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读书会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团结读书会,是团结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又一标志性产品。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本期团结读书会

【领读人】蔡银杰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南通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市委会共读民进江苏南通市委会








主委致辞













进江苏南通市委会主委 董正超


民进会内教育名家、文化名家众多,读书氛围十分浓厚。长期以来,民进南通市委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读书不断开拓视野、提升境界,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同时要求广大会员读“大书”,要读社会、读时代,在读书中把握住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村振兴是当前的时代热题,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特别是在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全面小康、衣食住行已经不成问题的现阶段,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在这个意义上,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论断是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经典名著同履职尽责有机结合,也是我们参政党成员读书的意义所在。民进南通市委会将继续重视读书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会员们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切实承担起多党合作事业践行者、推动者、维护者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









市委会共读













民进南通市级组织始建于1957年。1959年3月22日,民进南通市委会成立。2021年11月,民进南通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民进南通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民进南通市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委会)现有会员865人,有36个支部、1个小组和2个基层委员会,内设监督委员会、5个专委会以及南通民进经济联谊会、开明书画院和叶圣陶研究会。


近年来,市委会先后被民进中央授予“民进全国先进地方组织”“民进全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进集体”“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多个基层支部荣获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和先进集体称号,多名会员荣获民进全国先进个人称号。


凝心聚力向复兴,团结奋斗谱新篇。下一步,市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民进十三大精神,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担负起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重大责任,不断开创民进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共二十大和民进十三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活动展示













3月29日,由团结报社、民进南通市委会主办,民进南通市通州区基层委员会等承办的“走进和美开沙、共读《乡土中国》——团结读书会”活动在南通市开沙村举行。图为参与团结读书会的人员合影。


“走进和美开沙、共读《乡土中国》——团结读书会”活动向开沙村赠送了《乡土中国》等图书近200册和10幅民进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图为赠送书画作品现场。








焕发乡村振兴新气象

——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在“走进和美开沙、共读《乡土中国》——团结读书会”活动上,民进会员、师生及村民代表共同阅读《乡土中国》经典片段。


【导 语】

《乡土中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原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费孝通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他在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礼治社会”“教化权力”等一系列概念,打开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大门,也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中国国民性的一面镜子。直到今天,费孝通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这本《乡土中国》,也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该书出自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内容,是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这14篇文章之间相互联系,层层深入,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描述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社会的基本特色,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方式,文字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第二部分,“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描述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乡土在这种格局中秩序如何维持。第三部分,“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描述乡土社会的统治特色。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了解中国的基础社会,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充满活力,值得学习借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先后颁布实施,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法律保障。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体要求,也是核心要义。其中,产业兴旺奠定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生态宜居衡量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乡风文明塑造乡村振兴的主体价值、治理有效关系乡村振兴主体能动性、生活富裕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


《乡土中国》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集中体现在乡村文明和治理有效两个方面。乡风建设是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从宏观层面看,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个人层面看,幸福的实现既要靠物质生活的满足,更要靠精神生活的富足。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会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会稳步推进。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深刻分析了乡村社会存在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等各种权力互相交织、制衡,人情、法理、礼教等各种观念互相影响、碰撞的情形。他指出,“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但又不能简单地将乡村社会理解为人治,“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并说“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阐述了乡村治理的复杂性。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南通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读书感悟



民进南通市通州区基层委员会主委 严少标

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报告对扎实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等,提出了新要求。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也是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也正是新时代乡村阅读的使命。品读《乡土中国》,站在新起点上展望中国乡土,我们更能深刻感悟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本色与壮阔前景。


在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成果、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新阶段,新风尚与旧习俗的交锋仍在继续,乡风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阅读活动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放眼乡村,能真正捧起书本静心品读,并从中汲取营养的场景其实不多。“晴耕雨读”的优良传统,正成为渐行渐远的伤感怀恋。


在蒸蒸日上的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征程中,积极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民主党派的时代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新时代的乡土中国,在乡村振兴建设的新起点,当我们捧起书本,便成了示范者和引领者。我们读书的样子,会唤醒乡村父老对自己当年追求知识的怀想,会让中年人想起打工时因为知识不够遇到的艰难,会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对知识的崇尚与向往。


当走进乡村,我们同样也在汲取。正如费孝通先生当年行走中国大地,感悟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样,今天我们深入这片沃土,其实我们所读到的不仅仅是手中的纸质书本,还有大地的丰美乐章,这片热土将引领我们从书本回归大地,回归实践,回归知识的本质。



民进南通市通州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 张峰

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不同条件的乡村,要从自身基础出发,将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村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足的乡村,贫穷落后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要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支撑,特别要立足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以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美丽乡村的气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而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乡风文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乡村建设中,要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民进南通市通州区三支部主委 张春峰

乡村振兴正当时


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末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独到见解,似乎都隐含在了《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中国,从根本上说,是乡土性的。”这是贯穿全书的主要观点。中国的乡土依然是这个乡土,然而乡村已然不是过去的乡村。在新的时代,在祖辈留给我们的乡土上,该期许一个什么样的乡村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就根本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人如何回到乡村并能够生活在乡村之中。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打造聚人气的好环境,让人愿意回,营造良好环境,才能更好聚人气,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培育聚人气的好产业,让人回得去,要致力于乡村经济发展,以产业的兴旺带动人气的聚集;弘扬聚人气的好风尚,让人留得住,优秀乡村文化是乡村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重要因素,涵养乡村文化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








相关书目推介













《中国道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厉以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21年)


《中国道路与农民工创业》(厉以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17年)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


《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论集》 (王先明等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


团结报2023年4月15日 7版



团结读书会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团结读书会网上集萃

团结读书会——以读书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

团结读书会走进开封统战部,在经典名篇中探寻尊贤修身思想

团结读书会丨重温《孙子兵法》,助您读懂顶级谋略!

团结读书会丨读《资治通鉴》,从历代兴衰中获得资政借鉴

团结读书会丨读《中庸》,体悟人生大智慧

团结读书会丨读《庄子》,体悟逍遥、齐物与文明

团结读书会丨《管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价值

团结读书会丨 从《教条示龙场诸生》看王阳明的立志观

团结读书会 | 《尚书·伊训》与中国古代的立德修身

团结读书会 | 《孟子》与中华传统家国情怀

团结读书会 | 《韩非子》的政治构想与国家治理

团结读书会 | 咬定青山不放松——广元九三共读郑板桥诗《竹石》

团结读书会 | 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廉政思想

团结读书会 | “积善之家有余庆”:《周易》家风观探源

团结读书会 | 《农政全书》:民为政本 经世致用

团结读书会 | 《齐民要术》:秉承农为邦本理念





本期编辑 _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读书会   乡土   商务印书馆   中国   通州区   南通市   团结   主委   南通   民进   基层   乡村   战略   美丽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