苦劳作的农民,更有不少乡绅豪杰,毛主席丝毫不介意对方的身份,不管是大户人家,地方乡绅,亦或者农民百姓,商贾小贩,他都和对方相谈甚欢。

虽然身无分文,但这不影响他们游学的心,尤其是毛主席的能说会道,让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被热心招待,但是最热情的却是一些贫困的农民,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如意,也会为他们提供自己最好的饮食,这让他们深受感动。

路上的经历大大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都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生活经验,有时他们帮有钱人家写诗,写对联以此换取食物,有时又主动帮助穷困人家,分文不取。

毛主席常常对好友说,要不是你的字好,恐怕我们得天天饿肚子咯。

然而游学也并非一帆风顺,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有时找不到借宿人家,他们也会在野外露宿,对他们而言,外出游学的一切经历都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也会相互鼓励,互相调侃,避免对方有消极的心理。

就这样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到过热闹的乡镇,也路过荒无人烟的地区,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这让他们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们共走过了5个县,期间拜访过乡绅人家,有人热情款待,有人将他们拒之门外,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总是相互调侃,并不因此而有坏心情。

方丈的预言

有一天他们走到了沩山附近,这里山清水秀,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区,二人边欣赏风景边向前走去,听闻山中坐落一座古寺,毛主席拉着好友就要前去拜访,二人意见一致,便决定去寺庙落脚。

到山脚下已是黄昏时候,寺庙门口有守门的小和尚,小和尚见到他们就说欢迎贵客上门,毛主席却说我们只是请求食宿的,并非什么贵客,小和尚了然,然后请他们进了寺庙。

等到了庙里,毛主席问是否可以拜见方丈,小和尚面露难色,他以为两人都是来乞讨的,因此直接谢绝,于是毛主席和好友拿出拜帖,写上自己的名字,请小和尚转交方丈,这次小和尚没有拒绝,让二人稍等片刻。

过了一会,小和尚请他们到方丈所在的禅房,方丈答应接见他们。

等到了禅房后,二人发现方丈慈眉善目很是祥和,房间中没什么摆设,多是一些书籍,这让他们对方丈有了好感,由衷的感到亲近。

不等两人开口,方丈就对着毛主席说“这位施主定是毛泽东”,接着又看向毛主席的好友“这位定是萧瑜了”。

二人有些吃惊,自己还没有做过介绍,方丈就知道了彼此的名字,于是向方丈请教原因。 方丈淡淡笑道“你们二位都写了名字,所谓看字如见人,自然能分辨一二”。

他看向毛主席,“你的字别具一格,可见格局之大,定是位胸怀天下的人”。

他又看向毛主席的好友萧子升“你的字偏向文雅,可以看出定然是礼数周到的人”。

听到方丈的解释,二人不禁佩服起方丈的学识来,三人就文学和书法畅谈起来,这期间他们发现方丈的才学广泛,不只精通佛学,还通读历史和文学书籍,可谓满腹经纶。

方丈也惊叹于毛主席的胸怀,他认为眼前这个人未来成就定然不凡,眼见天色已暗,方丈邀请二人在此住宿,并备好素食,毛主席和好友感谢一番后相约第二日再谈。

这天毛主席和好友睡了个好觉,到了清晨二人整顿完毕,在念经结束后找到方丈,方丈也很喜欢这两位见识不一般的青年,再次邀请他们居住几天,在得到两人的同意后,方丈就带着二人参观古寺。

毛主席和好友不禁赞叹寺庙的风景,方丈带领二人去看寺庙最有名的万佛殿,这里多达上万尊佛像,通体威严,殿内金光灿烂,看到这一幕,二人连连称赞。

方丈对他们说这佛像里有一尊纯金打造的佛像,如果可以辨认出来定会因缘殊胜五福加身,毛主席并不在意这些因缘,他认真观察着每一尊佛像,很快就有了不一样的发现。

而好友萧子升则一脸茫然,他觉得难以分辨,看起来佛像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有把握后毛主席对方丈说,金佛就在殿后不起眼的角落里,方丈震惊毛主席说对了,他问毛主席是怎么看出来的。

毛主席说“这尊金佛表面看起来与其他佛像不同,而且位置隐秘,想来是为了保护它特意放在角落,所以它定是那尊金佛”

方丈听后更加敬佩眼前这名青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像这样出色的年轻人,很快两天时间过去,二人向方丈辞别,打算回归学校,方丈对两人说“我这里有两句话送给二位施主”。

他对萧子升说:“这位施主可愿随我在山中修行,如此可避免日后流落他乡”,萧子升果断拒绝,说自己的梦想还没有实现,自己也没有要当和尚的想法。

方丈叹了口气看向了毛主席:“不知施主你如何看待佛教”,毛主席回道:“在于信仰,有人相信它就会存在”。

方丈对毛主席说:“日后你定然会改变这个国家,你将带领它,带领人民走向更远的道路,到那时你也将决定佛教的发展,一切望施主思量。”

