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康熙王朝》电视剧迷惑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康熙!

康熙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过长期的社会动乱,人民普遍盼望太平,渴望过上安定生活。顺应广大人民的这一正当愿望,康熙帝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其坚韧不拔的努力,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从而使他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最为优秀的帝王之列。大致说来,他对当时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数点:

第一,清除权臣,扭转错误的治国方向。康熙初年,清朝中央政权由四辅政大臣代为摄理。四辅政大臣执政之初,虽然于顺治败政多所匡正,同时,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政体形式,对于清朝最高权力的承先继后也不无作用。但是,因为这些辅政大臣都出身于满洲上三旗,前此未膺全局之任,识见狭隘。辅政期间,考虑和处理问题,大多带有极深的民族偏见和派别私利,因而,在政务处理中做出了不少错误的决断,对汉族士人、地主阶级和广大人民都普遍地采取高压政策。

这样,这一时期,满汉民族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在一些方面更加尖锐。与此同时,为了派别私利,辅政大臣之间还攻讦内斗,不但导致了满洲统治集团的分裂,同时也构成了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如果不加纠正,势必要严重危害清朝统治。

在此历史关头,康熙帝经过周密部署,一举翦除鳌拜集团,将最高权力夺归己手。历史上,太阿倒持、皇权旁落的现象曾多次发生,不少帝王机谋算尽,夺回权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目的只是夺取权力,因而,权力虽然转移,而国家政治却并无起色。

与那些前代帝王不同的是,康熙帝不以夺权为止,而且,还利用权力改变辅政大臣执行的错误政策,从而扭转了数年以来错误的治国方向。因而,这一历史事件,不但在当时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此后清朝政局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第二,平定“三藩之乱”,恢复安定政局。康熙帝亲政之初,三藩割据南方。这一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但至康熙时期,三藩尚各拥重兵,以致枝大于干,构成了对清朝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同时也破坏了安定的政治局面。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康熙帝抓住时机,坚持撤藩。

而后,在三藩发动叛乱时,尽管三藩气焰嚣张,康熙帝也毫不迟疑地调动军队,大张挞伐。与此同时,他还讲究策略,抓住重点,区别对待,对于叛乱势力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从而扭转了一个时期中颇为被动的局面。

历史上,藩镇割据并不鲜见。由于在位帝王无能,藩镇割据或与该朝相始终,致使国家长期分裂;或者一味地进行讨伐,以致一败涂地,使得藩镇反臣为主,易姓换代。平定三藩的胜利,不但使得历史上的悲剧未能重演,而且也开创了长期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第三,重视边疆开发,维护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并未陶醉于胜利之中,而是将眼光扫向了边疆。其中台湾孤悬海外,地理险要,久为西方殖民者所觊觎,兼之当时郑氏政权又奉明正朔,与清朝政府为敌。故而康熙帝从战略角度出发,进行了统一台湾的军事活动,并于统一台湾之后,设县管理。

台湾的统一,不但消除了清朝政权巩固和发展的一个隐患,而且也挫败了西方殖民者从东南沿海侵犯中国的罪恶阴谋,对于安靖海疆,巩固国家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土地广袤的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大片领土及当地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康熙帝既不像前代一些帝王那样穷兵黩武,毫无道理地发动战争,以致对内加重人民负担,对外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像一些前代帝王,在少数民族政权兴兵内犯之际屈辱求和,以搜刮人民血汗输贡对方来保持儿皇帝的宝座,而是从实际出发,承认少数民族政权,允许少数民族有自决的权利。

但是如果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兴兵内犯或者不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侵犯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康熙帝也决不允许。因而,在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向喀尔喀蒙古和清朝中央政府发动进攻时,他即毅然命将出师,加以讨伐。后来,准噶尔首领策旺阿拉布坦出兵侵犯西藏,当时康熙帝虽然重病在床,但是为了维护边疆的安靖和国家的统一,仍然再度出兵征讨。

这些战争,扩大了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领土,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控制,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互相融和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近代中华民族的最后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坚持独立,抗击外敌入侵。清朝初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进一步加紧东侵,除了在中国东南沿海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活动之外,沙俄政权还向我国东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活动,强占土地,建立据点,杀勠人民,抢劫财物。凡此种种,都严重地侵犯了我国主权。为了制止其侵略行径,康熙帝极力争取和平谈判解决双方争端,但是也不害怕战争。因此,在谈判中和战场上都获得了胜利,从而与沙俄政府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通过这些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华民族避免了成为殖民主义侵略势力的首批牺牲品的命运,为后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也赢得了时间,就此而言,在捍卫民族独立、抗击外敌入侵方面,康熙帝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提倡满汉一体,极力缓和民族矛盾。康熙初年,虽然清室入关已经二十多年,但是由于对清朝军事征服过程中的残酷屠杀创痛至深,兼之随后而来的民族高压政策,满汉民族矛盾仍然相当尖锐。不少汉族士人在武装斗争失败后义不事清,他们或远走海外,奔走呼号,继续从事抗清活动;或隐遁山林,著书立说,总结明亡历史教训。

与此同时,广大汉族人民的各种零星反抗斗争也仍在继续。对此,四辅政大臣执政时期,曾经变本加厉地推行镇压政策。在继续以军事力量镇压武装反抗的同时,还先后制造了庄氏史狱、江南奏销案、通海案,对广大汉族士人、地主给以残酷打击。这种简单的高压政策,显然不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也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

