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石狮 - 石狮老街故事

石狮老街区每一条街道的名称都有它的由来,其形成也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下面简要介绍。

糖房街

糖房街是各地香客到石狮城隍庙、凤里庵礼佛必经之道。糖制品是礼佛最常见的供品,因而商贩们在此贩卖糖果、糕饼,开设糖制品手工作坊,故取名“糖房街”。“糖房街”的来历与宽仁何氏的发家史密切相关。

关于何明严两兄弟的发家史,还有一段小故事。据说,他们的制糖坊曾雇一名工人帮助熬糖水,清除糖水表面的泡沫。可是,这名工人似乎对雇主有意见,在清除泡沫的时候,故意将糖水连带着泡沫一起倒入水沟。久而久之,水沟被堵住了。为了排水,何明严将盖在水沟上的石板挖开。然而,他惊呆了。水沟里全是白花花的糖,比他熬的糖质量更好。于是他细细揣摩,领悟出熬制上等质量白糖的秘方:在熬制的过程中加入红土。由于熬出的白糖质量好,他们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因此制糖坊所在的这条街道便得名“糖房街”。

马脚桥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左都督施韬建私宅于此地,乡民称之为“都爷馆”。门前有一大池塘,俗称“都爷池”,池中有座石拱桥。官兵巡缉至此常常拴马于桥边,附近乡民商贩赶集亦拴骡子、马匹于此,故得名“马脚桥”。街道拓宽重建后曾改名“民权路”,因旧习难改仍沿用原名。

布墟街

据传,古时“东京大道”经此处通往馆顶。清都督施韬在石狮设立5个墟。其中,“布墟”就设在此处。商贩们从福州等地贩运布匹、茶枯(旧时一种洗涤用品)、针头线脑等物品在此销售。织布、染布、打棉被的作坊店铺也都集中在这里。

布墟街是石狮最早销售布料的商业街,在石狮布料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明朝,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石狮的商业活动有了较大发展。清代乾隆年间,开放海禁,蚶江、永宁港被辟为对台贸易港,沿海的繁荣促进了石狮商贸活动的发展,布墟街附近的凤里庵是石狮通往泉州、福州的起点,又临近港口,这里成为舶来品的首选市场,当地居民抓住机遇,不少人弃农从商,做起小买卖。他们起初经营些小商品,如福州丝线等,后来更多人则以贩卖布料为主,布料成为当时的热销货,布墟街由此得名。

随着生意的逐步起色,周围农村小贩纷纷来此选购、贩卖,成为当时商品集散地,继而出现了典当等行业,台湾货也纷纷跟着进入市场,从而形成为一规模颇大的集市,其充足的货源,大都来自福州与台湾,故而生意盛极一时。清末,石狮磨内(今属石狮后花)巨商蔡友盆(时称磨内盆),在现布墟街周围购置了大片土地,建造了当时称之为泉南最大的三进老屋,同时以其购置的土地联合莲塘人蔡芳痦及其族人建设了现布墟街大片店铺房屋,开设布店、棉絮店、染布店、肥皂店等加工行业。蔡友盆还利用其大部分生意在福州宁德一带的优势,大量从福州等地贩运货物批发,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在布墟街经商,形成了石狮重要的布料及辅料的集散市场。蔡芳痦因善于经营而成为布墟街一带的著名商人,被尊称为“布墟街痦”。直至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仍然是石狮布料和服装的重要集散地。后来由于石狮城区不断扩大,布料市场拓展外移,但布墟街的名称,仍延用至今。

新华路

新华路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命名为“新华路”。由于年久失修,新华路的骑楼建筑已被严重损坏。骑楼内部结构松裂腐蚀,外部大面积的立面装修纹饰剥落。不过,骑楼风格仍然原汁原味。明显带有中亚、西亚建筑特色的门窗、女儿墙和传统的砖雕、浮雕等仍然依稀可见。行走其间,让人有更多的宁静与怀旧。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路曾是热闹非凡的“估衣摊”聚集地。

几条床板组成简陋的货架,上面放着衣服、布料等正宗进口商品,卖主大声吆喝叫卖着,顾客们在摊前忙着讨价还价。放眼望去,整条街都是这样的小摊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样的场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狮。它给当时的石狮带来了一时的繁华,也带来了1971年的一波大规模打击“投机倒把”运动。

