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秀:毛主席的首任妻子,虽未被承认,但建国后主席却为她破例

文:知识分子李一

编辑:知识分子李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这是一代伟人毛主席为妻子杨开慧写的诗,表达了自己当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毛主席与杨开慧的事迹一直以来都为大家所熟知,他们之间真挚伟大的感情也不断被许多人所歌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杨开慧并不是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

在认识杨开慧之前,毛主席已经在湖南老家结过一次婚。

这门亲事是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进行的,与毛主席结婚的这位女子,名叫罗一秀,是他的同乡。

自从罗一秀来到毛主席家中,便尽心尽心力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毛主席的饮食起居。但是,贤惠能干的罗一秀却英年早逝,在她年仅2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世界。

面对罗一秀的离去,毛主席感到十分惋惜和愧疚。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反对以任人唯亲的方式安排工作,对于自己的亲戚朋友也不例外,最后却为罗一秀作出让步,二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一代伟人为她做出这样的决定?

于封建时代,初识毛主席

故事的开始还发生在那个充满封建传统思想的年代。

罗一秀与毛主席是同乡,都是湖南韶山人,恰巧的是,二人祖上还沾亲,这令两人的关系又更近了一步。

罗一秀出身于一个在当时来看还相对富裕的家庭,早年,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读过一些书,也识不少字,容貌秀丽,品行端正。

可能是受到传统封建礼教文化的压制,也可能是由于当时陈旧糟粕思想的影响,那个年代的许多人,尤其是女性,社会对她们的要求居多。

社会要求她们要勤俭持家,要相夫教子,要孝顺公婆,当自己的丈夫外出时,还要自力更生,甚至要不舍昼夜地在田地辛苦劳作,养活照顾一大家人。

最令人难以释怀的一点就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婚姻大事面前,许多人都是被父母强行安排结婚,不能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自然而言,这样的婚姻,终究是不幸福的,有些可能到还发展成一场悲剧,闹剧,最后惨痛收场,但是话说回来,相爱的两个人走入婚姻的殿堂,就一定会幸福吗?一定能走到最后吗?

答案也不一定,但是一开始就不相爱的人一同步入婚姻,肯定是不幸福的。

毛主席与罗一秀的婚姻就是这样。

早年的毛主席已经就是一个浑身充满抱负的有志青年,他有着自己明确的生活方向和清晰的人生目标,他的志向就是努力读书,然后去看世界,改变世界。

他厌恶旧社会的封建礼教文化对人性的压制和束缚,渴望自由恋爱,坚定不移地要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事实证明,伟人就是伟人,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成为伟人,就是在于他能够想常人不能之所想,做常人不能之所及的事,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有智,有谋,知行合一。

面对这桩亲事,毛主席在内心是极为不愿意的。

首先,他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当时他才14岁,正是读书求学的年纪,就这样选择结婚,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他根本不喜欢父母为他选择的这位结婚对象。

尽管罗一秀也读过书,也认识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在毛主席看来,她还是不能与自己实现思想上的同频共振,同向聚合。

罗一秀是在传统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她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当时的传统思想上,在她看来,照顾好家庭,养育好孩子,就是自己应尽的本分。

也正是如此,毛主席并不喜欢她,甚至很排斥这门亲事,他直截了当,向父亲表示不同意与罗一秀结婚,明确提出反对意见。

接受父母安排,步入婚姻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家人其乐融融,和气生财。但很多时候,受制于封建思想“三纲五常”的说法,例如,父为子纲。

因此,在现实的情况中,我们极少数能够反对父母的意见,既没有勇气,也没有理由,关键即使反对,最后大多数情况下都还得屈从。

更别提在那个年代,传统观念盛行,父母一贯以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来为儿女张罗亲事,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很少会过问自己孩子的意见。

父母觉得他们看来满意的,孩子肯定也满意,而且也必须满意,与他们的意见始终保持一致。

在父母看来,罗家与毛家两家自小交好,知根知底,而且,毛主席的父母非常喜欢这个能干勤快,品貌端庄的女孩,选择罗一秀做自己的儿媳妇,他们是非常满意的。

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毛主席终于还是拗不过父亲,就这样,毛主席与罗一秀结婚了。这时的毛主席14岁,罗一秀18岁。

结婚之后,毛主席向罗一秀表明自己对她的态度,他告诉罗一秀,自己并不喜欢她,虽然结婚了,也只是把她当成姐姐来对待,他面对罗一秀,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听到这些话时,罗一秀并不意外。

因为她自己也知道,毛主席其实并不喜欢自己,她并没有生气,反而一如往常地对待毛主席,对待她的家人。

罗一秀在做一个妻子的本分上尽职尽能,她在田地里拼命地干活,做家务也很勤快,还帮公公婆婆打理店里的一些事情,还事无巨细地照顾着毛主席的衣食住行,饮食起居。

而面对罗一秀所做的这些,毛主席也看在眼里,但是他的心里没有泛起任何涟漪。

白天忙完之后,晚上回到家,毛主席就一头扎进屋里读书,也不与罗一秀交流说话。

看到毛主席一如既往对自己冷淡的态度,罗一秀依旧不改初衷,坚持做好自己的事。

那个年代的女性,面对婚姻,总是抱有一种从一而终的态度,不管这段婚姻过得究竟怎么样,也不在乎自己在婚姻中的真实感受。

她们不懂得与丈夫进行交流沟通,也不关注丈夫内心的想法,只是一味地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日子就会过好。

