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之女朱敏:为了活下去装哑两年,一辈子不原谅当了叛徒的母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保存着一枚饱经风霜的列宁纪念章,这枚纪念章看似平平无奇,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一位巾帼英雄波澜坎坷、跌宕起伏的经历。

而捐献这枚勋章的人便是朱德元帅之女——朱敏。

在当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年幼的朱敏便被关进了德国的纳粹集中营,为保全性命,朱敏通过在营里装哑来减少敌人对她的注意力和警惕性。

为了能与父亲重逢,朱敏将苦难与悲痛狠狠咽进肚子里,直到与父亲朱德取得第一封书信联系时,已隔断四年已久的亲情终于得以联结。

但是朱敏和母亲贺治华的关系却如履薄冰,朱敏母亲与朱德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分道扬镳,自己也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如风雨中飘摇的幼小浮萍。

为何朱敏和生母的关系如此糟糕?朱德之女又为何会被抓入纳粹的集中营?

孤身飘零,集中营的苦难生涯

当时国家的人才领域缺口巨大,知识分子更是凤毛麟角,朱德告诉朱敏:“你现在年纪还小,需要学习文化知识,这对你以后大有用处。”

随即朱德决定将爱女送往一个专门为收留共产党国家的孩子而建立的——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读书。

被送往国际儿童学校的孩子不仅有朱敏,还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王若飞的儿子王一飞以及罗亦农之子罗西北,四人在毛、朱的带领下踏上了赴往时值飞雪凛冽的苏联。

天有不测风云,在孩子们抵达苏联明斯克的一个农庄后的第二天,德国纳粹的飞机、坦克袭来。

将前一日还温馨安详的南方顿时化为屠戮场,德军侵略者在苏联的国土上肆虐横行,远离祖国大陆的她又再度遭受异国战乱之苦。

疗养院中只有两个中国孩子,只可惜那个年仅12岁的男孩儿在一次夜晚想趁机逃走时,被外面四散无情的炮火炸死,尸首葬送在在异国他乡。

随后他们被俘虏送往当地地集中营中,朱敏和这一行的十来个孩子备受痛苦,德军纳粹毫不客气的将他们塞进闷罐火车厢内。

四周暗淡无光,不见天日,整日与瘟疫恶臭相伴,睡眼朦胧中还能听到那饱受病痛折磨的呻吟声。

这趟前往德国的列车足足行驶了七天,可对于朱敏来说却恍如隔世,当温热的阳光倾洒在自己脸上时,早已麻木的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成了幸存者。

在进入集中营前德军要求所有人换上统一服装,没收身上所有物品,朱敏此时身上仅有两个极为珍视的物件:父亲留给她的派克钢笔和一枚列宁纪念章。

可惜那支的钢笔太大没藏住,而朱敏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将那枚胸章含在嘴里装作哑巴,幸运的是,这一举动竟然巧妙的躲过的德军的严格筛查,而她也将自己“哑巴”的伪装坚持到自己逃离集中营的苦海。

集中营的生活对于朱敏而言是血腥且残酷的,在她的回忆录中,她始终忘不了那阵“扑通、扑通”的铲土声。

无情的沙土被粗暴的摔打在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儿身上,她的手臂刚被一群德国军兵打断,又让她给自己挖一个坑,最终被狠狠踢进去活埋,只因她的身上流淌着犹太人的血。

她还亲眼目睹一个个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被强制推搡到一个吃人的大房子中,活生生的人源源不断的进去,却没有一个人平安健康的出来,后来她得知,里面的犹太人都因毒气窒息而死。

