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之死-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二十六


这是读书人
宏涛第27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4400个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


当赵高设计除掉李斯及三族后,秦朝官员之中再无人有实力能与之匹敌,而秦始皇的公子公主们又都被二世杀了个干净,赵高专权擅政的障碍全部清除掉了。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并封安武侯,朝中大小事均决于赵高。

陈胜起义点燃了各阶层民众的反秦怒火,燕、赵、齐、楚、韩、魏等六国先后立王复国,函谷关以东的旧贵族与豪杰群雄们举反秦大旗、杀官吏守将、占县衙山头,秦朝在关东地区的统治基本失控。

赵高清楚秦朝已经陷入可能亡国灭族的境地,但因自己无平敌之策,于是隐瞒真相,向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二世多次汇报:关东的盗贼做不了什么,很快就能剿灭。

章邯在击败陈胜军队以后,继续东进平叛各路反秦武装。

在陈胜兵败后,反秦义军队伍中,起兵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军队和起兵于沛(今江苏省沛县)的刘邦军队有着较强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项梁率军渡过长江,收容陈胜败军诸部,并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据说此熊心为假扮者)为王,仍称作“楚怀王”,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建立“楚”政权,自封为武信君,总领楚国军政大权,节制各路义军。

项梁在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大胜秦军,随后安排项羽、刘邦率军又分别攻克秦军占领的数个城邑,并亲率大军转战至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项梁与章邯的数战皆胜,不由地骄傲得意起来。

章邯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精心准备,连同赶来增援的秦军,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突袭定陶城,项梁战死,楚军溃败。

项羽、刘邦得知消息后,不敢再向西攻秦,收缩阵线与楚怀王向东南退守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附近。



章邯击败项梁军队以后,错误认为楚国地域基本安定,没有再进攻项羽、刘邦,而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把赵王赵歇,丞相张耳与大将陈余率领的赵军主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赵军利用深沟高垒等地形优势与秦军对峙,秦军日夜围攻,赵军处在朝不保夕的危难关头,赵王不断派遣使者向楚怀王及其他义军求救。

楚怀王不愿意项羽势力继续做大,回到彭城后趁势收回兵权,给项羽封了个长安侯的虚名,项羽心中充满对楚怀王的怨恨,他认为楚怀王的一切都来自于他与叔父项梁的馈赠,于是准备伺机报复。

楚怀王从反秦大局出发,决定出兵救赵,他任命曾任楚国令尹的宋义为上将军,全权统帅楚军主力,项羽和范增做为宋义的副将。

公元前208年10月,楚国救援部队到达安阳后,宋义命令全军扎营不再前进,赵国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但宋义依然无动于衷。

宋义计划等秦赵两军苦战不下,双方实力都基本消耗殆尽之时,再一举击破秦军,想坐收渔利。

项羽则认为宋义这个作战思路不可取,他多次当面建议尽快驰援出击:

一是不要贻误战机。40万秦军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我们联合赵军及其他起义军内外夹击秦军,胜算极大,如果再久拖不决,战场形势可能生变。

二是后勤补给吃紧。今年收成不好,楚军中粮食现在已经发生短缺,士兵们每天都要靠豆子野菜充饥,在供给吃紧的情况下,迅速解决战斗是最佳选择。

三是军纪处罚过重。现在军内规矩过于严格,稍有违纪就加重处罚,不够体恤士兵辛苦,大家士气低落,这就需要用迅速战斗来激发斗志。

这是《史记》中项羽论述当前敌我局势的一段记录,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有着较高的军事天赋,他能够把握大局,发挥自身优势,做到爱兵如子,善于因势利导。

项羽的论述分析也很有道理:如果楚军现在不及时渡河救赵,赵军就难逃被围歼的结局。秦军在灭掉赵军之后,掉过头来乘胜追杀楚军,楚军并无多少胜算。只有楚赵联合其他义军,以优势兵力和高昂士气才可能战胜秦军。

宋义曾任过楚国最高军政统帅,本就对性格好强的项梁、项羽叔侄不满,如今项梁已经阵亡,他更不把项羽放在眼中。宋义自认为自己的作战方针比项羽要高明的多。

宋义拒绝了项羽的建议,继续驻兵等待。此时宋义的儿子被齐国任命为丞相,宋义不顾军情危急,而是亲自送儿子上任,还在距离安阳驻地三四百里的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大宴宾客。

当时正值天寒大雨,五万楚军士兵冻饿交加。项羽对宋义的霸道顽固极其不满,结合楚怀王防范疏远的态度,他与几名亲信开始筹划杀掉宋义,自己取而代之。

当楚军在安阳驻扎到第46天的清晨,项羽利用单独向宋义汇报事务的机会,在宋义军帐中将其刺杀,随后在亲信拥戴下,向全体将士宣称:“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宋义!”