生活在著名的侨乡,许多石狮人每年都会收到海外亲戚朋友寄来的大量包裹。包裹里的日用品,居民们除了自用,还将多余的拿到市场上出售。有的人还会主动寄钱给在外的亲友,托他们多购买一些新鲜的日用品等货物,好拿到市场上卖。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估衣摊”。

虽然大部分“估衣摊”属于无证经营,但这个市场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据说,因为生意太好、顾客太多,“估衣摊”市场总是十分拥挤,连车辆都进不去,其繁荣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的一部纪录片《铁证如山》中提到,石狮这样的小摊点“有993个,日成交额60多万元”。不仅如此,一些有生意头脑的石狮人还办起了规模较小的工厂和作坊。20世纪80年代人人称羡的万元户,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狮就有了。但当时这些人不叫“万元户”,而是有一个不光彩的名字——“投机倒把分子”。

1971年,打击资本主义活动在全国展开,石狮这个“出头鸟”受到了严厉的打压。这一年,工作队进驻石狮,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查,为的是“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清查所谓的“地下黑工厂”、“投机倒把分子”。12家“地下黑工厂”被查封,5名经营者以“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罪名被逮捕,经营“估衣摊”则被认定为“投机倒把”行为。

1977年的纪录片《铁证如山》拍摄了石狮的一些小商贩无证经营的“丑恶现象”,石狮被定性为“资本主义复辟典型”,成为全国皆知的“反面教材”。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估衣摊”恰恰反映了石狮乃至泉州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创业激情,他们凭借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不屈不挠地进行创业,富贵鸟、威兰西、彬伊奴等一系列名牌的创业者,充分展示了石狮(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顽强性格。

土地街

据传土地街中点原来有一个隘门,东侧有一座土地公宫(民国年间街道扩建时拆除),土地公宫以北叫作“土地前街”,以南叫作“土地后街”,后来合称为“土地街”。

上帝街

因该街北端东侧有一座上帝宫而得名。上帝宫大约建于明朝,宫内供奉“玄天上帝”。

卖鱼街

传说旧时鱼贩在此经营水产品,因此称为“卖鱼街”。另有一说,该街原以卖磁器为主,如碗、碟、缸等器皿,因而又称“卖磁街”。

新兴街

取生意兴旺、后来居上之意命名。

建兴街

建街时取生意兴旺、经济繁荣之意,故命名“建兴街”。

大仑街

据传,明末清初,大富商蔡福全独资在此购地建街,最初命名“福全街”。因在此购房居住者大都是大仑村村民,后改称为“大仑街”。

“钟楼脚” 钟楼脚位于糖房街、大仑街、卖鱼街、上帝街的交叉路口,原来有一座白色洋式钟楼,钟楼周围地带因此被称为“钟楼脚”(“脚”即闽南方言“骹”,意指物体的最下部)。钟楼于1978年拆除。

赤鱼街

清初此地设立墟集,成为海产品集散处,后来改建成街,称为赤鱼街。据说早年街上曾居住几户“赤脚阿姨”(也叫“随嫁姨”),从事随嫁撒缘,颂念祝语的“阿姨”职业,故这条街也被称为“赤姨街”。还有另一种说法,因有几个工匠在这条街上为人制鞋、补鞋,亦被称为“赤鞋街”。

凤仪街

据传,因为该街处于“凤里庵”与“义楼宫”之间,于是取这两座庙宇名称的首字来命名(“义”与“仪”读音相近),称为“凤仪街”。

福建路

福建路大约建于1945年。据传,须有大福气的人才能在此街建家立业,故取名为“福建路”。另有一说是以本省的名称“福建”命名。

太原路

太原路的西南端旧时原有一个柴草墟,1947-1948年间由聚居在此的宽仁王姓(新墟王)族人邀集杏田、水头、浦内等村王姓宗亲合力兴建街道,因王姓宗族来自山西太原,即取王氏郡望堂号“太原”二字来命名。

后花街

民国期间,国民党军官李延年主持拆建后花村通往镇区的街道,取名“延年路”,因在后花境内,后改称“后花街”。

延平路

据传自建成此街道后,附近村落的封建械斗随之平息,百姓安居乐业,故取名“延平路”。

东村街

1932年间,东村王姓邀集五堡、杏田、西岑、塘头等王氏宗族兴建街道,由沙塘人王玉察负责主持,并以“东村”命名街道。

民生街

取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命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骑楼   钟楼   老街   估衣   投机倒把   糖水   福州   福建   资本主义   布料   街道   生意   年代   土地   世纪   故事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