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观察:这才是真实的西藏基层校园

阳春三月,记者在西藏出差旅途结识了“80后”导游詹燕,这是她在西藏工作的第8个年头。几年的时间里,工作中的她几乎走遍了西藏著名的景点,也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公益,尤其是针对边远乡村儿童的公益活动。她将自己在基层校园的所见所闻讲给记者听。

图为詹燕(右)在公益活动中,让藏族小朋友和家乡的小朋友通视频,并击掌约定好好学习,以后再见面

“西藏学校好不好,在西藏生活工作的人才有发言权。”詹燕这样说。“我们走过西藏很多地方,不管是在基层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还是教育资源软件硬件的优化,亦或孩子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方面,我们都是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地广人稀,人员高度分散,不管是教师人才还是建址办学,相对来说成本都是很高的。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采取了诸多重大举措,推动了基层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2021年,我们到那曲市安多县加傲小学做公益。我看到了祖国偏远地区的孩子们真实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詹燕一边翻找着手机里的照片,一边娓娓道来。“小学里基础设施建设很完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墙体洁白,挂有标识‘争当新时代好少年’,教室外走廊的顶棚是光亮温暖的阳光棚,地板是做过防寒设施的,教室里有专门的采暖器……”

图为那曲市安多县加傲小学教室外

“我还看过他们的厨房,可以使用新能源的灶台。但是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在角落里的一堆牛粪——这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生活老师会用这些牛粪做燃料做饭。我还专门咨询了这件事情。原来没有任何规定让他们带这些,但是他们来上学的时候都自觉地很主动背一个小袋把牛粪带来学校,供学校使用。”

听说有人怀疑这么小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寄宿制的学校,詹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我看到很多学校都是采取走读制和寄宿制相结合的教育办学模式。离家较远的农牧民孩子选择寄宿,可以节省每天花费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也避免了恶劣天气、交通不便带来的风险,而且,在学校会有专职的生活老师照顾学生。寄宿制学校让很多住址更偏远的孩子们得到公平且良好的教育环境。到了周末,孩子们可以回家和父母团聚。”

在学校里寄宿,其实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和实惠。“我的老家四川的小学午间会有甜点水果吃,在西藏,这里的小朋友也有酥油糌粑和甜茶做甜点,既符合当地的生活习惯,也保证了孩子的营养均衡。在与老师们交谈时,可以发现他们大多年轻有活力,很有责任心,在课外也充当着生活老师,很多藏族老师唱起歌来相当地热情和动听,为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了别样风采。”

图为孩子们在操场上比赛跳绳

“虽然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在乡镇上完三年级,也会选择去县里或者市里去上学,到了更高年级,还会到教学资源环境更好的拉萨等地就学。就目前来看,小学低年级安排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在詹燕给记者看的视频里,我们发现她的同伴想在体育课上和孩子们一起互动,几乎无“用武之地”。无论是跳绳、踢球还是一些竞技运动,哪一样孩子们都做得更好。詹燕大笑着说“玩不过玩不过”。

图为山南洛扎县生格乡的学校(含幼儿园到小学3年级),孩子使用老师做的词卡做小老师 2016年拍摄

谈起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詹燕格外激动。“早在2016年,我们到山南洛扎县生格乡教学点(含幼儿园到3年级)做公益时,看到有孩子使用词卡做小老师带同学们朗读,非常认真严肃。看到他们上课的场景,你会发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情、有趣的事情,很少人会感觉有压力——经济上有‘三包’政策,心理上,孩子们很享受其中的快乐。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我们根本不用去送书籍,国家提供教材非常的充分。一般会送一些学习用具,比如一些美术用品、颜料,我们一起作画一起讨论大山外面的故事,倾听他们的梦想,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生活。我发现这些孩子的状态非常积极向上,他们的眼睛里都有光。”

走进西藏各地,最漂亮的建筑多半是学校。从“有学上”到“好上学”再到“上好学”,西藏的教育事业在短短几十年间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西藏各族人民享受着最好的教育政策,其获得感、幸福感也不断提升。相信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雪域高原教育事业将越办越好,抒写更多新篇章。(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西藏   那曲   洛扎县   安多县   藏族   牛粪   基层   真实   老师   孩子   小学   学校   校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