宋义的等待无为和严苛治军本就不得人心,诸将领一致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一方面派兵追杀赴齐国出任丞相的宋义之子,一方面派使者向楚怀王汇报宋义谋反之事。

楚怀王心中充满愤怒怨恨,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正式封项羽为上将军,全权领兵救赵。




项羽重新开始军事部署。

他首先派英布率领两万士兵悄然渡过漳河,奇袭秦军粮道,截断敌人的后勤供给。

当秦军内部开始断粮,战斗力削弱时,项羽命令兵士们砸破做饭铁锅,烧掉兵营住房,每名士兵只带三天的干粮出战。当全军一起渡过漳河后,又把乘船凿沉于河中。

项羽和将士们用“破釜沉舟”自断后路,表达不胜利就战死的决心。

楚军全力进攻秦军,战士们以一当十,呼声震天,杀入敌阵。在其他各路起义军的协助下,经过9次战斗,秦军最精锐的40万劲旅近一半被歼灭于巨鹿战场,主将章邯仓皇西逃,其余副将或被俘、或阵亡。


巨鹿之战是年仅24岁项羽的“封神之战”。

项羽在大获全胜后召见各路起义军将领,他们对项羽又敬又畏,纷纷尊称项羽为诸侯上将军,项羽凭借自己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战则必胜的决心,杰出的军事谋略和卓越的指挥艺术,成为了反秦联军的总领袖。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与公元前624年秦穆公时期秦军伐晋的故事基本相似。当时秦军渡过黄河后,统帅孟明视带领士卒烧掉舟船,发誓不战胜对手绝不回国,最终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

这两起事件相隔417年,但是事件的背景和故事的主角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是秦国蒸蒸日上时的英雄辈出,一个是秦朝败落灭亡时的群雄环伺。




巨鹿之战,40万秦军主力惨败的消息传到咸阳,朝野震惊。

二世并没有痛定思痛深刻反思,重整旗鼓再谋新策,而是迁怒于章邯及将领们的无能,于是派人赶到前线严厉“督责”。

章邯惊恐不安,派长史司马欣回朝亲自向二世奏明战况,请求下一步指示。

司马欣到咸阳后,首先求见赵高,但赵高根本不接见,司马欣了解到赵高近期在朝中所做作为后,担心赵高会暗害自己,于是连忙逃出咸阳,赵高果然派人追杀,但是没有成功。

司马欣逃回军中,汇报完本次咸阳之行的情况后,章邯与身边心腹对二世失望透顶,大家商议后决定:

现在二世与赵高“督责”发难,丝毫不考虑战局战况发展;各地反叛势力又风起云涌,秦朝命不久矣。项羽起义军穷追猛打,秦军士气低落难以为战,而且也没有粮草后勤供给。与其这样坐以待毙,倒不如率领剩余的20万秦军临阵起义,投奔项羽。

章邯的倒戈,是二世、赵高又一次把自己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假如章邯战败后,二世派兵支援,大加勉励,秦军重整旗鼓夺回失地未尝不可能,最差也可以退守关中,抵御起义军队的进攻。项羽、刘邦“入咸阳为王”的梦想绝不会来的那么容易和迅速。

章邯率领20万秦军投降项羽,这些秦军反倒被项羽安排为前队,计划开始进军关中。




关外盗贼不断获胜,章邯率兵投敌的消息纷至沓来,二世震怒,但他只能安排自己最信任的丞相赵高专责剿灭盗贼。

赵高心中开始恐慌,他明白自己无力平定叛乱,如果造反形势愈演愈烈,二世到时候追究自己欺君失职,那就是灭族的大罪。与其等到二世追究,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杀了二世,自己来做皇帝。

