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自驾晋豫行之十七-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游览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25日午时刚过,怀着难以言状的心情,驾车从尧都驶向魂牵萦绕的洪洞,于下午二时正下榻于一家招待所。洗澡换洗毕后,便闷头休息至吃晚饭。饭后,散步至就在附近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为明日游览踩道。

洪洞,又名莲花城,这里的明代以大槐树为标识的移民活动影响深远。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全国唯一民祭圣地,也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6日上午8时,进入景区,即看见前方影壁墙上硕大的一个“根”字,在大红底色的映衬下金光闪闪,令人遐思不绝。

由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末民初,中原大地饱经战乱,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而当时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作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近50年之久的大规模移民,从洪武2年开始了。其中,大槐树下就发生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涉及500多个县和1230个姓。

这一中国历史上旷古绝今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迁徙,起到了增加人口、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交流文化、民族融合等的重要历史作用。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这里,成为炎黄子孙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家”和“根”。

我们来到了古大槐树处。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无奈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的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在古大槐树原址上,修建了“古大槐树处”碑亭。欣喜的是在古大槐树原址旁边,同源长出了二、三代大槐树,至今分别有400多年和近100年的树龄。

广济寺是明初移民的办公场所。如今的广济寺遇祥和盛世,更显得巍峨庄严、气势恢宏。进入广济寺,来到左边的西厢房,这里是当时明政府设立的一个办理迁民手续的重要场所——“移民签发处”。在此处,看见了大明的疆域图、迁民路线图和迁民通告,以及再现的迁民情景。

九时半临近,赶去仿制的大槐树处观看《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在剧情里,不愿离家的百姓被官兵用绳索牵缚着强迫他们上路,面对官兵的看押,迁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愁肠满结,眼神愤怒,一步三回头痛苦地离开家乡……。真情实感的演出,不禁眼眶湿润,同时也仿佛看见了我的山东一世祖一家,当年离别洪洞的情状。

祭祖堂是仿明代建筑,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内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可谓是天下最大的姓氏祠堂。

在这里,还有洪洞大槐树文化成果展示,而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家风家训的展览了。有一幅张氏家训道:“昔日论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尤其以俭为宝,曰:“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气息非;俭于交游,可以择友寡过;俭于酬酢,可以养身息劳;俭于夜坐,可以安神舒体;俭于饮酒,可以清心养德;俭于思虑,可以蠲烦去忧。”

读之后,犹如醍醐灌顶,深感“家训抵万金”啊!

吾张氏家族历来注重家风家教,要求族人“各教子弟以孝第,各教子弟以忠厚,各教子弟以耕读”,并认为俭朴、自守、和爱相宣,方能旺族兴业,其中亦以“俭”字为首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槐树   国子监   洪洞   家风   家训   山西   原址   教子   山东   移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