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家调皮捣蛋在校循规蹈矩?家庭教育观起关键作用

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不同版


晓敏周六陪儿子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看到别人的孩子在老师安排的区域开心的做游戏。而自己的儿子却一会都不让自己消停,一会要抱,一会乱跑,一会又要爬上的背上吃零食,感觉这是一场与他无关的活动的。


晓敏软硬兼施,不想是让儿子去参加集体游戏,而是要求他不全场乱跑就好,但孩子的暂停键似乎已失效,通过晓敏好说歹说,孩子终于安静了几分钟,但不一会又开始满场奔跑乱窜了!


看着不同画风的儿子,晓敏心里很不是滋味!平时在幼儿园的实时视频里看到的孩子,都能好好的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师给反馈,也是说孩子在幼儿园挺好带的,是个听话的孩子。晓敏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家里或回到自己的身边又变成那个让人头痛一刻不愿消停的小子呢?


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完全不同的版本,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同样的困扰。感觉孩子在自己身边就是像一个烫手的山芋,特能折腾,一回到学校就又变成一个循规道纪孩子。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在老师身边听话守纪,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吃饭喝水完全不在话下。但回到父母身边却是顽皮捣蛋,吃饭喝水都要哄骗才能完成。


其实这个时候该最思考的不是孩子不同画风的行为。而是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从什么时候,无形中成了孩子顽皮捣蛋的“温床”了。


那先来了解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行为会不一样呢?


孩子在家和在校有如此大的反差,很多人都会以为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行为约束较为严格,孩子自然听话。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原因根据多年在学前教育前线和家长交流的心得,总结了以下四点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幼儿园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父母对孩子照顾依然停留婴儿式的喂养方式中,让孩子习惯了依赖


从孩子入园第一天起,老师就会把孩子当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相信他能做好的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会要求他尽量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例如生活的大小事务完全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即使孩子一开始做的不好,也会慢慢的模仿起身边的同学尝试着来做。很多小孩子上一段幼儿园之后,就会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希望别人叫他大哥哥,因为他在幼儿园有成就感,他自己能照顾自己就了很多以前不会做的事。


而父母就不一样了,即便孩子已上幼儿园了,我们对孩子的照顾方式依然会停留在婴儿式的喂养方式中。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喝,穿不暖的,依然像孩子在婴儿期那样去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大小事务都会代替孩子去做。


说到这,相信我们都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孩子吃饭等一些生活习惯,为什么在幼儿园可以自主完成,而回到家了就会打回原形,需要父母哄骗式的喂饭才好不容易愿意吃一些。说到底还是我们不够放手,有一种不能是父母认为你不会。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就会有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


第二点:幼儿园会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也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家庭教育杂乱,顺着孩子各种要却让孩子的行为没有界限


小丁是我曾经带过的一名中班的孩子,他也是很明显的在家和在园行为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之前他妈妈也有跟我抱怨,孩子在幼儿园时挺守规则的,但回一到家就是各种折腾,不听使唤,上窜下跳的。



记得当时我回应小丁妈妈说:小丁在幼儿园还是蛮乖的。但通过一次的亲子活动,我知道为什么小丁在家会有这么大的反差了。


那一次亲子活动,小丁完全不配合老师的指令,该排队不排队,该做游戏,不做游戏,就在满场的乱跑,感觉就不像平时在幼儿园的他。


直到我看到他妈妈带着小丁,在小丁喜欢玩的各个游戏区域去插队,才明白原来小丁的行为在家长那里是没有界限的。只要她孩子喜欢就会去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是不用教孩子遵规则的。所以造成小丁在他妈妈那里是不需要约束自己任何的行为,想干嘛就干嘛。这样的孩子当然特别的难管教。


而小丁在幼儿园就不一样,幼儿园有清晰的规则,滑滑梯需要排队,喝水需要排队,饭前要去洗手,每个孩子都会这样做,只有遵守规则,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正如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你若想害孩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心想事成。在家里所有人顺从于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有持无恐,无需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在幼儿园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就等于放弃很多特权,这也是孩子在校和在家行为不一的主要原因。


