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人言“秦皇汉武”,秦皇是始皇帝嬴政,汉武就是汉武帝刘彻。秦始皇首开先例,功盖万古,刘彻不过是汉朝中期的一个皇帝,为何能与秦始皇齐名呢?

其实,刘彻虽不是开国皇帝,但汉朝却是在他的手中走向鼎盛的。

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成就都远远超过前代,这都要归功于他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一改汉初的政治理念,实行了全新的政策方针。

汉初的朝野形势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老子》 六十一章

战国纷争数百年,天下疲敝。秦统一后,不恤民力,很快被推翻,天下随即又陷入战乱。

等汉朝平定群雄之后,摆在统治者眼前的是一个破碎残缺的社会。人口稀少,经济崩溃,国家体制亟待重建。而与此同时,汉朝外围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匈奴。

汉朝的初代统治者不得已,只有采取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之策。

开国伊始,国内连像样的马匹都不好找,百官上朝甚至有乘牛车的。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匈奴单于在公元前200年引兵犯境,刘邦率军亲征,竟被围于白登。

待转危为安后,汉朝统治者决定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一定要把汉朝打造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从此,对内和对外的两条基本国策就被确立起来,不论是谁当政,都必须遵守。

对内政策就是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农业发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国家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收上来的赋税都储存起来。对外政策就是暂时不与匈奴发生大战,送皇室女子前往和亲,而国内则加紧养马、练兵、备战。

经过惠帝、吕后的治理,国家的元气基本恢复了过来,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大病初愈了。病虽然好了,可身子骨还很弱。

所以,文帝、景帝继位之后,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韬光养晦,积攒力量。

文景二帝时期,国家发展速度很快,原先简单的政策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他们在位期间,改进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之制度化、规模化,并且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儒家、法家思想补充黄老思想的缺失。

在这期间,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出现了。这标志着汉朝已经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家了,好比大病初愈的人,经过调养和锻炼,现在已经生龙活虎了。

但是国家的权力和财富在黄老政策的影响下,非常散乱,难以为中央政府所用。

如果中央政府想做一番大事,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政治局面,把权力集中起来。

年轻的汉武帝上位之后,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成功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

武帝的政治智慧

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可以以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划分。

我们先说一说武帝在思想方面作出的调整,因为思想方针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活动的基础。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称这段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

自刘邦至刘彻,凡六十年,汉朝一直使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道家思想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但不利于皇权独尊。皇权不能独尊,则集权就是一句空话。

而儒家思想里的大一统理论和君臣纲常思想正好符合汉武帝的需求,他多次召天下贤良对策,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的思想体系,让武帝眼前一亮。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构建的儒家思想体系,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思想变革同时进行着的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转变。

在政治上,又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来论述。中央里阻碍皇权独尊的有两大势力,一是丞相府,二是外戚集团。汉武帝即位初期,屡屡被这两大集团掣肘,所以,他迫切希望能改变局面。

汉初丞相的权力非常大,因为担任丞相的大都是开国功臣,他们可以过问全国政务,浏览各地奏报。

国家大事必须与丞相共同商议,政令必须经丞相府同意后才能发出。总而言之,丞相是百官之首,也就是政府首脑,皇帝做事不能不顾及丞相。

武帝为了打破这种权力制衡,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他在内廷成立尚书台,召集一批才俊充任尚书,管理皇帝秘书事务,实际上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另一方面,他自己亲自过问全国政务,严格限制丞相权力。改变必须从侯爵中选拔丞相的惯例,降低丞相地位。

外戚集团在武帝初期十分庞大,他的祖母窦太皇太后和他的母亲王太后背后都有庞大的家族势力。

武帝一生中又宠幸过许多夫人,所以,外戚问题贯穿了武帝朝始终,但终究没有因之而动摇汉朝统治。

武帝解决外戚势力的方法倒是很简单,就是靠相互制衡,并狠心打击过于突出的外戚。毕竟外戚只是依靠皇权而存在的,如果皇帝孱弱,外戚就得以擅权。

但武帝是英武之主,岂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一旦感受到威胁,他就会果断出手,很多外戚最后都烟消云散了。