赵高下定决心后,与担任咸阳令的女婿阎乐,担任郎中令的弟弟赵成密谋,安排阎乐冲入宫中暴动,赵成负责内应,三人迅速开始了行动。

赵高在篡位夺权方面,很是心思缜密,他担心阎乐有变,就以孝敬的的名义把阎乐母亲挟持到自己府中,作为人质。

赵成谎称宫中有大贼,赵高便安排阎乐率兵进宫抓捕。阎乐率千余士卒冲进二世居住的望夷宫,杀死阻拦的侍卫、郎吏、宦官,二世身边人四散逃走,只剩一个小宦官陪伴。

二世这时才明白赵高要杀自己,他埋怨身边的宦官说:你为什么不早些提醒我,我也不至于落到如此地步。

宦官小声回答:我不敢说实话,才得以保命,假如说了实话,那早就被你杀了,哪里能活到现在。

阎乐与士卒找到了二世,在阎乐的威逼下,二世自刎。

二世是深得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自幼长于宫中,满眼所见皆是权势享受与吹捧献媚。他没有任何政治历练和治国经验,但却养成了偏听偏信的性格,残暴专制的作风。

法家思想指导秦国实现了统一辉煌,但也塑造了愚昧屈从的臣子性格。二世赐死12位公子、10位公主,其间没有任何人敢于反抗而甘愿被杀,宗室贵族和臣僚们对于二世都是尽心服从。

二世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中,扶二世登基的是赵高,最后杀了二世的也是赵高。

此时的秦朝执政集团内部彻底分崩离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再稳定政局了。




据传说,赵高成功谋杀二世后,欣喜若狂,他拿出皇帝的玉玺佩带在身上,想亲自当皇帝。他走到皇帝宝座前,准备坐上去,但是发现朝中诸臣均无动于衷、不理不睬,这时宫殿都在摇晃,好像要坍毁似的。赵高明白群臣不会同意他称帝,老天爷也不允许,只好作罢。

赵高召集诸臣,提出立秦始皇之弟子婴为秦王,获得大家赞同。

按照礼仪规范,子婴需要斋戒完毕后,在宗庙举行上位仪式。

子婴充满对赵高的仇恨,他与两个儿子悄悄谋划:赵高杀了二世,害怕群臣反叛,才立我为君。据听说赵高已经与反叛的楚军联系,计划投奔做内应。我如果去宗庙参加上位仪式,他可能会在宗庙杀我。但是如果我称病不去,赵高必定亲自前来问候,到时我们在这里杀了这个大奸臣。

赵高派使者来催促子婴到宗庙会见群臣,子婴称病不去。多次催促无果后,赵高不知其中有诈,亲自到子婴斋戒的地方邀请。

赵高见到子婴,责备说到:宗庙上位是重事,你怎么能不去呢?

子婴并不答话,直接拔剑刺死赵高。

子婴来到宗庙,向大家宣布赵高的罪状,并下令诛其党羽和三族,群臣拍手称快。

明朝学者陈伯康在《读史》诗中写道:“赵高利少主,矫制诛扶苏。一念误国人,三说感李斯。望夷眩鹿马,赤族诚天诛。”他认为赵高是乱秦的祸首,这位深深影响秦朝历史进程,加速秦朝灭亡的奸佞小人最终受到灭族的惩罚,是罪有应得。

我们不能把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赵高,他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总体执政方略的失误,这个失误的后果只是在二世时期逐渐显现出来。后世对赵高的批评也更多集中在权欲熏心祸国殃民,寡廉鲜耻不择手段,背信弃义阴险狡诈,操纵朝政胡作非为等方面。

子婴诛杀赵高给岌岌可危的秦朝似乎带来了一点复兴的希望,但秦始皇和二世造成的灭亡之势已经无法逆转,刘项大军的铁蹄正在奔来,即将踏平这块曾经充满希望,曾经铸就辉煌的土地。


下期预告:《秦朝灭亡》秦朝从上向下推行的政治体制革命,是20世纪以前中国唯一的真正政治革命;“书同文、行同伦、车同轨、量同衡”则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奠定了中华文化千年传承的根源。这两个观点,是后代所有中外学者的共识。

每周二、周四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定陶   巨鹿   楚国   项羽   宗庙   起义军   宦官   秦朝   丞相   刘邦   秦汉   历史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