可毛主席并不是这样想的,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相信通过学习,通过知识来改变生活,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改变世界不公的现象。

毛主席要做的事太多,不能局限在这方寸之间,更不能困在儿女之情当中。

积劳成疾,最终英年早逝

终于,毛主席去到新式学堂学习,读书,离开了家,毛主席这一走,罗一秀与他相处的时间就变得越来越少。

丈夫去外地读书,罗一秀担起了照顾家里的重任。

她不仅要帮衬经营毛家的店面生意,还要在地里干活,操劳着家里的一日三餐,晚上还要收拾家里,悉心照料着毛家父母的生活,忙不完的家务每天都在等着她去做。

对于这些,她从未有过怨言,并且十分尽职尽责,毛主席不在的这些日子,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众人皆夸赞她能干,善良,勤俭持家。

罗一秀的勤劳与贤惠也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可,收获了大家的喜欢,毛主席的父亲母亲越来越喜欢这个自己当初挑选的儿媳妇,只有毛主席还是无动于衷。

自古以来,事业和工作需要努力争取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多半就能成功,即便不成功,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收获比较好的结果。唯独感情这件事,全凭运气。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无论你怎样努力付出,如何牺牲自我,也终究是无疾而终。

罗一秀在毛家日夜操劳,尽心尽力,可能是太过劳心伤神,也有可能是经常在外风吹日晒,她的身体素质开始不断下降。

罗一秀最终患上了细菌性痢疾。受到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条件的限制,罗一秀在生病后不久就去世了,离世时,她才21岁。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毛主席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虽然他并不喜欢罗一秀,但是,他一直以来都把罗一秀当成姐姐来看待,两人相处这么多年,毛主席对他还是有感情的,尽管这样的感情不是罗一秀期待的儿女之情。

在罗一秀走后,毛主席只身一人,离开家,去到外地求学,后来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结识了众多和自己一样,满怀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救万千中国民众于水火之中。

在这之后,毛主席结识了杨开慧,两人自由恋爱,最终选择结婚。

毛主席将自己与罗一秀的事迹告诉了杨开慧,杨开慧知道之后,对罗一秀非常钦佩,同时也为她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

虽然毛主席与罗一秀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但是,毛家与罗家的关系一直维持得特别好。

在毛主席与杨开慧结婚之后,他还与杨开慧一起去看望罗一秀的父母家人,罗家也不介意毛主席再娶他人,毕竟自己的女儿已经去世多年,两家还是照常往来,一直保持着联系。

严以律己,却为她打破惯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经济需要建设,文化需要发展,为建设祖国,大量人才涌入首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之中。

这其中,不乏有人想要走捷径,找寻可乘之机。

为此,毛主席特意强调,不把自己的家人安排来北京工作,并且,他还呼吁各级领导干部在用人时要选贤举能,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任人唯亲。

许多人曾经都给毛主席写信,要他帮忙安排工作,这其中,有自己的亲戚,熟人,但是毛主席一概都回绝了。一旦帮了这个,那个也要帮,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这对别人来讲也是不公平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一贯奉行的此项原则,却因为了一个人破了例。

这个人就是罗一秀的亲弟弟,罗石泉。

毛主席回湖南老家探亲,让毛岸英去看望罗石泉,并且让他告诉罗石泉,他可以来北京工作。

毛主席这么做也是因为,他深知罗石泉的人品和才能,他认为罗石泉可堪重任,是可以扶持的对象。

同时,也是出于对罗一秀的敬重,还有兼顾着毛家和罗家两家多年来的交情,他想帮一帮罗石泉。

罗石泉知道此事之后,考虑再三,他表示,自己非常感谢主席还记挂着他,还有他的家人,也谢谢主席对自己的认可,与此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罗石泉认为自己目前在湖南老家的工作挺好的。

在老家,他有自己的地,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在这,工作也很稳定,很自在,自己的年龄也大了,不想再折腾了,他和孩子也没有想要去北京工作的想法。

毛主席果真没有看错人,罗石泉向来不追名逐利,只想着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知足常乐,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这大概就是我们多数人都向往而又遥不可及的生活。

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事情从来不分大小,工作一向不分贵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和路径,把自己当下的事情做好,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跟随自己的人生节奏去发展,就很美好。

对此,毛主席更加看好罗石泉,称赞他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回看罗一秀的一生,就她的生命周期而言,她是不幸的,年纪轻轻,就因病离世;但反过头来看,她的生命质量是非常厚重且饱满的。

罗一秀当时具体的生活环境,我们并不得知,但是,她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本本分分,勤劳刻苦,始终积极乐观地生活着。

从不抱怨日子有多难,一直不改初心,默默坚守,这样的人生一定充满了诸多的乐趣,意义非凡,在这个过程中,她一定是幸福的。

阅读完此文,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呢?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石泉   参与感   亲事   首任   英年早逝   湖南   伟人   老家   家人   内心   想法   妻子   主席   父母   婚姻   传统   喜欢   工作   罗一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