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新芦山新发展

来源: 原创稿

宁静清幽的汉姜古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鸟儿歌声婉转动听……

走进位于四川省雅安市东北部的芦山县,便能看到一栋栋大楼错落有致,街道上人来人往,商场、餐饮、茶楼生意兴隆,很难想象,这里曾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的地方。十年里,勤劳的芦山人让这座古城面貌焕然一新,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侯杰摄

常态化教育 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坐落于芦山县汉姜古城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以"新路·新生活"为主题,通过纪念馆里的照片可以清楚了解到,芦山在践行“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子,芦山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一片废墟之上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目前,该纪念馆已成为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基地一窗口”的重要展示地。

在纪念馆不远处的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学校里,全校师生们正在开展防震减灾演练。随着地震预警的报警声响起,该校师生们正有条不紊地撤出教学楼,快速地跑到应急避难场所。

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的师生正在进行应急演练。侯杰摄

“从预警发出后,所有师生到达操场整个过程在3分钟内完成。”芦阳第二小学校长姜雪艳介绍,学校在十年前的地震中受损严重,于2015年9月完成了异址重建,现在学校位于新校址。

师生们正在跳防震减灾操。侯杰摄

“我们每班都配有4名安全员,他们会定期清查班里人数,在突发情况时,不能漏下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姜雪艳说,防震减灾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师生们遇到灾情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培养学生在突发状况下的保护自身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

科技赋能 助力新芦山产业发展

“我们规划建设50万锭智能棉纺生产线,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全面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走进位于经纬·芦山绿色智慧纺织园的圣善纺织厂里,入眼一片繁忙景象,公司负责人刘一铭正忙着指挥工人有序生产。

圣善纺织厂。侯杰摄

近年来,芦山县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高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圣善纺织便是该县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代表企业。

“我们采用经纬纺机智慧纺纱系统,不光加快了产业的生产效率,还节约了生产成本。”刘一铭介绍,该公司通过全智能化体系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厂房入口处的“数智世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查看每台机器的运作情况,科技感十足。

十年发展变迁,纺织产业在芦山由弱转强,逐步形成了贯通化纤、纺纱、织布、制衣于一体的现代绿色纺织产业集群。目前,芦山有30家纺织企业,年产棉纺135万锭,包覆纱104万锭棉纺产能占四川省1/10,包覆纱产能占西南1/3。2022年,芦山纺织产业实现年产值39.7亿元,“西南纺织在芦山”的招牌初步打响。(侯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芦山   雅安市   芦山县   纺纱   棉纺   纪念馆   古城   传统产业   基地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