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孔乙己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4)班 朱婧瑶

◎指导老师:梁秋燕

第一次认识孔乙己还是在初三的教科书上。他穷困潦倒,却仍穿着长衫的形象曾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捞不到一个秀才,还抱着长衫不放,这是何苦?”对孔乙己的执念,我曾一度感到困惑。如今,“孔乙己的长衫”这个尘封已久的文学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顶峰,引起人们广泛的讨论。但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符号,而是成为学历的喻体,成为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困境的自嘲和保护罩。我默默浏览着他们的发言,再想想自己,竟也可悲地发现:人人都笑孔乙己的长衫,人人又何尝没有一件孔乙己的长衫?

中考出成绩的那天,冰冷的分数像一把利刃,捅得我千疮百孔;而那些曾与我水平相当甚至略差于我的同学都考出了理想成绩。巨大的无力感击溃了我整个神经,我瘫在沙发上痛哭,眼眶里流出的仿佛不是泪水,而是我三年来努力学习的日日夜夜,是我费尽心力培养起的自信,也是那个与我失之交臂的梦想。我去了第二志愿的学校,尽管学校并不差,但总还是忍不住问自己:“我真的只能在这里吗?”

但当我真正迈入高中的校园时,一切又都变了。校园并没我想象中那样简陋,交通很方便,同学都很优秀友善,老师也都很认真负责。新阶段的画卷徐徐展开,我惊奇地发现,曾经认为差强人意的高中似乎也不错;那天为录取结果痛哭流涕的我也绝不会想到,自己竟会在未来一点点喜欢甚至爱上现在的高中生活。中考失利的心结在每天的欢笑中一点点解开,我慢慢与自己和解,也得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重新爱上生活。

对孔乙己而言,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他为四书五经耗费了青春年华的证明,也是一生遥不可及的仕途梦。而现在,“长衫”似乎更是一种自我设限和心态上的自我束缚。看到录取通知书时,我也曾以自己三年的努力和对自己的信心向现实控诉,试图改变命运的判决结果,孔乙己那件破烂的长衫也随之悄无声息地套在我身上。它时刻提醒着我,我的实力不止于此,我值得更好的。

再看网络上,从对“孔乙己的长衫”的讨论来看,年轻人脱不下长衫似乎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中有无法接受比本科差的学校、多次向上考研但都失败的大学生,也有找不到理想工作、也不愿在餐馆、便利店将就的年轻人。出于对自己能力的定位和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十几年的培养,这些年轻人都为自己穿上学历的长衫,用它擦干生活的眼泪,却又脱不下来。诚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越来越高的社会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轻人长衫难脱的现实,但其实,脱不脱长衫终究是自己的自由。脱,那是他要挑战生活的刀山火海、以另一种方式实现梦想的宣言,我们应表示鼓励;不脱,那是他对十几年寒窗苦读没能换来憧憬生活的遗憾和对梦想的执着,我们也不应指责、嘲笑。面对中考失利,我选择脱下长衫,这是我的选择;那些在就业市场的汪洋里努力往前游、追寻人生价值的年轻人选择不脱,那也是他们的选择。人生有千万种可能,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它,鼓励他自由生长,社会也会因此变得充满活力。

但不变的是,无论脱下长衫与否,都不代表能停下学习的脚步。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瞬息万变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事物出现。在这样的浪潮下,停止学习才是真正的自我沉沦、自我放弃,这样的人也成了将一切押在车上、不懂变通的祥子,最终被社会淘汰,人生价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正确认识“长衫”、勇于做出选择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避免重蹈孔乙己的悲剧,找到理想生活的航道,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孔乙己的长衫”不仅仅是当下年轻人聊以自慰的“自嘲文学”的一个缩影,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生活门槛。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正确处理“长衫”的必修课程。

整理:南都记者 梁艳燕 叶斯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友善   刀山火海   长衫   中考   心态   学历   年轻人   现实   理想   自我   高中   梦想   学校   社会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