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攒钱与否,是个人的选择而非群体的标准

□郭雨欣(湖南大学)

4月21日,一条名为#生活费一千五大学生存款6万#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话题中的该名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1500元,然而通过奖学金、勤工俭学、理财等途径五年间已经攒下了六万多存款。

热门微博下的高赞评论大多是在反对这一行径,认为大学是一个人进入职场前最后的“乌托邦”,不去珍惜大好年华反而降低生活质量是在浪费青春。的确,初看这条热搜,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被“PUA”之感,变相宣传大学生攒钱的重要性,暗讽及时行乐的“月光族”大学生们,从而引起了所谓“攒钱派”和“享乐派”的对立。但沉下心来思考,无论是节流省钱“未雨绸缪”的,还是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都是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双方应是并存而并非对立。我们应当反对的,不是某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对某一类生活方式的宣传,从而给“他类”施压。

每个人对生活质量好坏的定义不同,不能强加观念于他人头上。群体的生活质量或许能通过“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

诚然,勤俭节约固然值得提倡,但享受消费、享受生活的大学生也没有过错。在各类“996 007”的职场压迫下,在无数人为生活奔波劳累的大环境下,大学这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后的“喘息地”,也要被贩卖金钱与时间焦虑,不由得有点“非人性化”了。社会在压榨职场人的同时还要批判大学生享受型生活,仿佛在给大学生扣上了一条名为“适应社会”的枷锁。如果人生来就是为了适应社会,青春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是没有烦恼的童年与“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之间的过渡吗?青春不应该是过渡期,更应该是人生绚丽多彩的重要篇章。

大学生攒钱与否这一话题的本质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是价值观的偏向,每个人对大学、对享受青春的定义不同也就造就对于“攒钱”不同的观念。除此之外,作为尚未进入职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们,家庭条件也是一个人对待消费态度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忽视个体因素,去宣传某一种生活方式无疑是失之偏颇的。只要不影响到基本的正常生活,也不铺张浪费,攒钱与否就不应由他人来评判对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恩格尔系数   乌托邦   大学生   及时行乐   生活方式   对错   生活费   对立   价值观   存款   群体   观念   定义   话题   青春   标准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