第三点:孩子犯错了,老师会给出纠正行为的方法,在家犯错,许多时候父母只作批评或要求孩子承认错误行了。


孩子是在犯错中去成长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一点错误都不去犯,但是我们知道孩子犯错之后,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才不至于让孩子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朋友儿子浩浩有原千是一个爱动手打人的孩子,朋友把浩浩送到幼儿园之前就告知老师,浩浩有这样爱打人的坏习惯,让老师多照看一下,免得添麻烦。


入园两个多月后,浩浩就把这个爱动手的习惯给改正过来了。原来是浩浩的老师,发现浩浩向谁动手的时候就是想跟谁玩,只是他的表达方式错了。


老师要求浩浩,想跟别人玩,就要跟别人说,或轻轻拉一下别人的手,动手打别人的方式是不对的。浩浩照老师的方法去做了,并且当浩浩这样做的时候,老师会及时表扬他的好行为。得到老师的肯定,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就这样浩浩从少打人到后来的慢慢的极少打人了。


而在家里孩子犯错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批评孩子,或者让孩子承认错误,就没有后续的纠正孩子行为的行动。当孩子错误的行为没有真正纠正过来,就会日积月累,成就了孩子就会越来越调皮捣蛋,父母也越来越无法管教。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呢?


现在越来越多人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只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


也就是说孩子人格的教育,六岁之前是关键,要为六岁之前孩子的人格,态度,习惯立一适当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那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呢?父母要有清晰的教育观点,以下三个观点较为重要:


观点一,让孩子尽早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一句话我深以为然,带过两届的小班,同样是三岁的孩子,但其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别,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别相当的大。例如一个小班里有20个孩子,其中有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清晰,这些孩子可以说是独立的个体,能自己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


但也会有一部分的孩子天天尿裤子,需要喂饭。这一部分孩子还处于没有被父母分离出来的个体,还在一个非常依赖别人照顾的阶段。曾经有一位同事开玩笑说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照妖镜”,哪个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的来幼儿园一照便知。


如果我们着重培养孩子成为一独立的个体,我们会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还给孩子自己做。孩子会说的话,让孩子自己表达,不做包办父母。


我们给予孩子话语权,(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衣服或食物)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权,我会们尊重孩子的想法,越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对自己就越有信心,因为他在同龄人当中,他会的东西比较多,他会越来越有信心和自信。


观点二,应用竹子定律: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打基础不能急。


每当听到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记性差,学东西慢,在幼儿园就急着给上孩子补课班。这时我都会迫不及待的给予他分享竹子定律,让父母知道我们的孩子的成长,就像竹子的成长一样,在成长过程是需要打基础的。尤其是孩子最初成长那几年较为重要。


什么是竹子定律呢?竹子定律是:指竹子用4年的时间,仅长3厘米。四年后,竹子就会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的成长,六个周后,它就可以长到15米。而前面的四年,虽然他没有长高,但是根茎却在土壤里面延伸几百米之远,并将根茎扎的很深。


我们从竹子的生长规律知道基础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只注重灌溉孩子知识,而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的发展,不能只看重孩子某一个点的发展,而是要让孩子更广的发展。根扎稳了方可以像竹子一样在未来勇敢直面风雨。


观点三:着重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为孩子的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也就是说儿童能力初期的萌芽是关键期,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能力趋向。这让我想起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也不会做。其实这都是父母为孩子找的借口,实际很多事行为习惯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了定型。


相信每个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能力的人,但却不知道我们最易忽略的儿童能力萌芽期的。


我们应着重抓住儿童能力敏感期,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有意创造机会,去发展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则意识。因为这些能力是孩子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孩子后来能力的趋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孩子   循规蹈矩   竹子   家庭教育   调皮   幼儿园   个体   独立   父母   规则   作用   能力   关键   老师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