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亟需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培养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李金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经贸环境。而要避免对抗,通过协商达到互利共赢,获得话语权,必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4月22日至23日,第三届MIB国际商务谈判赛复赛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办。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对“精商明法”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求巨大,要创新培养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助力培养精英型商务谈判人才。

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求巨大

国际商务谈判作为有效管控风险、深化共赢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国际经贸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化解国际商事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端国际商务人才不可或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国际商务谈判面对的是不同的法律环境、支付条件,还有各种规制,所以更加复杂。商务谈判技能尤其是国际商务谈判技能,是商务专家的必备技能。目前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求非常大,可以说商业有多大,需求就有多大。

“根据调研和预测,现在全国谈判人才市场的缺口大约是在300万人左右。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谈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全国情况来看,缺口是巨大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事务部部长、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长刘超对中新网记者说。

“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不仅是学校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贸易位居世界第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外投资飞速发展,在外工程项目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国际贸易人才不足,非常需要复合型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硕项目负责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宏结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大国竞争,我们应该避免正面冲突,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的精英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2023年4月22日至23日,第三届MIB国际商务谈判赛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刘炬 摄

培养“精商明法”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当前,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专业人员的跨文化交往能力、谈判与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素质的要求实际上更高了。”赵忠秀认为,成为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首先要有家国情怀,不仅为了商业的成功,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其次,要有完备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不为一时一地一事的成功所羁绊,要志在长远,能够很好地结合中国义利观,共同构筑商业利益共同体。

独立国际仲裁员、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委员陶景洲表示,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国际性、专业性必不可少,要有国际视野,在国际合作中对谈判地位、谈判风格、谈判策略做到知彼知己。另外,要有专业知识尤其是法律方面的知识储备,因为谈判最终会要落实到文件上。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认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产品、标准、规则,熟悉谈判对象,倾听理解能力更是至关重要,需要更多“精商明法”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

金旭认为,高水平复合型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和更好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要摒弃只看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避免成为教条的复制者,要做勇敢的开创者。

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培养

“从实际来看,当前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类型还不是特别丰富。”刘超指出,未来培养更多国际商务谈判人才,一是理论和实践要结合,二是境内和境外相结合,三是长远和当前相结合,当前迫切需要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谈判人才培养使用成长的共同体。

他表示,下一步更应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把政府、商业、学校、智库等各方面的资源有效配置起来,通过共同努力,通过国内国际资源的共同运用,来培养更多高级谈判人才。

日前,在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秘书处和中国政法大学共同主办的MIB国际商务谈判赛在中国政法大学圆满收官。大赛希望通过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推动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机制。

商文江认为,MIB国际商务谈判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这充分表明了各界对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赛教融通、赛训结合”的认可与支持。

刘超表示,本届比赛和过去两届相比,无论是在人数、规模,还是在竞争的激烈程度上均有质的飞跃和提升。未来将进一步提质增效,把比赛越做越好,让比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赵忠秀表示,中国的国际商务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积累了很多经验,进步巨大,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国际商界的沟通,利用好各种展会,让各培养单位能够和相关部门、工商企业更好结合。(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产学研   人才培养   中国   政法大学   人才   国际   商事   争端   中国政法大学   人才需求   亟需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