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特种兵”式旅游没深度?旅游多样式解锁有何不可

“特种兵”式旅游没深度?

旅游多样式解锁有何不可

评论员 马青

旅游复苏,仅仅从我们身边的人流量就有切身感受。朋友说,工作日的中午乘地铁2号线,拥挤程度快赶上上下班了;同事带孩子周末去动物园,每个馆排队起步半小时。数据证明了我们的直观感受: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4437.34万人次,同比上升68.45%,比2019年上升22.09%,接待人次位居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达765.99亿元,同比增长49.82%,比2019年增长17.9%。迎客量和旅游“进账”均取得开门红,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对比一下数据挺有趣的,游客量的增长超过了旅游收入的增长,人均旅游花费似乎在减少。莫非是因为“特种兵”式旅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当前,不少大学生正在充分利用双休日外出旅游,时间少,所以只能上火车睡觉、下火车狂奔,只花几百块、日行数万步,马不停蹄地一个接一个景点打卡,劳累程度堪比拉练,周一还能赶上上课。于是社交媒体上,什么“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游6个景点”“挑战24小时吃遍沈阳”等帖子非常火爆,不少年轻人一看,“嘿,我也行”,于是说走就走。这种花费不多、高度浓缩、考验体能的旅游方式被标签为“特种兵”式旅游。

  “特种兵”式旅游为什么能火?还记得老歌《我想去桂林》里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没时间。无论什么年纪,都有奔向远方的渴望,而“特种兵”式旅游,给了年轻人最现实、最经济、可复制的旅游方案,加上社交媒体有引领、聚合与放大的效果,于是,一部分人的尝试变成了更多人的跟风。

  有些人近乎本能地对“跟风”和“从众”保持警惕,担心跟随者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也有人对这种只满足于打卡,却无法深度体验的旅游方式不以为然,一天之内跑N个景点,如此走马观花,能体会到什么风土人情?感觉这样的旅游,只不过是为了朋友圈炫耀一下“我来过”,再美的风景都只沦为拍照的背景而已。有人晒南京游,两天内去遍大小景点。但实际上,无论是牛首山还是钟山风景区,无论是红山动物园还是南京博物院,每个景点半天时间根本不够瞧,更不用说还要在各种网红打卡点排长队,能留下多少时间去体会这座城市最有魅力的历史文化呢?

  但是,无论是旅游还是人生,体验都是非常个体的,而每一段旅途,也都有不可代替、不可重复的价值。基于此,我倒觉得,大可不必对他人的方式指手划脚。至少,在我二十出头的年纪,还没有什么机会自助游,能跟团游就不错了,本质上也属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之列,更不用提什么说走就走。而我父母辈年轻的时候,出差还要带介绍信。所以,我不会觉得,自己比当下的年轻人更有资格谈论何为真正的旅游。林语堂先生还认为,真正的旅行应该无责任、无定时、无目的地。

  “青春本无价,硬座到拉萨”的口号听着特别“中二”,但这不就是年轻的样子嘛,谁还没有过“中二”的时候?就像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向往三毛文章里的“背包客”,仿佛只有“流浪”才配得上旅行的灵魂。到了中年,旅游之前吃住行全得安排得妥妥当当,更愿意花钱买舒服。人都是在成长和变化的,我们今天评价他人的观点,也是从我们自己的经历出发而已。

  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攻略为人们打开了不同的旅游体验方式,这些方式只要不违法,不违反公序良俗,不伤害公共或他人利益,也就无可厚非,包括那种以29元票价买一趟南京同城高铁票体验9分钟商务之旅的,也是在合理合法合乎规则的范围内,获得一种“大家没想到”的快乐。如果高铁觉得这样打卡影响企业利益,可以改变售票规则,如果从这种打卡方式获得灵感去开发新线路,也未尝不是一个思路。

  旅游的打开方式本来就应该是多样性的,当有人担心淄博烧烤只是一阵风的时候,也有人看到了周边旅游市场的开发,要知道,“跟风”和“从众”是人性,“挑战”和“与众不同”也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南京新闻 微信公众号




编辑:罗小白

执行主编:周心诚

主编:张宏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特种兵   有何不可   旅游   景点   南京   社交   解锁   深度   年轻人   方式   年轻   时间   媒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