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云霞浇山峰(沭阳史话)

紫气云霞浇山峰(沭阳史话)

杨鹤高

相传在古时候,苏北韩山一带连遭大旱,三年未下一滴雨,太阳如同大火球烧烤着人间。韩山上的树木被烤焦,光秃秃的只剩滚烫的石头;山周围的禾苗全部枯死,就连那些五毒蛇虫也全都死光。

一日,太白金星向玉皇大帝奏本请求发水拯救众生。玉帝下旨派东海龙王发水,龙王亲临韩山一带,在周围转了一圈,走到山南一块平坦空地上停下,将一根龙须往地面上一插,龙须凿成一口井,井里的泉眼顿时冒出清水,泉水喷出了三千六百丈高的大水柱,人们远远望着都说是天上挂龙了。这泉水喷洒出去,山上山下烟雾缭绕,被太阳光一照,如同彩色的云霞,七彩霓虹,紫气冲天,壮丽奇观,人人都说这是吉祥预兆。从山顶到四周的庄稼田里,泉水一连喷洒七天七夜;然后龙王将自己的龙须拔出,便大摇大摆地回到东海龙宫去了。

从些以后,韩山上又长出青松翠柏和果树花草;韩山周围的庄稼也长得郁郁葱葱,年年丰收。

却说东海龙王把龙须从地里拔出以后,地下便是一口井,井里泉水仍冒着。人们取水饮用,清凉解渴,甘甜爽口。这边取完水,转眼井水就渗满,始终与地面一般平,永远取不完,人人都称为“神井”,又称“龙泉井”和“龙须井”。

后来,当地人为了保护这口井,就在井口边砌了三尺三寸高的井台。井台砌好后,井里的水很快升到三尺三寸高,水面既不溢出又不下沉。虽然时间过去千百年,这口龙泉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古迹。

以后,人们把韩山称为宝山,山四周称为宝地。到了秦汉时期,淮阴侯、大将韩信路过韩山,在这里带兵习武,后人为了纪念韩信,就在韩山西南角建楚王庙,雄伟高大,作为韩信在此带兵习武之地。邑人在韩山东建造太阳宫(庙),以祭祀先贤,祈求风调雨顺。到了宋代,有张姓兄弟二位道人来沭阳传道。兄长在沭阳城的河南边建造紫阳观,威武壮观,琉璃生辉。明清时期,“紫阳夕照”成为沭阳八景之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诗作赋,留下许多文献资料。再说弟弟选在韩山南边龙泉井旁建造“紫云观”,与沭城的“紫阳观”规模同样大小,同样雄伟壮观,连同楚王庙、太阳宫遥相呼应,成为韩山一带胜景。有游客咏诗道:

南郭花飞仙境中,院井紫云射彩虹。

真人安得抱琴过,从容闲赋楚王风。

以后,因地震和海啸,紫云观及楚王庙、太阳宫皆遭毁掉。不过遗址仍存,特别是紫云观院内的龙泉井一直完好无损,至今仍冒出清澈的泉水,连同紫云观遗址上的两株百年老桑树,成为县内的名胜古迹,在韩山公园景区内是游人观赏的胜迹,每天游客不断。

到了二十世纪后期,有田姓殷姓二道长在紫云观遗址上重修紫云观,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道教文化,受到民众的欢迎,修建后的紫云观大殿内,供奉着高大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关公佛像。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吴诚真亲笔为“南瞻部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沭阳县韩山镇”题写“紫云观”三个金色大字,匾额悬挂于大殿正上方,十分壮观。游客诗家观看时,有人信口作《咏紫云观》诗:

游客寻真处,阳光照近间。

仙人乘鹤去,神井石痕斑。

水自龙须出,紫气多绕山。

雄殿道德念,弘扬众心丹。

注:2023年4月,本文为作者与赵闯、杨炳亮到韩山调查搜集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沭阳   云霞   紫阳   紫云   道教   龙泉   井台   东海   楚王   玉皇大帝   史话   龙王   庄稼   山峰   泉水   遗址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