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尊重


前文说到,我们在和孩子沟通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本质就是尊重孩子。

作家亦舒在《美丽新世界》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日常所犯最大的错误,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把这个坏习惯改过来,天下太平。”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在上学,没有太多感触。年岁渐长后,回过头来看,我不禁深以为然。

我们面对同事、普通朋友时都能做到有礼貌、有分寸,但面对家人,尤其是面对孩子时,我们常常忘了什么叫尊重。

我的同龄人中很少有谁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我的父母也不太懂这些。多年前,我妈妈擅自拆过我的信;我爸爸想试试剪刀是否锋利,随手抓起我的头发剪了一缕;我工作后染了头发,过年回家,我爸说了无数遍“不好看”……除了这些,还有多得数不清的教训、责骂。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成为父母后,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难免有做不到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听朋友说:“我也不想这样,我也想高高兴兴地,每天和颜悦色地跟孩子相处,可孩子真的太难管了。说了一遍又一遍都不听,我有什么办法?”

真的没办法吗?

有时我说起谁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错,孩子被教育得特别有礼貌,学习也很自觉,有的朋友会反驳说:“那是他家孩子乖,换成我家这个,他早崩

溃了。”

我想了想,觉得可能也有点道理,便建议道:“你要不要看看亲子教育类的书?我前段时间看了一本育儿方面的书,写得挺好的。作者是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权威,有时也会在微博上跟读者互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我觉得他的很多办法都不错,很实用。”

朋友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现实就是小孩很难管,分分钟气死你,什么理论都没用。”

真的是这样吗?那些“熊孩子”是天生就“熊”吗?那些学习自主性强的孩子,是生下来就爱学习吗?那些善于思考、有学习计划、对未来有规划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家的基因好,所以天生就这样吗?

我想不是的。

李老师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高中英语老师,只要是她带的班级,期末考试时,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总能排在同年级的前两名。忘了说,她带两个班。

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除了李老师本身的教学实力很出色外,也跟她平时与学生相处时非常尊重学生有关。她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学生偶尔犯错,她也不责怪,有时还会拿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开玩笑,告诉大家自己犯过的错,以及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学生都很喜欢她,有时遇到一些小烦恼,不愿跟父母说,反而会向她寻求建议。

我曾问过她,为什么她能跟学生相处得那么好,像朋友一样?李老师笑着说:“我觉得他们都很聪明、很可爱,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只是比他们早出生几年,多了一点生活经验而已。”

听到她这番话,我想起另一个朋友,也是英语老师。他曾在一次聚会中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学生远不如我们那个年代的了,学习一点不自觉,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写作业,考试的时候全不会,我真的很苦恼。”


我问李老师:“你们照学生学习时自觉吗?是不是也要整天

盯着?”

证行,我会不量有置一些比做有趣的作业,有时候还会让他们

三送一,这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写。总的来说,我布置的作业不算多我比积我烟他们多看书,很多学生会跟我佛英文原蔽书看,我们家的藏书都快被借光了。”

我想,如果我是李老师的学生,我也会很愿意跟地交流,并尽力完成英语作业的。

写到这里,我回头看了一下前面提到的朋友的言论。他认为学生难管、不听话。这个“难管”和“不听话”很有意思。我的朋友说这话的前置条件就是,他认为,学生应该“服管”,应该“听话”。

一个需要我们“管”,需要“听”我们话的人,我们会尊重他吗?我想是不会的。如果我们怀着要“管”孩子,要孩子“听话”的心思,便会在不自觉中把自己放到更高的位置,那么,不管我们自认为有多尊重孩子,都很难真正跟孩子建立起平等关系。

反观李老师,她认为学生都很好,有很多值得她学习的地方,这就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放到了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在和学生的日常互动中能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感受到了她的尊重,加上她本身教学水平过硬,使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时自然就很自觉,跟她的关系也就日益亲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难怪她的学生都喜欢她。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多向李老师学习,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不要总把自己放在家长的位置,想着要“管”孩子,要让孩子“听话”。

要知道,高中的孩子已经接近成年,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是大人了,非常需要得到父母、老师的尊重。如果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很可能会大吵大闹,或者跟父母冷战,父母此时如果依然有孩子“难管”“不听话”的想法,便很可能加深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有一段时间,我的同事小莫常常在办公室走廊上打电话。我无意探听他人隐私,但她大概是气急了,所以说话的声音比较大。有几次我听到她咬牙切齿地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跟男生一起吃饭?你要不要脸啊?……我怎么跟你说的?不行!……”

小莫是单身母亲,独自抚养一个女儿。小莫对女儿的教育,尤其是两性方面的教育非常关注。如果女儿跟男生有什么互动,小莫很容易暴跳如雷,有时气到口不择言,就会说一些非常伤害女儿感情的话。

我曾在公司年会上见过小莫的女儿。小莫的女儿是一个很活泼、很可爱的女孩子,相貌也十分秀气。在青春期的时候,如果有同龄男生对她产生好感,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小莫不这么看,她恨不得完全隔绝女儿和男同学的来往,不让女儿和任何男生接触。她觉得,只要不接触,就不会有“早恋”的倾向,而如果女儿不顾她的反对,非要和男生有来往,就是想谈恋爱了,就是“不要脸”。


当我听到小莫对她女儿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非常震惊。在面对我们这些同事的时候,小莫很友善,总是面带微笑,说话也柔声细语的。我一度认为她是公司里脾气最好的人。听到她和她女儿的通话,我想,她大概是把所有的坏脾气都发到她女儿身上了。

作为同事,我不能干涉小莫的家事,只是每次看到小莫出去打电话,我都不由得为她女儿捏一把冷汗。

一天下午,小莫出去接了个电话,接着匆匆跑进办公室收拾东西,说要请假。我们问怎么了,小莫说:“刚才我女儿的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我女儿从学校翻墙出去了。我回去看看我女儿回家没有。”

后来,我们从跟小莫比较熟悉的同事那里听说,小莫那天骂了她女儿一顿,她女儿一时想不通,就打算离家出走了。小莫在火车站找到她女儿的时候,她女儿说要出去工作,自己养活自己,再也不花小莫的钱,再也不想见到她。


小莫家的例子比较极端,我们大部分家长不至于像她那样对待孩子,但从她身上,我们也能明白一些道理。

孩子也是人,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物,我们不能试图控制他们,不能毫不顾忌他们的感受。

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也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与孩子彼此不尊重的家庭,难免会有争吵、矛盾。孩子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弱势群体,而且心智不成熟,面对矛盾,他们采取极端手段处理的可能性很大。真到了那时候,我们后悔都来不及。

当然了,我也听很多同龄人,甚至年轻一辈人说:“孩子没那么脆弱,我小时候经常被骂,心理也挺健康的,没什么创伤。”对此,我只能说,他们很幸运。如果他们把耳朵竖得更直一点,让自己更有同理心一点,也许会听到,还有很多人说“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在等父母说对不起”,“父母是祸害”,“幸运的人一生都在享受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是“金刚不坏之身”,何况即使孩子是“金刚”,对他们温和一点又有什么坏处呢?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隐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态度跟他们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尊重我们,才会愿意跟我们分享心事,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才能变得更平和、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作业   英语   家人   同事   女儿   父母   男生   老师   孩子   朋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