说完后方丈就离开了,毛主席和好友并没有多想,只当是方丈给的建议,两人随即打算结束游历,这一路上他们收获众多,打算回去整理一下。

毛主席的好友萧子升

这位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的好友,名叫萧子升,他也是一位青年才俊,他与毛主席,蔡和森一样都是名师杨昌济的学生,因为三个人志趣相投,又都彼此相识,因此被称为“湘江三友”,杨昌济常得意的向其他人炫耀,这三个学生是他一生的骄傲。

最初萧子升和毛主席是不相识的,但是毛主席和萧子升的弟弟“萧三”熟悉,他们是同学,经常与萧三往来学的毛主席也慢慢认识了他的哥哥萧子升。

本来就都是爱国青年,二人又年轻相仿,彼此也有共同的文学爱好,都有爱国的精神,因此很快就像老朋友一样相处。

很快毛主席所在的第四师范与萧子升所在的第一师范合并了,并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人还成为校友,这下更是无话不谈,彼此相交莫逆。

因为都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国家的兴衰,当下人民生活的实情,可以说都是双方互相认可的好朋友。

受到胡适《新青年》的影响,他们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2月份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给了他们启发,一番商讨下,“湘江三友”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号召湖南的学生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学锡先进的知识报效国家。

但因为特殊原因,毛主席并没有去法国,蔡和森与萧子升开始了在法国的新学习。

两人的情感并没有因为距离而消失,毛主席常给萧子升写信,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对新中国的认识,毛主席自己也没有闲着,他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寻找救国的方法。

不同的道路

后来毛主席去了北京,他每天泡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学习和阅读,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恩师杨昌济帮助他联系了李大钊,李大钊也很喜欢这个有文化的青年,并且向当时的校长蒋梦麟替毛主席申请到了图书馆的助理这一职位。

毛主席很感激李大钊的帮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年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了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呢。”

毛主席深受马列主义思想引导,他认为中国像俄国一样进行改革才是正切的道路,然而萧子升并不这样想,萧子升深受法国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救国才是对的,不应该进行改革,二人谁不也同样对方的观点,最后不欢而散。

在北京的这段日子,毛主席深受马列思维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毛主席心中发芽,日后开出了美丽的花。

蔡和森在法国留学期间给毛主席写过信,问他对以后新中国的意见,毛主席表示自己认为应该和俄国一样,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用这样的方式来拯救中国。

这个想法和蔡和森不谋而合,但是深受法国教育思想影响的萧子升和毛主席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教育才能救国,认为革命是没有必要的,只有从人心方面给与改变,才能让整个国家改变,二人有了分歧,毛主席认为这只是理论上行得通的,实践起来是不可能做到的。

晚年的萧子升

后来毛主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开开始了新的斗争,留学归来后的萧子升则加入了国民党,二人从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成为互相敌对的双方,毛主席很伤心,但这时两人的关系还没有到达冰点。

真正无法缓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防止文物流落海外,决定转移文物,出发点是好的,但当时国民党大多数人都是偷奸耍滑之辈,他们偷偷把文物进行倒卖,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不可忍受的。

这一举动让国民党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唾弃,当时毛主席在延安进行自己的计划,毛主席听到在倒卖文物的国民党中,出现了好友萧子升的名字时,他十分震惊,难以置信。

但是消息确实属实,这令他十分心痛,觉得自己看错了人,本以为是一样的爱国青年,如今堕落到这个地步,竟然成为了令人诟病的倒卖文物的人。

从此之后毛主席就再也没有提过萧子升,二人的关系也跌落冰点,萧子升因为这件事情彻底离开了中国,再也没有回来过。

预言的成真

毛主席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人,他在一次次的革命运动失败中寻找原因,吸收经验教训,渐渐地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什么,直到后来领导中国真正的成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在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后,他就一直走在革命的道路上,即便在艰难,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萧子升离开中国前往法国后,就一直没有回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回来的理由了,中国不再需要他,最好的朋友也形同陌路,他后来创办了一个中国国际图书馆,传播中华文化,这也是他最后想为中国做的事。

建国后毛主席第一件事就是调查当年倒卖文物的事件,原来当年萧子升并没有参与,只是被卷入政治斗争中,得知真相后的毛主席却再也没有了和萧子升见面的机会。

正应了当年方丈的预言,萧子升如果不跟随方丈隐入深山,就真的要流落在外,从此远离祖国。

而毛主席果然领导了全中国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宗教问题上,有人建议严格打压佛教这种宗教文化。

毛主席摆了摆手,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方丈的话,当即决定对百姓的宗教信仰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不主动打压,并保留有关文化建筑与书籍。

可以说方丈的都应验了,毛主席真的决定了佛教的发展,让宗教文化得以留存,方丈的预言很准确,事情的发展就像当年方丈说的话,如今回顾起来不禁令人唏嘘。

结语

可惜了毛主席与挚友萧子升的友谊,因为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此生再也没有相见。

但是我认为他们都能坚定自己的道路,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方丈的预言更像是一种勉励,如果没有毛主席一生的坚持,如果没有毛主席对人民的真正的爱,我想预言也只会是预言。

文章欢迎您来评论区参与讨论,获取更多精彩文章,请您点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方丈   寺庙   乡绅   佛教   爱国   施主   法国   佛像   中国   成真   文物   当年   道路   好友   青年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