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 多次精准预判货币政策走向,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因为专业 值得信赖


——多次精准预判货币政策走向,
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证券报编委 费杨生

中国证券报记者 彭扬 赵白执南



三十年来,作为深耕证券市场的专业媒体,中国证券报一直以专业笔触报道宏观经济金融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自然包括三十年来货币政策的点点滴滴。

在这三十年来,我们紧跟货币政策动向,采访权威专家,向市场释放准确信号;我们第一时间关注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深入研讨细节,与市场紧密联系。

2004年,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接受本报专访,对当时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向进行了权威发声。彼时宏观经济出现了投资过热、物价上升迹象,货币政策改变了从1998年至2002年长达五年的偏松操作,开始由“松”转“紧”。易纲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期取向适度从紧。

时隔两年的2006年三季度,本报预测紧缩货币政策仍可能继续出台,以维持一定的紧缩力度,防止货币信贷反弹。作为“深度”冻结流动性、抑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最直接的手段,存款准备金率的小幅上调或成为下一步紧缩政策的内容。此后,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人民银行三提准备金率后,在市场人士开始热议下一次加息的时间表时,本报刊发言论报道率先指出,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比加息更重要的是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往后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贯穿此后十几年货币政策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在当时利率市场化仍然是比较新鲜独到的,体现了本报在货币政策领域的前瞻性。

2008年—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本报对货币政策的关注更加紧密。2008年年底,我们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谈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利率走势,李扬当时表示,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必须要有与存贷款相竞争的可交易产品,例如各种存单、开放式基金、债券等,并建议充分发展债券市场。

2010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韩国釜山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将主要取决于国内情况。时间向后推进一年,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周小川在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几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高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控制目标,要采取多种方式克服其偏高的问题,一定要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这是货币政策适当收紧的重要原因,这一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

2011年当年,相关部门做出10次重大货币政策调整,本报8次做出了准确预测,体现了我们在报道货币政策方面的专业和权威。中国证券报的言论、社评经常成为海内外媒体解读中国股市的重要参考。一向挑剔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时,常常将中国证券报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路透社评论说:“中国证券报在宏观政策预测方面有良好记录。”2011年路透社和彭博社共转载和引用中国证券报新闻529篇,2012年上半年仅路透社就转载和引用116篇。

在货币政策重新回到稳健略宽松的2014年—201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词,不过这两项改革都可能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我们准确判断出,后续货币政策操作将加大微调力度,不排除象征性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事实上,我们的预测也一如既往的兑现了。

2018年7月3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近期外汇市场情况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易纲表示,近期外汇市场波动主要是受美元走强和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有些顺周期行为。易纲还透露了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他表示,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运用已有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的调节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20年的元旦,我们当天中午刊发了预测降准的文章,人民银行下午即宣布将于1月6日降准0.5个百分点。此后,市场预期春节前后可能存在“降息”窗口。我们刊文指出,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窗口已打开,既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也要多方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预期、汇率稳定等因素,加强逆周期调节。

事实上,人民银行运用了逆回购操作等工具维护市场流动性充裕,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央行于3月再次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仍然体现了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取向。

2021年初,新冠疫情形势有所好转,在市场对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偏紧”充满猜测时,我们率先刊发言论报道,认为货币政策不会“急转弯”。之后,2021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我们再次刊文指出,这将进一步打消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弯”的疑虑。无论是从特殊时点还是从全年看,人民银行呵护资金面平稳的立场都不会改变。应急式政策的退出将呈“缓退坡”态势,以保持政策连续性,报道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我们在稿件中判断,总的来看,市场该有的“钱”,“央妈”不会吝啬;同样,市场不该多的“水”,“央妈”也必然不会“大水漫灌”。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灵活、精准,及时应对各种“特殊时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对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科创领域等加大支持力度。

此外,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创设了许多新的工具,我们都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报道,包括TMLF、碳减排支持工具、各种专项再贷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我们对于新工具的实施方式、细节进行专业探讨,始终走在报道货币政策变化的前沿。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乏声音,但是理智、专业的声音尤为可贵。在报道货币政策方面,我们始终紧跟监管动向、采访权威专家,力求为投资者提供最准确的信息。未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专业理念,将最中肯、最前沿的货币政策报道呈现给投资者。

本文选自
《信史流光:中国证券报三十年》一书


编辑:张祉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精准   货币政策   人民银行   信史   央行   流动性   流光   汇率   稳健   专访   投资者   走向   权威   操作   政策   工具   媒体   专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