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家族的争斗,日本的转折点,日本历史从此改写

一、时代背景与家系渊源

平安时代末期,日本的最高统治权曾一度由天皇外戚藤原氏所掌控,此时也就是所谓的“摄关政治”时期。而对于长期把持政权的藤原摄关家,天皇也并非一直甘于做政治傀儡,而真正终结藤原氏势力的则是白河天皇。

1086年,白河天皇让位于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使自己成为太上天皇并建立院厅掌握实权,日本随即进入“院政”时期。

此后时代扮演主角的源平两氏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且都具有皇室血统。追溯源、平两姓氏的源头,会发现其最早皆出自嵯峨天皇之手。

嵯峨天皇治世时期,由于前代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耗费大量财力,以及平城上皇造成的政治混乱,加上自身共生育子女多达50余人,这些都让当时的国库面临巨大压力。

为减轻皇室的负担,814年嵯峨天皇下诏赐予皇子皇女各四人源姓,并将其降为臣籍,这就成为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源氏。

之后又陆续将自己13位皇子和11位皇女赐姓源氏,这些嵯峨天皇的后代被统称为“嵯峨源氏”。

嵯峨天皇

之后数代天皇均效仿此举,这也就有了“仁明源氏”“文德源氏”“清和源氏”“阳成源氏”“光孝源氏”“宇多源氏”“醍醐源氏”“村上源氏”等源氏分支。

其中最为有名的源氏分支为“清和源氏”,此条分支是清和天皇之孙经基的后裔,决定后世日本命运的以源赖朝为代表的源氏家族即属于此分支,可见“清和源氏”影响之大。

而平氏的出现时间略晚于源氏,始于825年嵯峨天皇赐予恒武天皇之孙高栋王平姓,将其降为臣籍,之后又同样赐予仁明、文德、光孝天皇子孙平姓。其中“恒武平氏”实力最强且影响力最为广泛。

“恒武平氏”祖居关东,自平将门开始,平氏家族有了显著发展。可在经过几次动乱后,平氏一族势力又日渐衰落。此后,在其后裔平正盛和平忠盛父子的努力经营下,平氏一族又恢复其实力,至平清盛之时曾一度掌控日本政权,成为源平之争中的主角。

二、源平之争的过程

至“院政”后期,尤其在“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之后,以平清盛为领袖的平氏武士势力急速扩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平清盛在“平治之乱”中的功绩;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后白河上皇和二条天皇之间的矛盾,使平清盛处处逢源,从此官位和权力不断跃升,而且他还是首位非藤原氏且出身武家的太政大臣,其意义非同一般。

随着平清盛权势的增强,平氏一族自然也随之崛起。在平清盛掌权时期,平氏一族中有公卿16人,贵族30余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平清盛的子弟都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同时平清盛与皇室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承安元年(1171年),平清盛的女儿德子进入高仓天皇后宫,并在次年获封中宫。而且在7年后,产下言仁亲王(即安德天皇),这使平清盛成为天皇的外公,其权力可谓如日中天,平氏一族的势力又进一步增强。

但在平氏势力不断扩张的同时,平清盛一族的对立面也不断涌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源氏势力逐渐开始抬头。在反抗平氏统治的源氏力量中,源赖朝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正是其带领源氏一族最终终结了平氏政权。

在“平治之乱”后,13岁的源赖朝被流放伊豆,并一呆就是20年。在这20年中源赖朝娶了当地豪族北条时政的女儿,并在其岳父的帮助下逐渐积累实力以图他日复仇。而当得知以仁王讨伐平氏的檄文后,源赖朝便积极响应。

源赖朝

治承四年(1180年)八月十七日,源赖朝率军首先击败伊豆的判官山木兼隆。可在首战胜利后不久,源赖朝在进军相模途中遭遇平氏大军,结果惨败而逃。

虽然经历挫折,可源赖朝的势力非但没有消减,反而进一步增强,其原因在于东国的豪族在得知他举兵的消息后都纷纷响应并与其会合。

其中就包括上总的千叶常胤、武藏的足立远元、畠山重忠等,这些地方武士集团的加入使源赖朝的势力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强,并于当年10月进驻镰仓,从此便以镰仓作为根据地对抗平氏势力。

在得知源赖朝逐渐控制关东之后,平清盛便派平维盛、平忠度、平知度为将军前去讨伐,可讨伐大军却发兵迟缓。当讨伐军10月中旬到达骏河时,源氏部属武田信义已经击败骏河目代橘远茂,并与源赖朝会合,这就造成源、平两军在富士川对峙。

