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首季报”透露哪些信息?专家解读

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今年经济“首季报”,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记者了解到,此前多家机构预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在4%左右,本次实际公布的数据高于市场预期。一季度GDP增长透露了哪些信号?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哪些方面还需要支持?围绕一季度经济领域热点话题,新京报记者对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进行了专访。

关注1

从一季度数据如何看待全年走势?

新京报:从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中能看出哪些信息?如何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对全年5%经济增长目标有没有信心?

姚景源:一季度GDP增速超预期,体现了整个国民经济在恢复向好。回到宏观经济分析上,从“三驾马车”的角度看,今年一季度“三驾马车”都在发力。

从消费来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去年四季度为下降2.8%,消费由负转正,且回升幅度较大。另外消费当中,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住宿业、旅游业恢复都有较大增长,说明消费这驾马车极其给力;从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但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特别是亿元以上大项目比去年同期增长12.3%。投资当中最重要还是房地产,房地产投资降幅在缩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1%,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一年来首次回正。这说明作为大宗消费的重要方面,房地产开始企稳。

从进出口贸易来说,从去年10份开始进出口出现下滑。但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增长8.4%,特别是3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15.5%。其中,出口增长23.4%。

从这些数据都能看出,“三驾马车”都超出了预期,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在逐步回升向好。一季度开局4.5%的增长,全年来看,我觉得后几个季度会逐渐向好,全年实现5%的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当然现在我们也不宜过早地盲目乐观,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外部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在这个时刻,我们还是要坚持稳字当头。

徐洪才:一季度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可以说开局良好,4.5%的增长有点超预期,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季度也有理由更高一些,特别是最近两个月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还在延续。

但我们也要从中看到,一季度的后半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正常的经济秩序在恢复过程中,首先受益的就是交通运输、旅游、餐饮业,这些接触性服务业增长较快。而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靠,存在一些结构性短板,稳住经济大盘宏观政策仍需发力。比如,从投资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依然是负增长,下降5.8%。此外,从PPI来看,已经出现连续6个月负增长,这说明在工业生产领域确实存在收缩的隐忧。还是说明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整体上偏弱,表现在大宗商品消费增长乏力,汽车消费是负增长,房地产消费在1、2月份是负增长,3月份出现反弹,这种增长未来能不能持续,还有待观察。所以从内需扩张动力看,还存在不足。

另外,外贸方面,3月份反弹力度比较大,但还是存在不稳定性,主要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发达经济体出口订单明显减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增长明显,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现象。这种此消彼长未来能不能继续,也有待观察。

关注2

16-24岁青年人调查失业率仍在走高

新京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了历史次高点19.6%,接近去年7月19.9%的历史峰值。在改善青年人就业方面应如何发力?

姚景源:这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我们还是要坚持稳字当头,未来推动消费复苏,主要是靠两大力量:稳就业、稳收入。

一季度居民收入还是保持一定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但按照两会精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从数据上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还是有差距。

3月及一季度社零表现比较乐观,除了与疫情后的消费恢复、春节假期消费旺季有关之外,还与政策层面积极促进消费的各类措施不断显效的带动效应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到优先位置,消费恢复也是一系列政策推动的结果。

徐洪才:16-24岁青年人调查失业率达到19.6%,说明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因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使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简单说,就是供求之间的不匹配,出现“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企业想招的人招不到,想找工作的人找不到合意的工作,这就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现在年轻人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找工作放不下身段。

这也说明经济在恢复正常秩序过程中,特别是转型升级这一块还不给力,因此全年经济恢复还需要一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激发它们的活力。

关注3

CPI进入“1时代”是否需要担忧?

新京报:一季度CPI的涨幅在回落,也引起对中国经济是否会走入通缩的讨论。对当前CPI涨幅回落是否需要担忧?

姚景源:首先我不赞成用通缩这个概念来表述。国际上对通货紧缩的定义要达到三个标准,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行,甚至下降到负数;二是要伴随着整个社会流动性紧张,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减少;第三个很重要的是经济衰退。

但从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从货币供应量来看,3月末广义货币M2增长12.7%,保持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来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回升。

一季度CPI涨幅在回落,主要受一些阶段性的影响,一是供给充裕,比如猪肉价格下行,部分食品价格走低,能源价格回落,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等等。如果看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一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0.8%,和1-2月份持平,较去年四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从服务价格看,一季度同比上涨0.8%,比去年四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从更广义的价格水平看,CPI主要是衡量居民消费领域价格变化,如果看经济运行价格变化,还要看GDP缩减指数,今年一季度也是小幅上涨,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升。综合这些情况判断,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徐洪才:CPI和猪肉、蔬果、牛奶等日常消费品有关,从需求端来看,价格波动的弹性比较弱,因此,CPI短期波动性不会很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CPI在全部消费品类中的覆盖面仍然有限,代表性不足,一些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费不在里头,比如住房和汽车。

与此同时,影响CPI价格波动的因素当中,比如粮食、猪肉等,属于国家重点调控领域,因此很难产生较大的波动。

当前国内日常消费品的供给是充足的,价格波动对需求的影响比较小,不会随着经济周期上涨,市场上就增加很多消费,或者因经济周期下调就大幅减少消费。

因此,我们对CPI涨幅回落不用过于担忧,因为它本身对价格波动的敏感度比较弱。

相比于CPI,我更加关注PPI的走势,因为PPI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大。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连续多个月居民部门长期信贷是增长不足的,在整个信贷资金中提供给居民部门的长期信贷资金占比不到10%,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资金的分配严重失调,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当中,这种情况下PPI连续负增长,说明工业企业的投资活力不强,积极性不高,这是值得关注的。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薛京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国家统计局   经济   结构性   大宗   青年人   消费品   马车   涨幅   专家   数据   价格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