康熙帝亲掌政权之后,立即审时度势,改变政策。对于已仕的汉族官吏极表倚重,甚至在满汉官员发生矛盾时,也不问民族出身,只据事理曲直加以处理。对于义不事清的汉族士人,则先后通过荐举山林隐逸、开博学鸿儒科等,极意加以招徕,授以显职。实在不能招致的,只要他们不在政治上进行反清活动,也不予勉强,并加以保护,甚至还待之以礼。

此外,还先后下令永停圈地,修改逃人法,实行更名田,承认并保护广大汉族地主和劳动人民正当的物质利益。除了剃发、衣冠之外,对于汉族人民的其他习俗则均表尊重。另一方面,他本人还努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号召满洲贵族、官员一起学习,以改变他自己和满洲在广大汉族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所有这些,固然是出于理政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取悦汉族人民,征服人心。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康熙时期,汉族人民的地位有所提高,满汉民族融和的步调不断加快,满汉民族矛盾也大大缓和。历史上,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时期,是否注意处理民族关系,往往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危和决定着统治时间的长短。

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如元朝政权在这些方面并不自觉,因而统一全国后,前后存在不过几十年。而清朝却统治全国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成为自秦朝之后在时间上仅次于汉、唐、宋、明等汉族王朝而高居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首的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对此,作为入关后的第二代君主,康熙帝所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项政策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六,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作为一个杰出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康熙帝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貌似强大的明朝政权亡于一旦给他以极其深刻的教育,为了避免重蹈明亡覆辙,康熙帝在位期间,先后采取各种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将封建国家对人民的剥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多次蠲免赈济的基础上普免天下钱粮和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都为亘古所未有。在此同时,他也比较注意整顿吏治,兴廉惩贪,禁止加派私征,限制各级官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额外剥削。在个人生活上,他也极力抑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以免加重人民负担。

所有这些,不但保护了生产力,而且,由于受惠面遍及各个阶级阶层,也大大缓和了封建国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增加了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三代以后,多数王朝都因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而至变乱甚致亡国,而清朝又是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入关统一过程中还曾对广大人民反清斗争予以残酷镇压,同时还推行剃发、圈地、投充、逃人法、易衣冠等反动政策。应该说,较之历史上的其他王朝,广大人民遭受的压迫更为深重。但是,康熙时期,人民反抗斗争却相对处于低潮,这不能不承认康熙帝的上述政策起了重要的弥补作用。就此而言,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缓和阶级矛盾方面,康熙帝取得了成功。

第七,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繁荣。衡量一个政权统治者对于社会和历史起了进步作用还是落后作用,一个重要尺度是看他推进经济发展还是破坏经济发展。康熙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以及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推行落后的政策,致使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面对经济残破局面,康熙帝亲政之后,先后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其中,永停圈地,实行更名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大了耕作面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重视工商,发展海外贸易,也开拓了人民的求生之源。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拨出巨帑,大力修治黄河,大大减轻了黄河为患的程度,保护了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康熙后期,全国耕地面积超过了明朝,人口也增至一亿以上。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国家收入逐年增加,国库存银常年维持在五千万两左右,出现了自从张居正改革以后百年以来少有的好局面,清朝统治也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在历代帝王中,多数都是生于深宫长于深宫,对于生产发展,向来漠不关心,能够听其自然发展,不予破坏已属不错,如果在位期间,做出几件有利生产发展的好事则更被史臣诩为明主。而康熙帝一生,冬忧风雪,夏忧雨旸,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产发展。和历史上的那些君主相比,实属凤毛麟角。

第八,重视文教,致力发展民族文化。在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康熙帝还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平定三藩叛乱之后,有鉴各地社学名存实亡,他大力提倡兴办义学,致力于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此同时,他还先后为全国各地的著名书院书匾赐额,大力提倡兴办书院,以期促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以至不长时间,全国新建和修复、重建各地书院将及千处,不但在数量上较建立书院最多的南宋和明朝嘉靖年间成倍增长,而且在分布区域上超过元朝。

对于八旗子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他也奖掖有加,不遗余力并采取措施普及八旗教育,从而加快了满汉民族融和的步伐,大大提高了八旗子弟的文化素养,并涌现出像纳兰性德这样著名的诗人。为了总结并发展两千多年来的古代文化发展成就,他还先后组织编修《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子史精华》《全唐诗》《全金诗》《古今图书集成》等著名典籍,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不但对当时文化事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此后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值得称道的是他对自然科学也极表重视和关心。在他在位期间,中国自然科学发展迅速,中西自然科学差距也有所缩小。历史上,朝廷兴办学校,帝王组织修书并不少见,但是,将之普及庶民,广至边疆者当属寥寥,重视并亲自研究自然科学者,更是绝无仅有。因此可以说,康熙帝的文化成就无论在深、广两个方面都大大超出了历代帝王。

千秋功业,任人评说。康熙帝在位期间,由于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夺取、保持和巩固最高权力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在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在处理阶级、民族关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获得了成功,在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毫无疑问,他是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帝王而被载入史册的。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康熙帝的事业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政策得当之外,他的一些特有的优良作风和性格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风和性格,不但为他的成就增加了一层光彩,同时,也使他在中国古代帝王群中有突出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满洲   康熙   汉族   王朝   汉民   清朝   少数民族   帝王   政权   矛盾   时期   作用   电视剧   民族   政策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