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度与人心》- 中国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133年的帝制宣告终结。


帝制的终结是否历史必然?在走向终结之外,有无其他出路,比如转变成君主立宪制?

在共和之前,帝制和清王朝曾有过通过改良继续存在的机会,且有两次:一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一是1905~1911年的立宪运动。

但凡抓住其中一次机会立宪成功,中国也许就进入了君主立宪时代。然而,两次机会都从清王朝的手掌心里溜走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先说维新运动。

如果光绪帝本人和康有为稍微有一些政治经验,懂得稳中求进,平衡各方利益,改革措施推出得不是那么急迫激进。如果慈禧太后不是那样一个浅陋自私、唯利是图的老太太,她的势力没那么大,手腕没那么强硬。如果袁世凯在关键时刻能够“狠斗私字一闪念”,那么,此后的中国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再说立宪运动。

如果满洲贵族的私心不是那么畸形膨胀,略微懂得一点“同舟共济”的道理,让渡一些权力给汉人精英,民族矛盾就不会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慈禧太后阵营与光绪—康有为组合实力悬殊的对阵,袁世凯的叛变,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凑巧是非汉人统治,而满人在此关头恰好表现出最最狭隘的一面。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偶然。

然而,所有偶然的背后都有着必然,这就是皇帝制度的权力特点

慈禧太后的权力几近一手遮天,如此大的权力怎么来的?

皇太后是摄政——皇权的代理人,慈禧的权力来源就是皇权。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大。就其权力本质而言,在帝制时期,皇帝“享有至高无上,超越一切制度、法律的权力。”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合理合法地对皇帝进行强制性约束。

因此,当一个皇帝要做昏君时,除非将其废黜、囚禁,或干脆杀了他,没别的办法;而废立既需实力,又需突破道德束缚的勇气,并不容易。

朕即国家。这样的权力结构对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好皇帝,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他应该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公正无私,高瞻远瞩,有大局观,富有政治智慧,且熟悉政府运作的得失利弊。这是理想状态。

问题是在实际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

帝制时期最高权力的承递实行世袭制,通常而言,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顺理成章做皇帝,选择余地因此有限,此其一;

皇帝的成长空间狭窄,所谓“生于深宫中,长于妇人手”,不曾经风雨见世面,除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其他的政治历练基本阙如,此其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皇位继承人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以“宅心仁厚”之类的品质取胜的——不管是发自真心还是他人教导的。

把这样一些平庸的、缺乏因应能力的人,放到至高无上的皇位上,朝廷政治难免越来越僵化腐朽。所以,晚清即便没有慈禧,即便光绪帝自己当家,他的能力、意志力和领导力也不见得靠得住。

如此说来,清王朝的灭亡与帝制的终结,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帝制   光绪   法度   立宪   皇权   皇位   人心   汉人   至高无上   中国   皇帝   权力   千年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