朱敏在那群毫无人性的法西斯眼中是一个瘦小的哑巴,几乎日日都会受到他们的欺凌和辱骂。

不久便患上了颈部淋巴结核,整日疼痛却也不敢喊出声音,直到病情恶化到结块溃疡的血模糊了衣领,一个德国看押注意到了才将她带到医务室治疗。

可是那德国军医并非“医者仁心”,他冷冰冰的用剪刀将脖子上的结核块剪掉,并将脓血硬生生挤了出来,那个医生甚至吝啬使用那麻醉和消毒液。

这场痛苦如炼狱般的“治疗”效果也并不如意,多次复发,直到后来朱敏18岁,真正得以生还后,颈部的溃疡仍淌着脓水,成了那段苦难时光血淋淋的烙印。

父女相认

1926年正值国内北伐战争爆发,身在苏联地朱德受到中央下达指令即刻回国,而此时的朱敏才刚刚满月。

懵懂无知的眼睛里所留下的是父亲毅然决然的背影,随后她也被母亲赶回国内,住在成都的外婆家。

直到14岁时,才回到延安与父亲朱德团聚,父女二人分离长达十四年之后再次相见,但好景不长,为了学习知识,她们又被送往苏联,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朱敏在集中营待了数年之久,到了1945年,集中营周围时常传来断断续续的枪炮声响,朱敏和营里的孩子们日夜期盼苏联红军快快打过来。

同年1月30日,朱敏发现集中营大门敞开,四下空无一人,平日驻守的德军也不见踪影,大家意识到这场苦难终于步入终章,纷纷开始奔向仓库争抢食物。

瘦小的朱敏哪里抢得过其他成年人,在混乱之中,她捡到一大块不知是谁散落的黄油,被朱敏宝贝般的收好。

在兴奋之余,害怕德国人再度折返,朱敏和伙伴们打算逃去苏联的方向,一连多日奔波流亡,风餐露宿,这群孩子却被一颗半夜袭来的炮弹所冲散了。

不过幸运的是,朱敏遇到了一个曾为德军做翻译的苏联人,将她作为与苏联红军谈条件的人质,几天后,朱敏便被带到了苏联的难民收容所。

虽然收容所相对安全稳定,但朱敏仍然格外谨慎,对自己的身世严格保密,生怕惹出事端。面对苏联红军的询问,她犹豫将自己说名为“赤英”,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全新的身世背景。

直到几个月后,收容所来一个新政委,这个新政委对这副中国面孔格外留意,在几次盘问之下都未得到其他信息,总觉得这个女孩儿身世不简单,对他也有些隐瞒。

好在这个苏联政委足够认真负责,经常与朱敏交流谈心,还时常提起苏联和中国的情况,朱敏的戒备心也逐渐卸下,终于在某一次交谈中,朱敏告诉他,自己是中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女儿。

那个苏联政委错愕不已,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瘦弱不堪的女孩儿能有如此重要的身份,更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能从德国纳粹集中营中活着出来,未被德国纳粹发现身份。

都说闲时易思乡,朱敏不禁开始怀念祖国和父亲,本打算给父亲写信让人送回国内,谁知在法西斯的多年摧残之下,她早已是下笔茫然,只好求助于红军政委代笔。

但信件中也未透露过多消息,只是说一个叫做赤英的中国女孩正急切地寻找他的父亲,并附上了自己在国际儿童学校的经历,怕信件丢失,也没有提及父亲朱德的名字。

而这封信正好被在莫斯科出差的毛岸英看到,但两人年纪差过大,况且当初毛岸英也并不了解朱敏之后的事情,自然也不清楚“赤英”的身份,但既然看到祖国的孩子有困难有需求,还是答应回延安帮忙打听“赤英父亲的身份”。

朱敏的身份被发现还得益于毛岸英和毛泽东无意识的提起此事,毛泽东欣喜道:“这就是朱老总的孩子啊,快去通知你朱伯伯,让他安心。”

朱德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既激动又担心,于是写了一封回信,可是由于朱敏地址的变更,久久未收到回信,这封珍贵的信件也不了了之。

