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100%就业!“追光”近百年,同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欢迎你!

百万年前,几颗闪烁的火星撕开沉睡的夜幕,那道光就成了牵引人类从黑暗中走出的力量。从最早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的电灯、激光,斗转星移间沧海成桑田,但人类追光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直至今日,依然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追光”的道路上奋力奔跑,探寻着光学的奥秘。

近日,“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正式发布。由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和程鑫彬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周磊团队的科研成果“光频完美异常反射器”入选“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

该成果在1550纳米实现了国际上效率最高的、效率优于99%的光频异常反射,解决了光学超表面实用化中的“卡脖子”问题,有望推动新型波束扫描系统等仪器装备的发展。成果第一完成人何涛博士是同济自主培养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本硕博均就读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师领衔,科研奋楫争先

王占山教授

程鑫彬教授

作为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创始人和同济光学的学科带头人,王占山教授已深耕光学领域数十年,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超薄柱面玻璃基底热成型等多个技术环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垄断,并在诸多关键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越国际领先水平,并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荣誉收入囊中。

多年以来,王占山教授团队不仅为我国积累的大量的空间光学探测器的技术,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当年追随着王占山教授脚步“追星”的少年们已然成长为课题组的科研技术骨干,程鑫彬教授就是其中一位。目前,他已是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荣誉。

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像他们这样的“追光者”还有很多。自20世纪40年代成立以来,学院始终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宗旨,汇聚了一支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余名国家级人才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他们的带领下,学院依托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聚焦“波与材料微结构”领域,形成了“声子学与热能科学”“光子晶体和特异材料”“精密光学及应用”“微结构物理与器件”“声学基础与应用”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将足迹留在科研前沿,开创出一个个世界瞩目的成就。

学院焦宏飞教授参与研制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获“202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该潜水器是世界最大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120余次,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居世界首位

学院刘波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基于光子晶体的闪烁探测技术创新”荣获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研发的基于光子晶体的闪烁薄膜中子探测器多次在国家重大科学试验中成功应用,并获得重要关键数据,为提升我国强脉冲辐射场诊断能力作出了贡献

学院周仕明教授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高等量子研究中心袁喆教授课题组,通过理论和实验深度合作首次揭示了铁磁金属材料四度对称各向异性磁电阻微观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

……

近五年,学院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PRL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多位学者入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SPIE Fellow,担任国内外重要期刊编委。

同时,学院也积极参与解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将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航天隔热材料、航天航空及高铁噪声控制、深海探测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并多次因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而受到教育部以及上海市的表彰。

积厚成器,育人写就辉煌

强大师资的支撑,成为学院发展最大的底气。纵观来路,学院接续“格物穷理、求实创新”的传统,谱写了一部辉煌的成长史——

1940年,同济大学数理系成立;

1978年,获全国首批声学专业硕士点;

1997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

2008年,凝聚态物理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2020年,应用物理学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目前,学院共下设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为“凝聚态物理学”和“声学”2个专业方向,特色明显,在多个领域具有国内一流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并实现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科研指导应用,应用反哺科研。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学院的理科优势,拥有占地约400平米的教学用专业实验室,设备资产达500万余元,科研用仪器设备资产达3000万余元,为学子营造了优越的学术环境,助力他们站上科技前沿。

外教给学生授课

此外,学院还十分注重对外交流工作,与多个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合作,开展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多个双学位项目,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短期出国访问等学术交流等,进一步拓展学子的国际学术视野。近五年,共组织学生赴国外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超200人次短期访学和参加竞赛60余人次

学院学子获第13届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金奖

在学院的悉心栽培下,这里走出了以朱洪元院士、吴式枢院士、李同保院士、张耀明院士等为代表的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杰出人才。2016至2021年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其中进入QS排名前300大学深造毕业生的平均比例达61.8%,进入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平均比例为31.8%。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这片沃土上成长,前人留下了充满热血与光辉的足迹,而这也将引领着“后来者”无畏前行。如果你也想收获出众的能力与坚定的信心,在科研的峰峦上越爬越高、越走越远,欢迎加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我们等你共同开启美好未来!


欢迎关注“同济大学招生办”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同济大学官微、同济招生、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微物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同济   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微结构   科学   教育部   光学   科研   教授   物理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