日本武士集团

在富士川一战中,源赖朝表面摆开阵势似乎欲与敌决战,其实却命武田信义在夜晚迂回偷袭,不明原因的平氏军队慌忙撤退,以致源氏军队不战而胜。之后源赖朝采纳众人意见,并没有乘胜追击平氏军队,反而退守关东进一步巩固自身在东国的势力。

可富士川之战却是不折不扣的转折之战,专心经营关东也切实打下了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础。反观此时的平清盛,全国此起彼伏的反平起义使他心力交瘁,终于在治承五年(1181年)病倒,并于不久后去世,其子平宗盛成为平氏一族的首领。而一代枭雄平清盛的去世,也似乎在昭示着源赖朝时代的到来。

此时期,除源赖朝所领导的反平势力之外,信浓的木曾义仲(源义仲)也响应以仁王的号召,于治承四年(1180年)开始起兵反抗平氏,在迅速攻克信浓、越后之后,进而向北推进平定北陆。寿永二年(1183年),木曾义仲开始进军京都。当年五月十一日,其军队在越中的砺波山击败平氏军队,最终在七月进入京都,促使平宗盛携安德天皇和三神器西逃。

后白河法皇也开始下令讨伐平氏,这使平氏军队一夜之间成为了叛军。另一方面,为制衡木曾义仲,后白河法皇又多次遣使催促源赖朝进京。此时的木曾义仲逐渐与法皇决裂,以致最后决定将其幽禁。

源赖朝最终派遣源范赖和源义经率兵前往京都讨伐木曾义仲,在排除了木曾义仲的干扰之后,源平之争也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

木曾义仲和源赖朝之间的争斗给了平氏集团喘息的时间,使其实力略微恢复并伺机反扑。寿永三年(1184年),平氏势力回到福原,源范赖和源义经率军与平氏军队在一谷隔山对峙,“一谷之战”随之爆发。

此战使平氏集团遭受重大打击,导致双方实力的均衡被彻底打破,之后平氏军队退守其大本营屋岛。文治元年(1185年)二月,源义经率军渡海并从背后向屋岛发起攻击,迫使平氏军队放弃屋岛逃往海上。

3月24日,双方水军在坛浦进行海战,最终平氏一族几乎全部战死,年幼的安德天皇也跳海自尽,平氏一族至此彻底覆灭,数年的源平之争最终以源氏一族的胜利而告终。

三、源平之争对日本的影响

平安时代以来,日本政权历经天皇亲政、摄关政治和院政,最后又为武家平氏一族所掌控。虽然政权形式不同,但归根到底只是权力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催生出新的政治制度,也难以说是一种进步。但经过源平之争后,尤其是源赖朝实际掌握最高权力之后,日本历史轨迹发生了巨大改变。

从表面上看,源平之争终结了平氏一族的独裁统治,平安时代也随之结束,使日本历史开始迈入150余年的镰仓时代,更使日本社会进入长达700多年的幕府时代。

这种时代的变换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掌权者的更替,更是一种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转换。源平之争之前,日本处于典型的公家政治时期,虽然到后期,古代律令制国家逐渐走向崩溃和瓦解,但不断出现的政权形式却都没有对公家政治造成致命冲击。

即使作为武家的平氏一族,虽然其成功推动并实现了武家在日本的兴盛,可在掌握政权后多数人也逐渐开始贵族化以融入公卿体制,即失去了武家所独具的特点而更倾向于公家。

致使平氏集团的根本理念与腐败的公家政治并无区别,都是将自身集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然不顾社会和百姓的福祉,反而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因此,也不可能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政治体制,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反观源平之争的另一方源氏一族,其在源赖朝的领导下自一开始就保持住了武家的特点和立场,防止源氏武士集团贵族化,使武家政治真正开始发展。同时在源平之争的过程中,源赖朝就已经着手开始在镰仓建立自己的武家政权,并先后创立“侍所”“公文所”和“问注所”等机构,使镰仓政权拥有自身的军事、行政和司法机构。在源平之争中获胜后,源赖朝更有实力对现有政治进行改造,以形成新的政治体制。

镰仓幕府日本天皇

其通过设置“地头”和“守护”,镰仓幕府掌握了全国土地的管理权和征税权,以至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武家政权。建久三年(1192年),源赖朝就任征夷大将军,日本历史正式迈入镰仓时代,日本也逐渐进入“二元政治”时期,出现了所谓“至尊的天皇和至强的幕府”。

因此,纵观持续数年的源平之争,其作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和分水岭,所造成的影响可谓深刻而久远。借用坂本太郎的话说:“武家政治是在公家体制瓦解后,建立社会新秩序,给失望的精神以新的活力,重振国家、复兴文化的伟大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日本   白河   嵯峨   公家   天皇   转折点   争斗   政权   势力   军队   家族   政治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