朱敏身份的消息也由苏联红军政委层层上报,斯大林得知之后,派人护送朱德元帅的爱女到莫斯科。

又是历经一番周折,朱敏于1946年1月抵达莫斯科,这段坎坷时光终于暂时画上了句号,同时,她也了解到当初那封信件丢失的原因。

于是朱敏再次写信回国,朱敏也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四年来的苦难瞬间化为乌有,在收到来信后的朱敏泪流满面,薄薄的几页信纸上沾满泪水。

在朱德的信中劝朱敏回国,在莫斯科的朱敏还是选择深造学业,这些年来的集中营生活让她似乎是与知识学习隔绝一般。

她仍然牢记父亲对她说过文化有多么重要,如果自己没有学成归国,又如何面对父母呢?于是,朱敏在莫斯科专科大学开启了迟到的学习生涯。

1951年大学放暑假,朱敏再次回到父亲身边,在父女俩闲谈,朱敏从来对集中营发生的事情云淡风轻般一带而过。

此时的她已然在苦难的淬炼之中变得坚韧顽强,朱德也从不多问女儿那时的过往,只不过在看朱敏淡泊傲然的样子,眼睛常常湿润。

母亲对朱敏的影响

朱德和朱敏的生母贺治华于上海相识,1922年朱德赴德留学,贺治华也随其而去,同一年的冬天,两人正式喜结良缘。

1926年4月,两人移居到莫斯科,并顺利生下朱敏,但随着局势变幻莫测,1926年5月党中央安排朱德回国负责统战工作,怕国内的纷乱牵扯影响妻儿。

朱德便安排她们暂居苏联,可两人的信仰与价值观念却逐渐产生分歧,贺治华开始追名逐利,和朱德关系愈发疏远。

1926年底,贺治华背叛朱德,和一个正在读书的知识分子霍家新结婚,并把刚刚满月的朱敏送回了国内,无论朱敏如何哭闹,贺治华丝毫不为所动。

1928年初,组织安排霍家新夫妇回国,可是夫妻二人不仅整日沉迷于上海的纸醉金迷,还对我国革命持有悲观失望的态度。

不但不愿为革命事业努力做出贡献,还不遵守党内严明的纪律,时常晚归,当时霍家新作为罗亦农的秘书,受到了罗亦农的批评,霍家新丝毫没有悔改,反而对此怀恨在心。

由于霍贺二人整日挥霍放肆,每个月的生活费完全不够平日消费,再加上心中对罗亦农心怀憎恨,决定找到上海租界的国民党。

通过出卖手中掌握的300多名共产党员名单和根据地交换出国所需美元与护照,随后又毫不留情的暴露出罗亦农的地址,这场对组织的背叛导致罗亦农被捕。

在朱敏长大后,对生母抛弃自己与父亲的行为始终无法释怀,母亲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致使朱敏永远都无法原谅她。

桃李春风,致力国家教育事业

1953年,朱德年事已高,对总是担忧照顾自己的女儿朱敏慈爱又郑重其事的说过:“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性人才,你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不要总想着回来做孝子贤孙,你不用常惦记我,我们都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战友,也要互相帮助嘛。”

朱敏无奈之下也只好不舍的离开家,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她身体患病,却依旧坚持参与这场运动,到农村亲自体验工农结合的道路,在长期工作之和旧病积累下导致一只眼睛失明。

朱敏把一生倾力投注于教育事业,1989年12月,六十岁的朱敏仍然坚守父亲的遗愿,诲人不倦,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奔走筹集,建立起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并担任院长,教育事业的明灯始终点亮于她的人生道路之中。

多年风雨飘摇,几番追寻探索,在朱敏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当下社会形势的教育经验和办学理论,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指导之下,先后有三万余学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红烛光辉长留芳泽,丹心报国赤诚未改,风雨万千砥砺前行,巍巍功业青垂不朽”。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纳粹   莫斯科   苏联   收容所   纪念章   政委   德国   叛徒   德军   集中营   红军   中国   苦难   父亲   母亲   身份   孩子   朱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