中央的问题说完,再说一说地方。中央对地方长期处于放任状态,不论是郡县还是诸侯国,都得以自由发展。

地方实力壮大,对中央形成威胁,在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七国之乱。但问题的根源仍在,而武帝则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于地方郡县,还是比较容易掌控的。为了进一步了解郡县的实际发展情况,武帝将文帝时期不常使用的刺史制度常态化,将全国分为十三州,每州都常设一名刺史。

而对于在景帝时就已经元气大伤的诸侯国,武帝决定用温和的手段来处理。

武帝向诸侯国发布了推恩令,命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子嗣,嫡子继承爵位和大部分土地,其他庶子降爵,可以得到少量土地。

这项制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性的,这样一来,诸侯国越来越小,直到自然消亡,对朝廷构不成威胁了。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一改之前文景二帝的放任政策。

文景时期,中央允许诸侯国自由铸钱,文帝甚至允许私人铸币,全国各种钱币鱼龙混杂,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而对于商业活动,之前朝廷也很少干涉,只是收取一点象征性的赋税。

武帝认为,几十年来商人富起来了,可国家却受益很少,这样下去非常不利。

所以,他下令全国范围内不准再私铸钱币,同时把盐铁等战略物资的采集买卖收归国有,并向商人按照各自收入收取明额赋税。

在军事上,为了建功立业,提高个人威望,武帝改变了汉朝的整体防御策略,利用几十年来积攒的财富和人马,主动进攻匈奴。

卫青霍去病数次率军远征塞外,深入大漠,犁庭扫穴,尽屠夷种。匈奴残部远遁漠北,再不敢在漠南建立王庭。

武帝在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调整,使得他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

他成功将汉朝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但他的一系列措施所带来的不仅是颂扬和辉煌,还有非议与血泪。

功过难以评说

武帝渴望中央集权的背后,是皇权独尊思想在作祟,而武帝本人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一旦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力,他就渴望用这种权力做出更伟大的壮举。

他的很多行为巩固了汉朝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有一些行为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致使民怨沸腾。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苏轼:《东坡志林》卷四

武帝统一思想,独尊儒术,为国家的思想定位,指明了方向。

儒家的复兴,促进了两汉经学的繁荣,是中华文化璀璨成果的一部分。

但也是因此,儒家的地位不可撼动,后来阻碍了思想潮流的变迁,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一直以来颇有争论。

武帝最没有争议的政策集中在政治、经济领域,他在中央设置内朝尚书令,在郡县设刺史,在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在经济领域实行盐铁专营等,都是划时代的壮举,很多经验我们至今仍在学习和使用。

而对武帝批评声音最大的,都集中在他的军事策略上。

他在位期间打败了匈奴,后来又出征西域。有人认为连年征战导致了武帝后期底层人民生活困顿,几致发生大规模民变。

因此,武帝的军事成就是建立在人民的痛楚之上,不仅不值得称赞,还要大力抨击。

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可武帝平定匈奴的功绩,而对于后来出征西域的战事则尚未有定论。

汉武帝虽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但他在位期间,西汉走向全盛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说,在历史贡献上,汉武帝是功大于过的。

结语

汉武帝晚年在轮台下罪己诏,为出征不利、增加赋税等事项向天下臣民致歉,一个掌握全国大权的皇帝能有如此姿态实属不易。

同时也可见,武帝对自己政策实施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清楚的,或许他也早就料到后人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

开头我们解释的“秦皇汉武”,其实在古代不止是褒义,还含有一种抨击的意味。即指责汉武帝除了像秦始皇一样武功彪炳,还跟秦始皇一样不恤民力。

但好在武帝晚年及时停止了一些激进的政策,才没有重蹈亡秦的覆辙。


参考资料:

[1]王志国.从遏绝染指到专擅权钺——汉武帝防范外戚的举措与局限[J].兰台世界,2022(11)

[2]周东辰,崔雷.《推恩令》与“大一统”思想[J].知与行,2019(03)

[3]孙喆.略论汉武帝集权之术——以尊儒和霸王道杂之为主[J].社会科学论坛,2015(01)

[4]哈萨.略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J].内蒙古电大学刊,1988(12):1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汉武帝   郡县   外戚   普天之下   汉朝   丞相   匈奴   措施   思想   政治   政策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